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突破增長之困,招商銀行給自己開了個“藥方”
導語:昔日“零售之王”,圖謀“中國版”瑞銀。
01 突破增長瓶頸
招商銀行(600036.SH/3968.HK)提出打造“價值銀行”戰略目標半年後,已完成“一萬億”的小目標。
7月12日,招商銀行在京舉辦“新時代·新財富·新價值——2023財富合作伙伴論壇”,並在會上宣佈,其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突破一萬億大關,成為國內首家達到這一目標的銀行。
招行宣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突破萬億大關,來源:2023招商銀行財富合作伙伴論壇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得零售者得天下,得財富管理者得未來,逐漸成為國內銀行界的共識。
財富管理業務是招商銀行實現“價值銀行”戰略目標的關鍵一環;目前看,也是在原優勢增長乏力後,未來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
招商銀行曾是深受A股投資者追捧的“大白馬股”。然而,從2022年開始,招商銀行失去了資本市場矚目的光環——股價從50元左右跌到最低不到25元,市值跌破萬億。
2022年至今招商銀行股價表現
2023年銀行板塊普遍反彈,Wind銀行指數(886052.WI)上漲2.35%。但板塊風向標招商銀行股價逆勢下跌10%,大幅跑輸同行,在所有上市銀行中排名倒數。
持續低迷的股價,或源於萎靡不振的業績。
從趨勢上,從2022年開始,招商銀行業績增長明顯放緩,單季收入增速中樞從10%下降到5%左右。
招商銀行2021Q1-2023Q1單季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情況 來源:招商銀行財報
今年一季度,招商銀行經歷了自2017年首次單季度營收下滑——營業收入906.36億元,同比下滑1.47%,淨利潤雖然同比增長7.82%,但增速卻創下近年來的新低。
導致業績下滑的主要因素,應當和非利息收入驟降有關。
2022年,招商銀行的非利息收入近10年來首次同比下滑,降幅0.62%。到了今年一季度,這一情形更為不容樂觀。
2023年一季度招商銀行的淨利息收入為554.09億元,同比增長1.74%;而非利息淨收入為352.27億元,同比下降達6.13%。
招商銀行2013-2022年非利息收入及變化情況,來源:招商銀行財報
一直以來,招商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總營收比重顯著高於其他銀行,且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原因在於零售業務的強大優勢。
非利息收入增長失速,似乎預示着招商銀行引以為傲的零售業務遇到了發展瓶頸。
零售業務收入增速放緩也可以佐證這一點。2022年招商銀行零售金融收入為1914.22億元,同比增長6.93%,這是自2017年其零售業務收入首次超越批發業務後的最低增速。
要知道,招商銀行近幾年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其零售業務的亮眼業績。一旦零售業務“啞火”,招商銀行將面臨較大發展壓力。
在零售業務發展受阻的情況下,招商銀行曾轉而尋求對公業務增長機遇。
財報顯示,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招商銀行公司貸款額相比去年末增加1675.91億元,佔新增貸款總額的66.39%。
銀行對公業務風險是業內“明牌”。對公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將會頻頻碰到債務違約事件、以及眾所周知原因導致企業償債能力下降等負面因素制約。
對招商銀行而言,近年來在房地產領域數次“踩雷”,某種程度上,揭示了這一系統性風險的廣度。
2021年8月招商銀行代銷的大業信託·君睿15號項目出現實質性違約;2021年11月代銷的“外貿信託-富榮166號恆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逾期;2022年6月代銷的五礦信託鼎興1號至15號產品在3月30日到期後均無法完成兑付。
風險外溢,令外界擔憂變得誇張起來。今年7月4日,高盛在一份報告中提出“招商銀行的公司債券和影子信貸等風險引起的隱含損失率高達25%”等令人瞠目的結論。在報告末尾,高盛給予了招商銀行“中性”評級。
幾天之後,招商銀行投資者關係部門發佈《關於高盛報告涉及CMB有關問題的澄清》,公開“回懟”高盛。招商銀行反擊的底氣,來自於其本身佔比並不高的對公業務規模和優良的資產質量。
招商銀行投資者關係部門發佈《關於高盛報告涉及CMB有關問題的澄清》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次事件已日漸平息,但確實給招商銀行提了一個醒——對公業務中的潛在風險難以忽視,是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零售業務遇增長瓶頸,對公業務擴展困難重重,看上去,招商銀行走到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不過,招商銀行已為自己開了個“藥方”,那就是大財富管理。
02 轉型初見成效
2021年是招商銀行的大財富管理元年。
這一年,招商銀行提出了“大財富管理、數字化運營和開放融合”的3.0模式,還舉辦了首屆“財富生態合作伙伴大會”。
根據招商銀行的定義,大財富管理收入包括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託管業務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2021年這三項收入總計521.3億元,同比增長33.91%,可謂初戰告捷。
招商銀行2021年大財富管理三項收入情況,來源:招商銀行2021年度報告
但招商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並未高歌猛進、從此走上康莊大道。
進入2022年,受到錯綜複雜的眾多因素影響,中國財富管理行業進入調整階段。幾乎所有銀行均出現財富管理業務收入下滑,招商銀行也難以獨善其身。
2022年招商銀行大財富管理收入為491.51億元,同比下降5.71%,僅略好於行業大盤。
招商銀行2022年大財富管理三項收入情況,來源:招商銀行2022年度報告
2023年,招商銀行的財富管理業績波動變得更加劇烈:財富管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和託管業務收入分別同比下降13.25%和11.57%,僅有資產管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同比微增2.65%。
即便經歷曲折震盪,但中國財富管理行業仍藴藏着可以穿越經濟週期的巨大發展前景和持久增長潛力。
這也是為何包括銀行、證券公司、基金、信託公司在內的國內外眾多金融機構競相積極參與其中的重要原因。
作為財富管理的主要收費基礎,各大機構均重視管理資產規模(AUM)的增長。龐大的客户羣體和高淨值客户資源對於發展財富管理業務也相當重要。
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憑藉多年深耕零售業務的基礎,招商銀行管理私人銀行客户總資產餘額為38864.03億元,在國內銀行中高居榜首,也是唯一一個AUM破3萬億的銀行,且過去5年保持10%以上增速。
同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招商銀行的零售客户數達1.87億户,僅次於六大國有銀行。截止一季度末,招商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户(總資產在1000萬元人民幣及以上)達到13.86萬户,僅次於國有四大行。
雄厚的AUM基礎,優質且龐大的客户資源,招商銀行大財富管理業務還是有相當深厚的護城河。
03 還有漫漫長路
近十多年,中國高淨值人數和資產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在高淨值人羣規模和可投資財富均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但與這樣的高增長態勢不相匹配的是,國內針對高淨值客户財富管理的私人銀行業起步較晚且發展緩慢。前期以外資銀行設立的國內分支機構為主,陸續有國內銀行跟進,不過後者體量較小,不成規模。
2020年超高淨值可投資財富金額(單位:億美元),來源:招商證券
招商銀行已是國內財富管理機構的標杆,但如對比全球真正成熟完善的財富管理巨頭,以招商銀行為代表的國內銀行的財富管理,只能説才剛起步。
而多次獲得“全球最佳財富管理銀行”稱號的瑞銀集團(UBS.N/UBSG.SIX)當是國內同業最佳學習樣本之一。
瑞銀是全球唯一一家以財富管理業務作為核心發展戰略的國際大行,其財富管理業務對總營收和税前利潤的貢獻超過50%。
以30億收購債務纏身的瑞士信貸後,瑞銀在全球的財富管理規模和資產管理規模達到5萬億美元,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機構。
瑞銀完成對瑞信的收購,圖片來源:路透社
專注於服務全球高淨值客户,是瑞銀得以坐穩全球財富管理老大寶座的關鍵重點。
為此,瑞銀在全球多地成立專門服務於高淨值和超高淨值客户的分支機構或服務部門,包括多個私人銀行財富管理中心、全球家族辦公室以及2016年成立的超高淨值客户部。
截至2019 年末,瑞銀超高淨值客户投資資產規模達1.37萬億美元,佔比高達52%。
能服務好超高淨值客户,瑞銀有兩個“獨門秘籍”。
一是“一體化”戰略(One Bank)。瑞銀四大業務板塊財富管理、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形成了緊密且穩定的協同效應,打通從客户端到產品端到交易端的各個環節,將客户財富管理需求挖掘到極致,調動整個集團資源為高端客户提供幾乎覆蓋全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瑞銀官方稱不再堅持One Bank,但四大業務板塊的協同效應仍然存在。
二是全權委託服務。該服務下,客户將投資決策權委託給瑞銀,瑞銀基於委託資產收取管理費。全權委託對財富管理機構的專業性、職業道德和主動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當然利潤空間也更大。
因此,瑞銀一直致力於提升委託類資產的滲透率,其全權委託類資產從2009年的0.54萬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03萬億美元,滲透率超過了35%。
反觀國內財富管理機構,主要業務模式還停留在代銷,很多機構淪為金融產品“銷售中介”,僅賺取佣金收入。這與國內財富管理機構專業性、投研能力、主動管理能力以及發展所處階段都有關係。
此外,品牌聲譽和知名度也是大財富管理機構賴以生存的基礎。瑞銀是擁有160年悠久歷史的“百年老店”,良好的品牌聲譽與穩健的經營和完善的內控是分不開的。
這一點,尤為值得國內金融機構留意。
例如,前述多隻總規模幾十億的代銷產品逾期或違約,就會嚴重影響招商銀行在投資者中的聲譽。
今年以來,招商銀行又收到了8張罰單,處罰金額合計超4000萬元。而在去年,招商銀行因反洗錢、信貸違規等收到罰單累計超40張,處罰金額合計超6000萬元,單張百萬罰單司空見慣。
此外,針對招商銀行信用卡、理財產品等消費者投訴也屢見不鮮。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確是塊誘人的“大蛋糕”,但對於招商銀行及其他更多想要切分這塊蛋糕的機構來説,想要成為瑞銀一樣全球頂級財富管理機構,無論從底層邏輯還是實踐,仍有諸多細節等待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