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個人儲蓄率飆升!一向不愛存錢的美國人真的轉性了嗎?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上海,編輯 瀟湘)訊,“中國人愛儲蓄、美國人愛消費”——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存在的刻板印象。然而,自從去年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這種印象卻正悄然發生着改變。中國民眾的旺盛購買力,令仍處於疫情困局下的全球市場驚歎不已。而美國民眾,卻似乎越來越開始喜歡存錢……

美國官方上週五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美國個人儲蓄率飆升至27.6%,創歷史第二高紀錄,僅稍遜色於去年4月美國政府在疫情早期發放第一輪紓困金時的情況。當時,33%的儲蓄率創下了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追蹤這一數據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

從具體數字看,3月的個人儲蓄總額約為6萬億美元,比疫情在美蔓延前的2020年2月大幅增加了近5萬億美元。

事實上,除了2008-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一段短暫時期外,美國儲蓄率在30多年內一直低於10%。然而,美國人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卻在疫情期間出現了轉變。

根據牛津經濟美國公司(Oxford Economics USA Inc.)和巴克萊(Barclays)上月的預計,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的近一年時間裏,美國人的“過度儲蓄(excess savings)”已經累積到了1.8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可能在今年夏天升高到2.5萬億美元。

疫情下的美國人:消費意願持續降低

美國高儲蓄率的背後,一部分原因或許要歸因於美國民眾消費意願的不斷降低。

在過往美國家庭的支出結構裏,食品、交通和住房在美國居民支出中佔有較大比例。但在疫情期間,餐飲、旅遊、娛樂等服務業處於疫情傳播的“風口浪尖”,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對病毒的恐懼,令相關的消費需求大幅減少。而疫情下居家辦公的特殊經歷,也令不少美國人日常消費的意願持續降低。

Emily Jackson是杜克大學的一名教職員工。在疫情期間,她用一塊白板、多台電腦顯示器和牆上排列的便利貼搭建了一個家庭辦公空間。她的家庭辦公室的一個主要優勢是,Jackson在那裏工作時可以穿她想穿的任何衣服,包括舒適的運動褲和休閒襯衫。

這對Jackson的經濟狀況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因為她不需要購買昂貴的新工作服,也不需要將她的休閒褲、毛衣和運動夾克頻繁乾洗。“這對我來説絕對是一筆節省,”Jackson説。Jackson還説,她很感激不用再買那麼多衣服了,如果她最終還是在家工作,她希望能繼續攢錢。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彙編的消費者支出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美國人在服裝和鞋類上的支出比2019年第四季度減少了239億美元。

類似的經歷也正發生在杜克大學高級IT分析師John Owens身上,由於在家辦公,這意味着他不再需要頻繁往返辦公室,通常往返時間大約要耗時70分鐘。在疫情爆發前,他的尼桑皮卡車大約每10天加一次油。他估計費用在每月150美元左右。現在他可以隔幾個星期再加一次油。他説他用多餘的錢積累了存款。

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美國人在汽油和其他能源產品上的支出,比2019年第四季度減少了882億美元。

事實上,在過往逾一年的疫情期間,不少經濟上具有保障的美國人,因為疫情無法在休閒和旅行上花錢;而低收入者,則因為擔心個人財務出問題而刻意減少了花費。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3月時的一份調查顯示,在高收入美國人中,大約53%的人表示,自從疫情引爆以來他們的花費低於以往;中等收入者43%有此表示;低收入者的比例則為34%。

富達(Fidelity)的退休規劃師Benjamen Parker在給不少美國中產階級做疫情階段的理財規劃時,正建議採用50/15/5的方法,即50%的收入用於生活必需品,15%用於退休儲蓄,5%用於應急儲蓄。理想的應急儲蓄金額應該足夠支付三到六個月的開支。

高儲蓄背後:刺激支票給的實在太多了?

當然,在美國民眾儲蓄率飆升的背後,除了疫情下生活習慣所發生的巨大轉變,美國政府天量資金的投放,無疑也是重要的一環。

在疫情危機之前,美國人的平均儲蓄率僅為7%到8%;但在去年4月一舉飆升至了33%,刷新歷史紀錄。這要歸功於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去年3月間簽署的2.2萬億美元新冠病毒援助法案,讓每位美國人獲得1200美元紓困金。

而隨着各項援助陸續到期,去年12月底,美國人的儲蓄率一度從高峯迴落至了13.7%。

但到了今年1月,美國人的儲蓄率又跳升到20.5%,這是因為每個美國人又收到了600美元支票,此乃美國國會去年12月通過的9千億美元紓困案的一部分。

而此番儲蓄率在3月進一步飆升至27%,則顯然與參議院3月6日通過總統拜登(Joe Biden)提出的1.9萬億美元紓困法案密不可分,這是美國史上規模第二大的紓困案,每位美國人可以獲得1400美元支票。

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美國民眾儲蓄率的飆升,其實並不會令人感到過於意外。

在儲蓄率高漲背後的另一組數字是,今年3月,美國家庭收入以21.1%的創紀錄幅度增長,這是自1959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環比增幅。支出也急劇上升,增長了4.2%,這是自去年夏天以來最大的環比漲幅。

此外,隨着美國就業市場的逐步復甦,美國人的薪資在今年第一季度也出現了上升。美國勞工部上月末發佈的報告顯示,就業成本指數顯示工資和薪金成本比上一季度增長了1%,這是自2007年的最高季度增長。不少經濟學家預計,隨着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停工以及對健康的擔憂消退,美國就業市場將繼續改善,而此前疫情下的失業大軍或許也有望重新找到收入來源。

展望未來:小心高儲蓄率演變為高通脹率

眾所周知,消費向來是拉動美國經濟最重要的一駕馬車。在疫情爆發之前,消費者支出通常佔美國GDP的三分之二。

因而,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美聯儲,或許都不樂於見到美國高儲蓄率的現象持續存在。尤其是考慮到許多超額儲蓄都掌握在高收入家庭手中,這將產生抑制經濟刺激的效果。高盛經濟學家Jan Hatzius此前曾預估,美國近三分之二的過剩儲蓄被最富有的40%人口所持有。

不過目前來看,美國高儲蓄率的現象或許並無法長期維繫。隨着經濟在未來幾個月重新開放,很多家庭眼下正準備花掉他們在疫情期間攢下的更多儲蓄。需求積壓和累積儲蓄的推動下,可能會使消費者的需求恢復到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

有跡象顯示,不少美國消費者已經打開錢包消費了。一份媒體統計顯示,超過50%的美國消費者期望增加支出,善待自己,而高收入的千禧一代則打算花費更多。

巴克萊銀行經濟學家表示,他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是,未來幾年,美國家用支出會相當迅速的增長,因為各家庭在經歷一段匱乏時期後,將會拿出他們累積的儲蓄,這將是後疫情時代消費將大幅反彈的潛力。

“隨着儲蓄率的提高,家庭仍然擁有充裕的現金。而現在隨着疫苗接種計劃的成功,限制正在放鬆,他們就能把錢花在受影疫情響最嚴重的服務上,而不需要過多地削減在商品上的支出。” 凱投宏觀首席美國經濟學家Paul Ashworth也寫道。

甚至於,由此衍生的一個潛在威脅是,美國人的“狂歡式消費”會否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歐洲首席策略師Karen Ward認為,美國消費者釋放他們被壓抑的儲蓄,掀起一波巨大的消費浪潮,這可能會推高通脹,並擾亂股市的某些部分。

Ward表示,摩根大通估計美國人在新冠疫情期間積累了相當於美國GDP的8%左右的額外儲蓄,他們此前的支出選擇有限。如今,這些錢大部分可能會在消費狂歡中被釋放出來。

他預計,“在我看來,未來10年的平均通脹率更傾向於3%,而不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