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工程機械三巨頭三一業績新高,中聯份額提升,徐工傲視羣雄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財經

自2011年來,工程機械行業就進入了漫長的整盤期,而隨着基建大國的飛速發展,工程機械一轉頹勢,呈現高景氣的態勢,在火熱的發展之中,少不了龍頭企業的高光表現。
當目光聚焦在工程機械的前三甲: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他們的表現都十分亮眼,各有千秋,哪一個才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那一家呢?

三一重工的前身是漣源材料廠,彼時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仍在改革的發軔時期,新中國的復興速度飛快,三一重工的創始人梁穩根也正是在1986年,跟隨發展的浪潮,在湖南婁底創辦了漣源材料廠,主要做焊接。趁着發展的東風,梁穩根在1993年,將企業正式更名成為"三一集團"。
隨着市場的拓展,三一重工也在不斷地完善自身,在完成了基礎產品攻關後,梁穩根已經在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緊接着,他將目光模式和企業運作方式等等,三一重工再次實現了突破,產值超過了億元大關。梁穩根還將眼光放到了國際市場,積極地學習外企的管理。
自成立以來的十年中,三一重工憑藉着第一代挖掘機產品SY200躍居工程機械行業前列。不僅如此,三一重工在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中,扮演了"破冰"的重要角色,打響了中國股改成功的第一槍。

股權改制後的三一加速了內部資源的整合,為了符合全體股東的根本利益,三一高層承諾將會把集團最優質的項目專注研究,專精工程機械主業,並在5年內不涉足其他產業,專心攻克工程機械難關,為上市做好準備。
這個決定為三一重工的騰飛做足了鋪墊,其收益在這五年內突破了百億大關,淨利潤增長到了14.74億元,從湖南婁底發家的焊接材料廠,成長到行業大哥知名企業,三一重工仍然在一路向前,不斷拓寬自己的版圖。
美國、巴西、印度……全球各地,都能見到三一重工的影子,三一重工也一如其名,以近3000億元的市值,穩坐工程機械第一股。
一般而言,ROE作為衡量股東權益收益水平的指標,能夠較為直觀地反映投資帶來的淨收益的能力,在三一重工、中聯重科與徐工機械的ROE對比下,不難看出,三一重工的ROE要明顯高於行業內其他企業。目前來看,ROE值離上輪的高點還有一定距離,這意味着工程機械業上升空間毅然十分巨大。

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晴雨表",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各行各業都一片低迷,而三一重工的核心挖掘機產業很快就得到了恢復,整體水平維持了2015年以來的較高水平,三一重工的挖掘機市場佔有率高達25.3?並且其領先優勢還在不斷擴大。
外部的風雲環境不斷變換,三一重工的內部也大有改變。在高水平、靈活度極高的管理下,三一重工在面對行業風雨中轉危為安。通過裁員措施,節約開支的數字智能化管理轉型,三一集團從7萬人的規模鋭減為不到3萬人,雖然如此,業績卻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創造了新高。

中聯重科的發展之路不如三一重工順遂。
與三一重工這個個人企業做大做強的老大哥相比,中聯重科的發展可以用中規中矩來形容,發展過程中,中聯重科積極地與建設部對接,長沙機械研究院與中聯重科合作運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模式,走上了根正苗紅的發展道路,併購南機牀廠,劃歸湖南省屬地化管理……
在三一重工專心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的專精研究時,中聯重科公司下設混凝土機械、專用車輛、起重機械、營銷四個分公司,區域廣泛。多區域共同致力,由其自主研發製造的全球最大噸位的履帶起重機還打破了國外的壟斷,世界水平臂上回轉的塔式起重機也順利問世,創造多個行業第一。
由於和當地政府合作,中聯重科成為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技術的發源企業之一,隨着穩紮穩打的發展腳步,中聯重科連續併購了陝西黃河工程機械集團、湖南車橋廠等企業,連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機械製造商意大利CIFA也成功被中聯重科收入囊中,此案例還被成功收入哈佛案例庫。

截止2021年1月13日,中聯重科漲幅不斷,公司總值達到1015億元,躋身"千億市值俱樂部",成為新晉豪強,第四家千億湘股因此誕生。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主要邏輯在於,企業在智能數字化的過程中把握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進而擴大市場佔有率,從而產生投資機會。
自2017年至今,中聯重科行業逆轉從前負增長的態勢,呈現10~20?增長,市場份額提升明顯,各項費用通過智能化管理後顯著下降,毛利率明顯提升。在這四個方面的喜人增長下,中聯重科的估值中樞上移,業績也不斷增長。
中聯重科的市場佔有率從之前的25?上升到現在的30?增值十分明顯。從各項目來看,其挖掘機市場份額也在三一重工的強壓下不斷增長,今年有望突破10?其餘的例如履帶起重機、農機機械總體而言都在行業內保持着數一數二的市場份額。

成立於1989年的徐工機械,成立以來就以排頭兵的姿態走在行業前列,成立24年來,徐工機械建立了以國家技術中心和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為核心的研發體系,把技術創新放在首位,不斷研究大批代表中國乃至全球頂尖水平的產品。
雖然目前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氣勢洶洶,發展勢頭正勁,但世界上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中國機械企業仍然非徐工機械莫屬。自從成立以來,徐工機械擁有的有效專利超過兩千項,授權發明專利164項,其中的三分之二產品都是國產首台套產品。
同樣,徐工機械的眼光也放在了全球,全球共有280多個海外代理商,不僅覆蓋率高,營銷服務也面面俱到,在三一重工還在物色落腳點時,徐工機械早在2012年實現了出口突破13億美元,始終位於行業首位,而汽車起重機與大噸位壓路機等銷量位居全球第一,傲視羣雄。
目前,徐工機械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混改期間,因此徐工機械目前的業績並不亮眼。相比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的正增長業績,徐工機械的50?增長業績確實有些説不過去,但在混改中甩掉包袱,吸引新股東入場,再通過強勁的資產實力以及智能化改造帶來的成本降低雙管齊下,提升股價,完成歷史使命。

同為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要做對比,需要先了解三者的產品收入構成。三一重工憑藉挖掘機板塊發家致富,在挖掘機方向獨佔鰲頭,混凝土板塊和起重機板塊也貢獻不小,雖然起重機業務起步較晚,但勢頭良好,挖掘機、混凝土、起重機三大板塊的收入佔總比的87.7?
中聯重科則是依靠起重機板塊和混凝土板塊構成大部分收入,與徐工機械與三一重工三足鼎立,且中聯重科還在積極地拓展新興業務,但農業機械與高空作業機械作為戰略方向,收益還未完全顯現。
徐工機械則是發展均勻,不僅在起重機板塊收入豐富,其他各板塊也是均衡發展,道路作業機械和其餘各類等等工程機械備件收入來源十分龐雜。
再分析三家公司的歷年收入與利潤率。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時,三一重工受到國家"四萬億計劃"的措施助益,業績高漲。2011年後,在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後,相對應的工程機械需求透支嚴重,市場極具萎縮,最低時不到最高點的三分之一,三一重工也一派低迷。

直到國家基建需求拉動行業發展,工程機械行業迎來了"春天",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三一重工淨利潤為124.5億元,同比增長34.69?遙遙領先中聯重科與徐工機械。
中聯重科在2015年後,無論是資產、收入還是利潤等方面來説,都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在相對效益和成長性的角度分析,中聯重科的數據無疑十分優秀。
2019年上半年,中聯重科總收入為222.6億元,同比增長51.23?但是,由於2017年左右,中聯重科遭遇的鉅額減值與戰略猶豫,公司的整體業績缺乏長期的成長性。
徐工機械的歷史業績與二者相比,顯得十分穩健,且在2019年,徐工機械的成績十分喜人,挖掘機銷量是同比增幅的2倍多,可卸式垃圾車佔有率也位於國內行業第一,但在2020年,徐工機械出現明顯的下降走勢,各類資產減值合計9.5億元,淨利潤只有24.34億元,同比出現了負增長-19.4?

根據2019年的數據表明,企業人數相差不多的三家龍頭企業,其人均創利卻各有高下,中聯重科和徐工機械分別是23萬和25萬,三一重工卻達到了人居創利60.7萬的業績,是其他二者的2.5倍,2020年甚至達到了人均創利88萬。
因為三一重工的掌舵人是梁穩根,中聯重科的控制人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徐工機械的控制人是徐工集團,相對而言,三一重工的靈活性更高,管理效率更佳。
三一重工的市場盈利率也高於其餘兩者,其受市場的追捧程度同樣不言而喻,而中聯重科則具有優秀的成長價值與投資可能性,潛力巨大。徐工機械作為老牌強旅,好在底藴深厚,未來發展勢頭同樣良好。
在仍然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國內,工程機械還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今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三家龍頭企業相互競爭,不斷創新發展,滿足市場需求,才能使得企業持續發展,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