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服貿觀止 |“雙碳”轉型該如何做?服貿會上政府官員、業內大咖這樣説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財經

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勢不可阻擋,全球正迎來一場以綠色低碳為特徵的產業和技術變革。9月2日,2022年服貿會舉辦的“首屆中國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上,政府官員、業內大咖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污染防治、廢棄物資源化、科技發展成果等內容展開討論。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碳中和需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

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相應的經濟、技術、能源、貿易、金融、投資領域的競爭正在加劇,圍繞產業發展的規劃、標準制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的博弈也將強化,搶佔道義制高點和競爭優勢會日趨激烈,公平轉型和加強合作的呼聲和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要在確保經濟安全的前提下力爭7年內碳排放達到峯值,努力在達峯後30年內實現碳中和實屬不易,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

應該看到,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創新將會催生各類新技術、新業態迎來巨大的綠色發展機遇,創造巨大的綠色市場,釋放強大的經濟增長新動能。據有關機構估算,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標,全球需要投資1000多萬億美元,我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需要130多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為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帶來極好的發展機遇。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會長賈治邦:應重視林業碳匯等“間接減排”

完成“雙碳”目標,是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現在已經開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議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路上,既要重視工業直接減排,更要重視林業碳匯、木製品固碳、生物質能源等間接減排,將林業“碳匯”等間接減排納入碳減排交易市場體系。

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翟青:高精尖護航綠色北京戰略

生態環保產業,作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北京市將生態環境保護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和實施綠色北京發展戰略的有力抓手,呈現出提質、創新和集聚的發展趨勢。

北京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談緒祥:北京將重點培育生態環保龍頭企業

近年來,北京市將生態環境保護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和實施綠色北京發展戰略的有力抓手,呈現出提質、創新和集聚的發展趨勢。下一步,北京市將重點從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提升技術創新增長能力、完善市場投融資等保障機制三個方面發力支持生態環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以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中國碳中和實踐經驗具有全球意義

中國實現推進綠色和低碳轉型、碳達峯直至中和,積累的良好實踐和成功經驗具有全球性意義。環境署期待中國繼續大力做好國內減污、降碳、改善環境質量、生態修復、促進綠色發展方面工作,同時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成功的經驗和良好實踐,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分享實用綠色技術、低碳清潔技術。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資源的循環利用,對我們國家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在循環經濟基礎上,我們還提出了“無廢城市”試點。“無廢”並非沒有廢物,而是廢棄物源頭減量化和高比例資源化利用,這是循環發展的典型內涵。廢棄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可以助推“雙碳”目標,“無廢城市”建設有助於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多種固廢利用發展潛力很大,可以形成多個產業鏈條。光是鋼鐵回收再利用,就可以使鋼鐵資源的對外依存度由60%降為30%。也可以通過風機、光電池、電動車電池的回收再利用,使其中的鎳、鉻等礦物質成為可再生。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將積累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逐步向全國推廣,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無廢國家”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防治大氣污染關鍵在完改善科技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空氣質量大幅度改善,從大氣十條到三年打贏“藍天保衞戰”,再到去年發佈的深入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通過一步一步的努力,用不到10年的時間,完成了美國近30年的空氣質量改善的成效,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

空氣質量改善的過程中,我國也做到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空氣質量改善的雙贏。環境保護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科技支撐是關鍵之一。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中科院、國家基金委整合國家的科技力量,開展多個大氣領域的科技攻關項目。如2017年啓動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總體基金項目、“中國大氣複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響與應對機制”重大研究項目。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做到了科研行動、產業行動和區域行動。在基礎研究的同時,要把產業和區域結合起來,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關,實現了機制創新。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袁澤睿/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