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此前購買的多款農銀理財產品都已形成浮虧。”一位投資者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近期債市波動持續,導致了底層資產有債券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出現了回撤。對此,多家理財公司發佈消息稱,淨值型產品淨值跟隨市場出現小幅波動屬正常。
市場的波動也讓投資者開始對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變得敏感起來。多位投資者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露,農銀理財發佈的多款產品雖然出現浮虧,但在銀行APP的“持倉收益”中卻不予以體現,只能將持倉金額與本金對照後才會發現實為虧損。
為何銀行APP不展示負值收益情況?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以客户身份致電該行客服,客服人員表示並不清楚具體原因。該行客户經理則表示,可能是產品收益更新不及時所致,但也並未正面回應為何一直不顯示負收益的原因。
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淨值化的本意是讓銀行理財的收益更能反映市場的變化,如果銀行理財的收益“報喜不報憂”,可能存在誤導投資者的情況。理財公司不如主動應對收益波動,加強投研能力及投資者教育,引導理性投資。
產品收益“報喜不報憂” 信披規範引爭議
由於近期理財產品收益出現回撤,讓的銀行理財投資者更加關注收益變化。不過,有投資者表示,其購買的銀行理財卻不再顯示“昨日收益、持倉收益”。
一位投資者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她發現近20天來此前購買的多款農銀理財產品都已經形成浮虧,但在農行APP上的“持倉收益”和“昨日收益”均未出現過負值,而出現正向收益時則會顯示。她自己計算發現,若收益為負值的時候,“昨日收益”在APP上顯示為“0”,“持倉收益”亦如此。
另有投資者表示,其購買的農銀理財產品也出現了類似情況。該投資者提供的截圖顯示,其購買了兩款農銀理財產品,投資金額均為5萬元。截至11月23日,從持倉金額上看這兩隻產品已共計浮虧400多元,但其“昨日收益”和“持倉收益”均顯示為“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近期亦有不少投資者曬出了購買農銀理財後的“收益單”,但在出現虧損時,“昨日收益”和“持倉收益”均不顯示負值。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以客户身份致電該行客服,客服人員表示並不清楚具體原因。但近期由於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確實出現浮虧,具體情況建議客户在網點進行諮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再次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該行客户經理,客户經理表示,這可能是產品收益更新不及時所致,並建議記者更多關注淨值變化,而非每日收益。該客户經理還表示,如果產品未到期,無需過度關注相關收益情況。但其並未正面回應為何一直不顯示負收益的原因。
有業內人士表示,若銀行理財收益“只報喜不報憂”,這有違監管要求理財產品收益淨值化的初衷,同時也不利於投資者瞭解自身資產情況,不利於投資者權益保護。而若最終到期日造成實質虧損,也將有損銀行客户財富管理的體驗感。
收益波動或成未來常態 理財公司需主動應對
受債市持續波動的影響,不少銀行理財依然處於“破淨”狀態。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截至11月24日,理財公司共發行固收類理財產品8929只,其中1158只產品淨值低於“1”,破淨率達到12.97%。
另據Wind數據顯示,部分理財公司PR2產品收益整體低於0.96%,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近期回撤幅度較大。部分短債理財產品亦出現了贖回現象。
業內人士普遍將該原因歸結為近期債市波動。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公開表示,最近由於市場看好經濟恢復前景,債券收益率有所上升,引發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這是市場自身調整表現,總體風險完全可控。
根據Wind數據顯示,近兩週,債券市場大幅調整,各品種國債收益率、同業存單利率曾一度普遍上行10bp以上。其中,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本週雖已略有回調,但相較於11月中旬漲幅依然近10bp。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理財產品淨值回撤對於投資者和理財公司都是一項考驗。當前理財產品淨值化比例超過九成,但投資者對於近期債券市場波動、“打破剛兑”的心理預期還需時間。
銀行理財產品在完成淨值化之後,市場波動將直接反映在銀行理財收益中。因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銀行理財投資收益出現波動的情況亦將越來越成為常態化,理財公司應主動應對。
北京道譽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利明認為,面對因波動所致的客户大規模贖回,銀行及理財子公司不能僅僅從應對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角度採取行動,還要做好相應的聲譽風險應對處置,打破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與聲譽風險的交互作用,快速化解聲譽風險,進而消除客户的恐慌性行動。
“理財公司以及銀行可以主動、及時對外發聲,如及時發出《致投資者的一封信》,讓客户瞭解自己的資金是否安全、是否會發生更大的進一步虧損、能否因此而決定自己不去贖回產品。”李利明指出,理財子公司以及銀行對外發聲的目的是要充分安撫客户,呼籲客户理性行動,核心是告訴客户什麼樣的行動是對客户長期利益有利的,不是要求客户“顧全大局”,而是告訴投資者“無需恐慌”。
實際上,在債市出現波動之後,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已發佈相關情況説明或《致投資者的一封信》,力勸投資者“浮雲終散,靜待花開”。
此外,另有理財分析人士指出,大部分客户對於淨值波動持厭惡態度,所以在理財公司及代銷機構未來的產品營銷和開發中,要注意估值方法的引導及底層資產的佈局。
“在銷售引導中,攤餘成本估值產品波動相對較小,市值法估值產品則可以推薦給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客户。”金融監管專家周毅欽表示,對於確實風險厭惡的客户,可以考慮引導到風險等級更低、波動更小,流動性更強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同時,加大對於封閉式長期限產品的供應,適當增加非標以替代波動較大的資產,以此優化熨平淨值曲線的變化。這給眾多理財公司提出較高要求。而進一步加強投研能力亦是銀行理財作為資管機構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