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銀髮經濟發展活力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滾滾而來的“銀髮浪潮”,對我國經濟運行全領域、社會建設各環節、社會文化多方面乃至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深遠影響。辯證地看,壓力藴蓄動力,克服了“危”就是“機”。我們既要看到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更要把握其中藴藏的寶貴發展機遇,通過積極激發銀髮經濟活力、拓展銀髮經濟發展新空間,積極轉化老齡風險為“長壽紅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所謂銀髮經濟,又叫老年經濟、老齡產業,主要是指與老年人羣相關的經濟活動,包括日常消費、家政服務、健康服務、旅遊娛樂、教育服務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預計2025年將突破3億,2033年將突破4億,2053年將達到4.87億的峯值。這些年,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許多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已經發生了顯著改變,普遍呈現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便利化等趨勢,逐漸從生存型消費走向享受型消費,銀髮經濟發展前景廣闊。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市場規模將達48.52萬億元,老年人消費市場將達60萬億元。與之相關聯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將同步快速發展,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養老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智慧養老”“信息化養老”等新模式、“機器人+養老”“新零售+養老”等新服務,釋放巨大的市場容量。
面對銀髮經濟的新機遇,我們要未雨綢繆、順勢而為。根據銀髮經濟發展的特點,既要發揮好市場作用,通過豐富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也要發揮好政府作用,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從而最大限度激發參與熱情、釋放市場活力,形成政府和市場、企業良性互動的合力。
一方面,要用好市場的手,積極開發適老化技術、設施和產品,更好滿足“銀髮一族”需求。滿足老年人需求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拓展銀髮經濟發展新空間的重要着力點。當前,我國銀髮經濟處於起步階段,供需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我國老年人口消費結構和方式日趨多元化,但支持銀髮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尚不健全,針對老年羣體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整體不足,市場主體規模較小、產業能級較低,相關企業產品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要挖掘銀髮經濟的發展潛力,就必須聚焦銀髮族的“痛點”“難點”多策並舉,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具體而言,要大力發展適老生活用品和老年功能代償產品市場,推動養老服務業與健康、家政、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在滿足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老年人使用習慣,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更專業的產品和服務。企業和科研機構要加大老年產品的研發製造力度,支持老年產品關鍵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創新,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輔助性以及康復治療等方面的產品,滿足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此外,企業還可設立線上線下融合、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櫃和體驗店,大力發展養老相關產業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商業保險機構亦可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發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等等。
另一方面,要用好政府的手,精準施策,為銀髮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順勢而為推動銀髮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保障。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政策和制度設計中積極推動涉老產品市場提質擴容以及養老服務業融合發展,從理念、政策、行動等各方面積極為銀髮經濟的發展營造環境、提供支持。首先,要從理念轉變入手,堅持積極老齡化觀念。要認識到,老年人口是社會的重要消費羣體,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適時、科學調整涉老公共政策的年齡界限,充分調動老年人蔘與社會發展和建設的積極性,讓老年人切實分享社會發展成果,這是拓展銀髮經濟發展新空間的重要基礎。其次,要在政策行動上精準發力。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研究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持續提升老年人羣的購買能力和消費意願,為銀髮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還要制定統一規則,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平等、積極參與,依託各類資源搭建銀髮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平台;既要加大對老齡產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和財税、土地、人才、技術等政策優惠力度,還要完善制度規範,提高老年產品和服務市場的准入門檻、行業標準,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更好維護老年消費者合法權益。
總之,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基本國情。面對不斷加速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能否順勢而為、應時而動,促進銀髮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道全新的必答題。對此,全社會必須攜手努力,全面回應老年人的多樣化訴求,不斷擴大老年消費市場,共同促進銀髮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持續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新時代老齡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實現更好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建國 韓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