瑞幸盈利 商業模式跑贏造假醜聞?
瑞幸咖啡似乎正在悄然“重生”。8月5日,有消息稱,瑞幸咖啡於今年5月開始實現整體盈利。瑞幸咖啡對此不予置評,表示以財報為準。在業內人士看來,瑞幸咖啡實現盈利僅是證實了其商業模式的成立,而造假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實際存在的。從品牌發展來看,瑞幸咖啡的咖啡業務市場份額正受到競爭對手的蠶食,接下來瑞幸咖啡需要在擺脱此前燒錢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盈利,並在激烈的競爭下凸顯自身優勢搶佔市場份額。
實現整體盈利
一直低調在重新煥發“生機”的瑞幸咖啡有了喜訊。8月5日,“瑞幸咖啡實現集團整體盈利”登上了熱搜。相關消息稱,今年5月、6月,瑞幸咖啡已經連續實現整體盈利2個月,金額在數千萬元。在宣佈整體盈利後,瑞幸咖啡董事長郭瑾一也制定了新的目標。
關於瑞幸咖啡實現整體盈利一事,北京商報記者聯繫到瑞幸咖啡。瑞幸咖啡相關負責人表示不予置評,以財報為準。
根據早前消息稱,截止到2020年11月,瑞幸咖啡超過60%的自營門店實現門店層面盈利,瑞幸咖啡方面曾計劃整個2021年實現整體盈利。因此,如上述消息確鑿,則意味着瑞幸咖啡提前完成了今年的年度目標。
根據瑞幸咖啡姍姍來遲的財報顯示,瑞幸咖啡2019年淨收入為30.25億元,對比2018年收入8.4億元,增幅達260%。其2019年披露經營虧損32.12億元,較2018年同期15.98億元的虧損擴大101%。但經營虧損佔收入的比重由2018年的190%下降到2019年的106%。目前,瑞幸咖啡還未補發2020年財報。但瑞幸此前已承諾,將盡快發佈年報,並逐漸恢復至正常財報披露進度。
在實現盈利的消息曝出同時,關於瑞幸咖啡人員流失嚴重的消息也開始引起熱議。根據有關消息稱,瑞幸咖啡人員流失嚴重,其中部分人員被瑞幸咖啡前董事長陸正耀挖走。為此,瑞幸咖啡大幅漲薪,部分員工漲薪幅度超過50%,部分關鍵崗位的薪資直接翻倍,甚至更高。
關於人員流失、大幅漲薪消息的真實性,截至發稿,瑞幸咖啡相關負責人並未給予任何回應。
門店調整顯效
經歷了財務造假、退市、領導層更換、重罰等一系列變故後,瑞幸咖啡一直在低調地繼續求突圍,而各個環節的動作似乎也成為努力去實現盈利的重要因素。
從門店上看,瑞幸咖啡一直在調整門店佈局,開始“理性”追求門店數量。根據瑞幸咖啡財報顯示,2020年,瑞幸咖啡關閉了一些業績水平相對較低的門店,截至2021年5月31日,在中國擁有3949家自營店、1175家合夥商店和556台瑞幸咖啡機。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瑞幸咖啡在中國自營店的數字是4507家。另外,從今年3月起,瑞幸咖啡再次啓動無人咖啡機“瑞即購”招商,在北京、上海、青島等38座城市開啓。
在最為關注的財務資金方面,資本再次向瑞幸咖啡遞出援助之手。今年3月,瑞幸咖啡稱已與主要債務持有者達成重組債務及加強資本結構的協議,票據持有者預計將獲得現有票據面值的91%-96%。
另外,瑞幸咖啡正在積極利用多種渠道進行融資,通過私募募集至少2.5億美元。而就在4月,瑞幸咖啡宣佈與公司股東大鉦資本和愉悦資本達成了總額為2.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協議,其中大鉦資本領投2.4億美元、愉悦資本投資1000萬美元。並且在特定條件下,大鉦資本和愉悦資本可按比例再追加1.5億美元投資。
和君諮詢餐飲連鎖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指出,此前瑞幸咖啡的表現和商業模式佈局本身有一定競爭優勢,其商業模式與邏輯成立,因此盈利可能性較大。如果實現盈利屬實,主要在於其發展模式的調整,一方面,瑞幸咖啡對線下門店進行了調整,例如關閉虧損的門店。另一方面,品牌具備較好的客户基礎,使得營銷的獲客成本降低。
力證商業模式
自誕生到風波不斷再到如今迴歸大眾視野,瑞幸咖啡的熱度從未減少。此前的造假事件的確給瑞幸咖啡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幾乎停滯不前。如今,瑞幸咖啡實現盈利的消息雖然無法抹去過去的“陰影”,但這意味着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佈局具有一定可行性。
文志宏進一步指出,此前瑞幸咖啡為造假一事付出較大代價,包括繳納高額罰款、調整股東大會與管理層人員等。此番舉措,從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公眾與資本市場的輿論。瑞幸的經營模式引來了不少質疑的聲音,稱其經營模式為偽命題,無法盈利。面對之前的質疑聲,盈利便是最好的回應。
“通過前期大量燒錢,瑞幸咖啡探索出了咖啡新零售的創新模式。接下來,瑞幸咖啡需要圍繞此模式,進一步加快線上線下門店的佈局,雖然瑞幸咖啡已經開設自營門店3000餘家,但在國內市場仍有佈局空間。此外,瑞幸咖啡以咖啡品類作為切入點,獲得了一定的消費數據,未來發力重點將在如何做好產品延伸,導入新的產品品類。”文志宏稱。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瑞幸咖啡的整體模式能夠匹配新生代的消費思維與行為,外加目前其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效應,如果瑞幸咖啡實現盈利,更加證明其經營模式可行。瑞幸咖啡未來可能採用多品牌多戰略的策略,通過現有的規模效應,來加強品牌效應及其供應鏈。
北京商報記者 趙述評 郭繽璐 張天元/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