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偏愛固收+、冷對權益類 理財公司新品主打“安全牌”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經歷了去年“破淨潮”“贖回潮”考驗,理財公司清晰地認識到距離投資者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風險偏好也愈加審慎。8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信息梳理發現,截至目前,理財公司共預售89款理財產品,從投資性質來看,這些產品均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不見蹤影”。有理財公司人士坦言,目前佈局的重點仍以固收、“固收+”為主,待市場復甦後,再推出穩健的含權產品。

預售均為固收產品

固收產品依舊是理財公司的“心頭好”。8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信息梳理發現,截至目前,理財公司共預售89款理財產品,從投資性質來看,這些產品均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未見權益類、混合類、金融衍生品類的蹤影。

發行產品機構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地方性銀行旗下理財公司以及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主要包括上銀理財、中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興銀理財、北銀理財、華夏理財、南銀理財、寧銀理財、平安理財、建信理財、徽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匯華理財、浦銀理財、渝農商理財、渤銀理財、蘇銀理財、青銀理財。

產品發行數量方面,興銀理財發行最多,為13款產品,發行數量較多的理財公司還有青銀理財、交銀理財、徽銀理財、光大理財、南銀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分別為12款、7款、7款、6款、6款。

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投資領域一般是銀行間信用級別較高、流動性較好的金融工具,風險級別較低。從上述發行的89款產品來看,風險等級為低、中低風險的產品共有82款,僅有7款產品風險等級為三級(中風險)。

受制於銀行理財投資者結構、風險偏好及投研能力等因素影響,一直以來,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都頗受理財公司的喜愛,在經歷了去年的“贖回潮”“破淨潮”影響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不斷釋放回暖信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回血”狀態明顯。來自普益標準數據顯示,7月固定收益類、混合類、權益類產品的“破淨”產品數量分別為739款、539款和65款,破淨率分別為1.6637%、21.6379%和20.1863%。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理財客户風險承受能力大多不高,傾向於購買淨值穩定的理財產品,去年理財產品“破淨潮”之後,投資者風險對淨值波動較大的中高風險產品接受度變得更低;此外今年股市持續低迷,權益類資產收益率表現不佳,理財公司新發的產品中,PR1、PR2級的固收類理財產品佔比持續上升。

權益投資趨於審慎

2022年“贖回潮”事件,使理財公司更清醒地看到距離客户的期待還有一段距離,在產品配置上也愈發審慎。8月9日,多家理財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下半年會繼續堅定推進低波“固收+”產品方向,同時,在權益市場復甦情景下,推出穩健的含權產品。

一位股份制理財公司人士介紹稱,“2023年我司理財還是立足於投資者偏好和訴求,上半年重點佈局現金類、短期封閉低波類產品,同時也一直在擴展固收+的內容,相繼落地主打配置優質資產的策略,另外創設及時止盈的目標盈模式創新產品”。

上述理財公司人士直言,下半年我司會繼續堅定推進低波“固收+”產品方向,堅持產品創新,拓展“+”的內容。同時,不斷培育權益投資能力,在權益市場復甦情景下,重點推出穩健的含權產品,靜待風來。

另一家理財公司人士也提到了“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經營重心”的策略,他指出,在未來產品佈局上,一方面,將繼續踐行穩健投資風格,以固收產品為經營重心,通過合理使用攤餘成本法估值、提高穩定資產配置佔比等方式,進一步控制產品淨值波動,通過持續增加短期限產品供應、發力固收類產品,以低波動核心產品線做大、做實理財規模“壓艙石”。

“另一方面,把握市場機會,推出高收益債、權益FOF、量化類等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挖掘高收益投資機會,充分滿足中高風險客户的配置需求。”上述人士説道。

從行業數據來看,權益類產品熱度較低也是不爭的事實。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5.15%,較去年同 期增加1.3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1.11萬億元,佔比為4.38%,較去年同期減少1.52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在劉銀平看來,權益類產品發行較少,主要還是和產品淨值波動較大有關,投資者大多對金融市場不夠了解,難以接受這種收益不確定性較大的理財產品;理財公司雖然在這類產品投資運作方面經驗不是很豐富,但這並非主要原因,主要還是由客户風險偏好及資本市場表現決定。

加強投資和風險管理

經過了一系列市場波動,未來理財產品資產配置如何做?有理財公司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已結合自身特徵和發展需求構建了戰略、戰術、戰鬥三個層次的投研體系。同時建立了有效的業績監測和管控機制,對運作期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可能存在的風險事項進行持續跟蹤及業績歸因,並重點關注臨近開放、到期的理財產品運作情況。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偉指出,在優化產品結構方面,理財公司需要提供多元化和靈活性的產品來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户需求,完善豐富產品貨架,加強投資和風險管理,助力投資者實現保值增值目標。具體而言,理財公司要抓住各類產品的發展機遇,積極佈局固收+、FOF、養老理財、ESG 等主題型產品市場,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客户需求的同時,有效地讓理財產品嵌入到長期資金的配置之中。

趙偉進一步建議,在提升金融服務方面,理財公司可以通過加強投資者分層管理、加大投資者教育投入、提升資產配置能力、提高需求匹配能力等方面,幫助客户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們的財富。同時,理財公司應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提升客户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可行性和可控性,利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線服務。

談及投資者教育,也有理財公司強調,在產品期限上,加大中長期產品供應,從根本上幫助投資者“管住手”,避免投資者在市場波動時追漲殺跌。對存在嚴重業績問題的產品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制定應對預案並執行,以更好地管控產品淨值波動,主動防範可能發生的負面影響,保障投資者財產安全。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