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問題在哪?基金的收益就是落不到基民的口袋裏!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財經

  股票VS基金,是普通投資者最常持有的兩類投資產品,常常因為誰更能賺錢引發激烈爭論!

  不過近年來,公募基金的地位水漲船高,“炒股不如買基”的認知被不斷鞏固。公募基金背後的管理人常常有着超乎平均水平的學歷背景、紮實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深耕市場多年的投研團隊,如此強力合作之下,成果自然豐碩。

  據數據統計,2021上半年上證指數滬深300分別上漲3.4%、0.24%;而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上半年平均收益率分別為8.31%、7.66%,明顯遠超市場平均水平。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截至2021年6月30日,主動權益類基金近三年、近五年平均收益率為94.22%、109%,依然超越滬深300指數同期48.79%、65.64%的漲幅。

  如果指數的增長還不夠有説服力,那麼另一組數據想必會讓諸位對公募基金的賺錢能力有着更為深刻地體會:2021年第二季度,公募基金賺8779億元,創歷史新高!

  但非常可惜的是,在基金大賺八方之時,基民的收益卻沒有想象之中豐厚;“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一飽含悖論的現象竟已成為市場上的常態。近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基金業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更是首次嚴正地提出了這個問題。

  那麼究竟為什麼呢?筆者認為,這一“怪像”,可以從投資者本身、市場風格、和公募機構三方尋求答案!

  基金需要長期持有,但真的很難做到

  每當提起基金與基民之間相去甚遠的收益時,常有好事者將“追漲殺跌”、不堅持長期持有的大帽子扣在投資者頭上。我們曾論證過基金持有時長與獲得正收益之間關係,結論是兩者之間成正比,即持有基金時間越長,獲得正收益的概率越高。

  但是市場的走勢並非一條平滑的直線,而是遍佈震盪與波動,常呈現出“層巒疊嶂”的崎嶇之勢。在發生劇烈回撤之時,被“損失厭惡”心理裹挾的投資者們很難“心如磐石”般地堅持長期持有,大多數選擇割肉止損。

  而且,近年來,市場風格切換過快,熱點此起彼伏卻又如曇花一現,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找到一條能堅定走下去的賽道,實在是非常困難。正如以下系列圖片展示一般,短短一個月之間,市場熱點循周更迭、從未重複;更沒有板塊能夠長久地獨領風騷。

(數據來源:統計區間:2021.8.2-2021.8.27)

  輪動過快的市場風格常令投資者目不暇接,在行情呈現“一山更有一山高”的態勢時,對於堅定地長期持有,真的很難!

  市場上基金同質化嚴重,

  分散資金、降低投資效率

  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毋庸置疑,但公募基金為基民博取收益的成果卻有待商榷。正如易會滿在會議上指出那般,“公募基金行業在回報投資者、服務投資者方面仍有較大改進空間”。

  時至今日,公募基金已經成為中國證券市場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引導者。而在筆者看來,公募機構的蓬勃發展實際上失之均衡,常常更追求數量、而忽略了對質量的把握。

  截至8月末,市場上活躍的股票型、偏股型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共有4614只,而同一時刻市場上的股票卻僅有4545只。可以想象,大部分基金的持倉都有着大面積的重複;當收益來源大致相同時,投資們自然會被選擇困難症苦惱。

  即便如此,市場上仍有新基金不斷湧現,據萬得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9月4日市面上正在發行的基金便有146只。此外,有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幾隻基金之間,重倉極度重複,甚至90%以上的重倉股是相同的。如此一來,基金之間的同質化愈發嚴重,更為抱團埋下了伏筆。

  一方面不斷推出新的基金,以各類營銷手段吸引投資者關注;另一方面又不在基金質量上下工夫,新瓶裝舊酒已是業內常態。常説投資要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但如果籃子本身難以形成差異化,這種分散操作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幾番回合下來,投資者受傷的資金被不斷分散、投資效率也不斷走低,難以形成規模化效益。

  想要基民切實地享受到市場飛速發展帶來的紅利,需要兩廂合力。內,當然是從投資者本身出發,不斷地打磨心態、夯實知識儲備,能在市場的波動前鎮定再鎮定;而外,則寄希望於投研能力深厚的公募機構,為投資者打造真正優質基金、引導投資者科學投資、提升體驗。

(文章來源:理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