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媽學習“買菜式”炒股法

紅週刊 作者 | 水開

近日,去證券公司辦事,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大媽正在辦理開通科創板業務。很是詫異,這個年齡還炒股?這個年齡還開通科創板?於是,試探着和大媽談談股票,一提到股票,大媽便娓娓道來。和大媽交流後,感覺大媽能在股市中立足,確實有她獨特之處。大媽説:炒股其實沒那麼難,和買菜一樣簡單。我們姑且把大媽炒股的方法叫做“買菜式”吧。

大媽買菜大多數時候去熟悉的人多的農貿市場而極少去人少的精品店。炒股呢,大媽只炒我們大A股。這個季節大媽最喜歡的農貿市場就是早市了,那裏人流大,菜品銷量好、種類繁多,菜品也都特別新鮮。而農貿市場之所以人多,是菜的性價比高,相反,精品店由於相關成本比早市高得多,同樣的菜品價格一定會貴很多。在大媽眼裏股票的農貿市場就是我們大A股了,大A股市場有上海、深圳兩個市場,有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多個板塊,品種足夠全了,參與人數也夠多的了。而其他的如港股、美股大媽自己都不熟,絕對不參與,就連開通科創板也是為了無風險申購,短期內也不打算買賣科創板股票。

和大媽學習“買菜式”炒股法
按照大媽的理論,買菜要去人多的地方,炒股也要去人多的板塊。菜市場裏的人數可能就相當於我們股市裏的換手率,所以買股票就要參與換手率高的個股。這些不由得聯想到股市的三種實際情況。一是同一只股票,在不同市場裏給與的定價完全不同。如上海本地股市北高新在A股市場每股6元人民幣,而在B股市場裏市北B股價只有0.3美元,摺合人民幣每股不到2元人民幣,可見B股相比A股有大大的折價。再比較A股和H股,如生產新冠疫苗的康希諾公司,在A股名稱是康希諾-U,股價是680元左右,在香港市場名稱是康希諾生物-B,股價卻只370港元左右,摺合人民幣只有310元左右。二是同一只股票,在同一市場,在不同時期,股票定價也不完全一樣。如捨得酒業,在人氣旺盛的當下給與60倍的動態市盈率,而且相信市場將會給與更高的估值,而在今年三月份,動態市盈率只有30倍時卻門庭冷落,無人問津。三是同一市場,同一時間,不同股票給與估值不同。如在當下新能源、白酒、光伏、生物醫藥等賽道股票風生水起,而銀行、地產、水泥類個股卻陰跌不止。分析以上三種情況的出現,確實與換手率有很大的關聯,換手率高,估值就高;換手率低,估值就低。這樣看來股票的上漲無論是英雄所見略同所致,還是抱團取暖的無奈,確實需要一定的人氣就是換手率做支撐。

大媽選菜用四十分鐘,買菜只要一分鐘。炒股票和買菜是一個道理,重點在選股而不是買股。大媽每次去農貿市場前,都先考慮好買什麼菜。到了市場後,整個市場從頭到尾走一遍,一家一家比較,邊走邊記着哪家的菜好,通過整個市場比較後再買。大媽認為只有看遍所有的菜,才可能買到心儀的菜品,所以買菜多走一會沒關係,就當是一種鍛鍊。買股就像買菜,要了解,要比較,這樣才能買到好股。

確實,如果我們對A股市場中的股票能做到耳熟能詳,如數家珍,能像瞭解蔬菜一樣的瞭解個股,並且優中選優,那麼,我們還是大概率能立於不敗之地。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把選股和買股的重點弄反了,選股不努力,買股卻一分一分地計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們的常態是:買股時飢不擇食,似乎晚買一會就會少掙一個億;持倉時六神無主,不知道股票漲跌的邏輯;賣出時慌不擇路,好像賣出的是燙手的山芋。一部分人連自己買入股票是做什麼的都不知道,買賣只憑着感覺判斷,這樣很難有收穫。自己也會犯類似的錯誤,前幾天中了2手的三峽能源,由於沒有仔細研究,在漲停板打開後就隨手賣掉,結果這幾天一直連續漲停,由於沒有好好研究這盤“菜”,三峽能源這個肥火腿對我來説就是蚊子肉了。

大媽談自己的炒股法,雖然説得風輕雲淡,但是還能感覺到大媽在股市上還是下了足夠的功夫的,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了,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樣吧。

(本文已刊發於6月26日《紅週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週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6 字。

轉載請註明: 和大媽學習“買菜式”炒股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