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上資金百億搶籌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財經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Wind

11月23日,A股高開高走放量拉昇,北上資金淨買入超100億元,11月以來,已連續3日單日淨買入超百億。煤炭、有色、工程機械、基本金屬、汽車等多個板塊漲幅超過3%。

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漲1.09%報收於3414.49點;深成指漲0.74%報收於13955.28點;創業板指漲0.72%報收於2686.36點,萬得全A總成交9460億元。

//  A股成交額再度逼近萬億  //

11月23日,萬得全A成交額為9460億元,再度逼近萬億。近期市場量價齊升,投資者信心快速恢復,與此同時,當前指數再度觸及7月中旬以來的箱體區間上沿,未來走勢如何仍有待觀察。

中金公司分析師李求索發佈研報稱,從指數價格走勢和形態來看,上證指數自今年7月以來一直在震盪中樞內運行;11月初在中樞下沿位置開始日線級別反彈,近期則再度臨近中樞上沿,隨着指數進入籌碼集中區域或將遇到一定上行阻力。目前我們更傾向於認為上證指數自今年3月以來的周線上漲有望延續,也意味着指數週線收盤價將突破3400點,而實現向上突破則需要落後板塊的發力,伴隨着疫苗研發進展加快,投資者對增長預期出現邊際修復,價值風格更容易成為驅動力,因此金融、週期等板塊或將有階段性表現機會。

//  煤飛色舞,順週期板塊爆發  //

從板塊漲跌幅來看,煤炭板塊漲幅超過5%,位居首位,與此同時,發電設備、工程機械、基本金屬、汽車等多個板塊漲幅超過3%,連今年以來大幅下跌的能源設備、石油天然氣板塊漲幅亦超過2%。

從漲幅第一的煤炭板塊來看,鄭州煤電、大同煤業、西山煤電、兗州煤業等多隻個股漲停。

粵開證券分析稱,近期煤炭行業的上漲邏輯主要源於(1)需求端,疫苗利於全球經濟修復預期,將帶動上游資源品的需求;(2)供給端,煤炭行業的競爭格局在持續優化中,經營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有所提升;(3)今年前期煤炭價格較低,估值有較大安全邊際。

德邦證券分析師蔡一煒發佈研報稱,目前A股仍然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未來結構性行情有望延續。有關新冠疫苗的研發結果頻頻報喜,同時美國大選不確定性基本落地,未來經濟復甦的確定性不斷強化。一方面提升了市場對於週期類行業加速復甦的預期,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收緊預期升温下對前期高估值的科技成長企業股價有壓力。進入11月,週期類行業的表現明顯優於其他行業,今年年內仍將是市場行情的主線。認為短期可以繼續關注週期行業中的有色金屬、地產及金融行業,同時各行業的龍頭公司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  北上資金流入百億  //

11月23日,北上資金淨流入100.51億元,連續3天淨流入,本月淨流入461.91億元。10月份以來,已有5天北上資金單日淨流入超100億元,可見A股市場對外資具有較強吸引力。

從北上資金今年以來單日淨流入超百億的天數來看,共有15天,其中11月份就佔據了3天,而在前一波市場大幅拉昇的7月份,亦有3天,此外,同樣是金融股大幅拉昇,11月份的市場走勢是否會複製7月初的一波行情呢?

不僅僅如此,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北上資金單日淨流入超百億的天數僅22天,而今年還未結束,就有15天單日淨流入超百億。且從單日淨買入超百億後5天和後10天市場走勢來看,多數時間滬深兩市均大幅上漲。

從11月23日北上資金交易十大活躍個股明細來看,多隻個股淨買入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貴州茅台淨買入金額超過18億元,位居首位;格力電器、中國中免淨買入金額均超過6億元。

// 主力資金淨流出約20億元  //

從11月23日行業資金流向來看,雖然市場上漲,但整體淨流出約20億元,其中信息技術板塊淨流出70多億元,位於首位;可選消費、醫療保健板塊淨流出金額亦較多。金融板塊則淨流入80多億元;材料板塊淨流入金額亦較大,其餘板塊則資金變動較小。

// 兩融餘額震盪攀升  //

近日,兩融餘額震盪攀升。截至上週五(11月20日),A股融資融券餘額為15634.19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15640.03億元減少5.84億元,上週市場兩融整體維持高位震盪。9月底兩融餘額為1.47萬億元,國慶後兩融餘額快速回升,累計增幅超700億元。

在兩融餘額回升的同時,部分公司融資餘額亦快速增加。Wind統計顯示,上週,有40只個股融資餘額增長超過10%、最新融資餘額超5億元,且佔流通市值比超過1%。具體來看,長安汽車融資餘額增幅達96.11%,位居第一;此外,新安股份、神火股份、華能水電、銅陵有色、雲鋁股份、冰輪環境、奧特佳、中航重機、中遠海控、鋭科激光、東誠藥業、比亞迪等公司融資餘額增幅均超過20%。

掃二維碼 領開户福利!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常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