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博開拓BIPV“錢景”難言樂觀,應對風險乏力致業績“變臉”,機構、高管密集減持“跑路”
財聯社(南京,記者 武超)訊,作為國內主要的光伏支架廠商,中信博(688408.SH)因上市不久業績“變臉”,遭受質疑。或許是為了擺脱頹勢,中信博正把目光投向其他光伏業務,例如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
12月20日消息,中信博新簽訂了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合同,建成後預計將成為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BIPV項目。不過,有光伏行業資深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BIPV的經濟效益更多體現在未來,現階段在二級市場炒作成分較大。
與二級市場股價高高在上相反,中信博上市一年後即收入下滑、毛利走低。為了回應質疑,公司在第四季度兩次發佈《關於市場傳聞的澄清公告》,但回應中亦體現出公司應對市場結構分化的乏力。隨之而來的是,進駐公司的基金等機構由二季度的181家變為三季度的36家。
BIPV處於起步階段
12月20日,據媒體報道,中信博旗下蘇州中信博新能源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與EPC方中國電建集團江西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江西省高安市建陶基地(一期120MW)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合同,該項目全部採用中信博“智頂”BIPV解決方案,目前已進入施工階段,建成後預計將成為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BIPV項目。
此前數日,還有報道稱,由南方電網珠海綜合能源公司投資、中信博總包承建的華南地區單體最大BIPV項目——順成陶瓷集團貝斯特基地光伏電站正式併網運營。
對此,有光伏行業資深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中信博依託光伏支架的基礎,近年拓展了BIPV項目,但是因為起步較晚,其BIPV業務收入佔比較低,2020年僅有1.44%。“因為BIPV的經濟效益更多體現在未來,這是今年主業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公司對市場目光的一種轉移,在二級市場進行炒作的成分很大。”該人士表示。
“BIPV這個細分市場,未來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該人士解釋稱,BIPV目前在沒有明確的補貼政策驅動下,經濟效益相對BAPV(光伏附屬建築物)差很多,比較適合新建的建築物,在老建築上改造BIPV的成本太高,也存在和建築節能是否能真正一體化的匹配問題。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自去年上市以來,中信博的股價表現不錯,尤其在今年5月至7月期間,有過一波直線攀升行情,從低點111.67元/股漲至高點274.21元/股。截至12月20日,中信博收盤價為202.96元,總市值約275億元;而市盈率PE(TTM)為167.22,Wind數據顯示,光伏設備行業的平均PE為62.97,中信博的估值溢價水平遠超行業均值。
但另一方面,中信博交出的業績答卷與其股價相比,則相形見絀。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信博營業收入為17.17億元,同比下降6.84%;歸母淨利潤為0.52億元,同比下降69.77%。歸母扣非淨利潤1163.84萬元,同比下降92.6%。上市僅一年即業績大變臉,尤其淨利潤大幅下滑7成。
應對市場分化乏力
股價向上、業績向下,市場開始質疑中信博的價值。面對相關質疑,12月16日,中信博發佈《關於市場傳聞的澄清公告》,這也是四季度公司第二次發佈此類公告。收入下滑方面,公司表示:受疫情、組件價格大幅上漲影響,2021 年光伏行業集中地面電站項目開工率同比走低。
儘管中信博將下滑原因更多歸結到行業,但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實際上除了中信博,鮮有光伏行業龍頭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利潤同比下降。Wind數據顯示,光伏設備行業內,市值最高的十家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無一家淨利潤負增長,十家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速中位值為53.37%。
對此,上述光伏行業資深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今年雖然光伏產業迎來了增長,但結構上卻有很大的分化,“裝機量增長主要源於分佈式光伏,集中式光伏裝機量卻有所下滑,這也是中信博業務主要受到影響的部分。”據悉,因為跟蹤支架成本較高、分佈式電站場地光照條件一般等,我國跟蹤支架主要用於集中式電站,在分佈式電站的應用不足。
另外,中信博經營活動淨現金流持續為負,公司認為:2021 年二季度以來,鋼材價格快速上漲,公司為了控制鋼材價格上漲成本,採取了鋼材備貨的策略,這導致了公司第二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為負。而這也顯示出中信博確實在採購環節承壓。
毛利方面,中信博2021年1-9月營業毛利率比2020年同期下降9.73個百分點。其認為: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費用增加等因素導致公司單位成本增加。2021 年支架行業市場環境與 2020 年差異較大,由於 2021 年集中式電站開工規模走低,市場競爭呈現白熱化,公司為了進一步鞏固市場佔有率,未將鋼材價格上漲部分完全轉嫁給客户。
對於未將原料成本轉嫁,有市場分析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了,中信博產品的競爭力尚不夠強。進一步地説,如果國內龍頭在成本轉嫁上都需要作出明顯讓步,也説明了我國光伏支架行業在國內產業鏈的接受程度並不高。
為了彌補國內跟蹤支架的應用場景不足,中信博近年積極開拓境外市場,並以印度為支點拓展至全球其他國家。但是其海外銷售並不穩定,於 2017 年還佔境外銷售收入 86.54%(達 3.73 億元)的印度市場,在2018、2019 年大幅萎縮至幾近消失;2018-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更迭頻繁,尤其境外客户每年都不一樣,這也反映出了中信博客户粘性不足。
從機構追捧到密集減持
雖然業績不甚理想,券商們倒是對中信博青睞有加,其股價攀升的過程中,也離不開機構評級報告大唱讚歌。從2020年9月-2021年12月,共有包括東吳證券、天風證券、平安證券、東方證券等券商共計23次維持買入或增持的評級。
其中,保薦機構、主承銷商安信證券最引人注目,安信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首席分析師5次唱多,明顯高於其他券商,不僅評價中信博“全球領先,業績騰飛”,還曾作出2020-2022年營收、利潤連續增長的預測,然而現實不斷脱離預期。
在股價飆升的二季度,中信博確實大受機構投資者歡迎。2021年半年報披露顯示,共有181家機構持股中信博,其中基金有176家,QFII有1家,社保基金2家,券商2家。
不過,這種熱情在中信博股價回調後,顯得漸趨冷淡。到了三季度,此前持股的機構數量僅剩36家,大部分機構都已退出,包括2家券商集合理財——安信資管、東證資管,這2家資管背後的券商股東恰是高調看好中信博的安信證券和東方證券。
除了機構減持,中信博的原始股東與高管們也正在套現離場。2021年8月30日,中信博40億市值以上的限售老股東解禁,從9月份開始,中信博多次發佈董監高計劃減持、減持更正的公告,以及核心技術人員違規減持的公告;10月20日,中信博董秘、副總經理因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原因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