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 李駿 攝
中新網6月29日電 題:張曉晶: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要解決兩大難題
中新財經記者 龐無忌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29日在2023中新財經年中會“中國式現代化新金融服務”主題論壇上表示,實現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要解決兩大難題。
“中國式現代化新金融服務”主題論壇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
張曉晶在此間表示,一是金融體系要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在税收、GDP、技術創新、城鎮就業以及企業數量上分別佔中國總量的五、六、七、八、九成,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但大部分金融資源流向了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公共部門,金融服務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遇到挑戰。
他指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於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突出競爭中性,繼續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推動金融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部門治理結構的優化。
二是金融體系如何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張曉晶指出,其中難度在於一個科技創新項目要麼投資者都不看好,無法獲得融資;要麼投資者紛紛看好,導致獲得融資遠超項目當前發展的需要,產生了大量泡沫,監管部門只得出手抑制。所以,那種期待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最好是“亦步亦趨”、要多少錢融多少錢、不能出現泡沫的所謂良性循環,是很難實現的。
他指出,破題關鍵在於要意識到“金融是面向未來的”。資本價值取決於未來預期,“現在的經濟不過是未來的資本化”。科技也是面向未來的,發展過程伴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金融就是給風險定價的,這兩者有着天然的結合點,因此需要用預期來決定資產價值。金融體系以及監管機構要接受這種認識論上的革命,支持科技創新,讓“耐心資本”與“風險資本”齊頭並進。
在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方面,張曉晶表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長期穩定,特別是沒有爆發金融危機,其原因在於一直把處理風險、防範應對系統性風險作為思維“底線”。不過,在防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時候也需要有自己的“底線”,“(出問題的企業)不可能都救”,殭屍企業也不能一直存在下去,要發揮市場清理機制的作用。
維護金融安全,特別是數字時代的金融安全,張曉晶説,中國需要在技術和標準兩個方面贏得主動,提升網絡數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一方面要瞄準硬核的技術,在芯片、操作系統、“卡脖子”技術上下功夫,練好內功。另一方面要瞄準規則和標準,積極參與全球金融與數字治理,圍繞全球金融安全網、跨境金融監管、跨境數據流動、市場準入、反壟斷、數字貨幣、數據隱私保護等重大問題探索建立治理規則,提升中國在金融與數字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