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產業受益RCEP關税減讓 中國進口額最大單品迎減税利好
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RCEP協議生效後,已核准成員國之間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税。
其中,機電產品作為中國第一大出口類別,其出口穩定對於中國外貿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受益於成員間關税減讓、開放市場準入等政策,以及取消部分貿易壁壘措施因素,中國機電產品對RCEP國家貿易有望實現大幅增長。
機電產品對RCEP國家出口比重超53.8%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對RCEP國家出口機電產品2.6萬億元,佔同期對RCEP成員國出口總值的53.8%。近十年,中國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機電產品貿易規模從4849億美元增長到7755億美元,增幅近六成,同時年均增速達到4.8%,高於同期機電產品及全商品貿易總額的增速水平。
根據RCEP協定關税減讓承諾,機電產業有望從RCEP關税減讓規則中進一步受益,大大降低出口成本,提升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RCEP還在原產地累積規則、海關程序、檢驗檢疫等方面形成統一規定,只要產品在加工過程中實現的增值部分屬於成員國,且累計增值超過40%,即可享受相應關税優惠。這一規則的制定將有力推動區域內生產成本最小化和貿易效率最優化,進而加強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比如,中國一家企業生產冰箱出口到東盟國家,生產中使用了韓國產壓縮機等零部件,超過整機價格的60%,如果適用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由於未能滿足規定的區域價值成分超過40%的原產地標準,出口到東盟不能享受優惠關税。但在RCEP項下,韓國產壓縮機可視為區域原產材料累積價值,在中國組裝的使用韓國產壓縮機的冰箱出口至東盟,就可以享受優惠關税。
“中國機械工業門類齊全,日韓科技實力較強,東盟勞動力成本較低,澳新資源較豐富,可見RCEP各成員國的比較優勢特徵明顯,有助於形成較強的優勢互補效應,降低產業鏈的綜合成本,會對穩定和強化區域產業鏈供應鏈起到積極作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高立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RCEP落地使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形成一體化大市場,中國機電產品製造企業可以通過深度融入RCEP大市場,進一步擴大區域產業規模經濟效應。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主任陸菁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為更好抓住RCEP機遇,中國企業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穩定電子信息製造和高端機械製造產業鏈,從全產業鏈角度推動東亞電子新興產業分工模式朝對中國有利的方向調整重構,利用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形成對日韓高級生產要素的強大牽引。
貿易逆差加速產業佈局調整
在RCEP成員國中,日本和韓國分別為中國第四和第五大貿易伙伴國,但中國對日韓機械產品進出口貿易一直為逆差,凸顯了當前資源稟賦和產業分工差異。
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集成電路。作為現代工業最重要的基礎部件,集成電路是中國目前進口額最大、最重要的單一產品。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前11個月,中國集成電路累計進口3890.53億美元,同比增長23.41%;其中韓國是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地,進口金額為794.18億美元,同比增長27.35%。
目前在RCEP協定中,中韓已相互做出承諾,對集成電路各類產品立即免除關税。
值得注意的是,在RCEP協定下,中日兩國首次達成自貿安排。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峯此前表示,從日本進口的電磁爐、電烤箱以及大部分機械設備、儀器儀表、汽車零部件,都將逐步免除關税。同時,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機電產品、儀器儀表等也將逐步享受零關税待遇。特別是2022年,中國對日本出口57%的税號產品將立即實現零關税,在過渡期結束時,中日兩國最終將分別享受88%和86%的出口產品零關税。
目前,中國機電產品對日逆差主要來自汽車產品的進口。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自日本合計進口汽車整車及零配件181.4億美元,以22.9%的份額居中國該類產品進口來源地第二位,僅次於德國29.6%的份額。
在整車生產過程中,零部件流通成本是行業企業關注的重點。根據RCEP協定,中國對約65%的汽車零部件作出了零關税承諾。
高立紅指出,RCEP落地實施,成員國之間的汽車零部件流通成本將有所降低,區域汽車產業鏈將進一步優化,從而提升亞洲整車製造產業的競爭力。為此,應藉此機會支持我國汽車企業深度“走進東盟”,努力將其培育成中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出口拳頭產品。
目前,長城汽車、吉利汽車、上汽都通過投資建廠或者併購的方式進入東南亞市場。同時,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注重節能減碳,新能源汽車企業到東盟投資也具備一定的技術和產業化優勢。
陸菁表示,中日韓三國產業鏈比較優勢高度互補,供應鏈聯繫高度緊密融合,可以將日本作為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輸出方,將韓國作為半導體、儲存器製造等領域的重要半成品提供方,有利於中國充分發揮自身產業數字化優勢,對接RCEP關鍵製造業國家打造先進製造業集聚區,以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為主,積極利用日韓對中國產業鏈短板的補充作用,謹慎適時地將適當產業梯度轉移到東盟。隨着中國綜合生產成本提高,部分勞動力密集型製造企業將加工生產環節從中國轉向東盟國家,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將因此獲益。
面對更為成熟且國際化水平較高的日韓機電產品,此前業界也有不少聲音擔心我國部分中低檔機電產品受到衝擊,希望給予適當補貼和政策支持。
高立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政府在制定對日本、韓國關税承諾表時已對我國製造業發展水平有所考慮,並給予相關產品5-10年不等的過渡時間。從另一個角度,這也倒逼我國機械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推進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標準化實現新突破,加快裝備製造質量和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促進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但對於高鐵軸承、RV減速機、高端密封件、高精度傳感器、高端液壓元件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仍建議國家給予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