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題:攻堅克難再奮進——透視2021年中國經濟答卷
新華社記者
國內生產總值達11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
17日發佈的2021年中國經濟答卷備受關注。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中國沉着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中國經濟成為引領世界經濟恢復的重要力量。
(小標題)承壓前行 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
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預計佔全球經濟比重超18%,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5%左右;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接近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下限……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總量規模和人均水平持續提高,意味着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發展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和各種風險挑戰,2021年中國經濟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7%,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這是一份凸顯高質量發展成效的成績單——
創新驅動發展更加強勁,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個百分點;2021年底,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5件,比上年提高1.2件;
新產業新模式快速成長,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2%,快於規模以上工業8.6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2%,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4.5%;
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2021年末,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户,其中個體工商户突破1億户;反映市場預期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持續回升……
這是一份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的成績單——
2021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1%,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國內循環對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增強;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顯現,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改善……
“好於預期。”路透社如此評價2021年全年和四季度中國經濟表現,同時指出,四季度以來中國工業持續恢復,但消費增長仍然較弱。
18.3%、7.9%、4.9%、4.0%……2021年持續放緩的季度增速,既有上年基數影響,也凸顯經濟運行面臨壓力。
既要正視困難,更要增強信心。“按兩年平均算,一、二、三、四季度經濟分別增長4.9%、5.5%、4.9%、5.2%,四季度兩年平均增長率比三季度還高一些;從環比增速看,四季度比三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經濟企穩態勢逐步顯現。”寧吉喆説。
(小標題)來之不易 在闖難關中穩住宏觀大局
部分地區遭遇疫情和汛情衝擊,消費和投資增長勢頭減弱,缺芯、缺電、缺櫃、缺工等供應鏈問題凸顯,大宗商品價格飆升……2021年下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困難增多、挑戰上升。
挑戰越是艱鉅,越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中國保持戰略定力,堅決不搞“大水漫灌”,錨定高質量發展方向,步伐越走越穩。
“穩”字當頭,發力跨週期調節——
前緩後快,這是2021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全年發行節奏。結合經濟形勢變化,2021年8月份以來,專項債發行使用顯著提速。
2021年7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經濟工作定調佈局時,提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及時出台,為經濟穩定恢復夯實基礎。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大多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我國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避免政策“急轉彎”,引導形成合理預期。
“精”準發力,聚焦市場主體關切施策——
“3000多萬元税款暫緩繳納,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華能松原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輝説。去年三季度以來,多項措施為煤電和供熱企業紓困解難,為穩定能源供應提供支撐。
從“六穩”到“六保”,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聯動發力,一系列減税降費舉措為市場主體提供有力支撐,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面對複雜多變的形勢,中國經濟承壓前行,億萬市場主體迎難而上,匯聚起持續奮進的強大力量:
2021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連續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台階,創歷史新高,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在2020年逆勢增長基礎上,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比上年增長14.9%,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全球通脹壓力上升,中國物價總水平保持在合理區間,成為全球物價的重要“穩定器”;
全球能源價格飆漲,一些國家能源供應拉響警報,中國全力做好能源保供,一度緊張的電力和煤炭供應趨於緩解,有力支撐工業生產、確保民生需求……
四川嘉逸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摩托車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出口。受疫情、原材料漲價、海運費高企、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去年公司經營壓力大幅上升。
董事長袁志友説,公司調整應對方案,全年追加2000萬元研發經費,加快海外市場佈局。“不管多艱難,都要努力前行。”
(小標題)迎難而上 2022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
西安、深圳、天津……近期疫情多點散發,中國堅持統籌常態化精準防控和應急處置,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健康安全夯築起堅強堡壘,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穩定安全的發展環境。
2021年末,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的出現,引發全球新的震盪。世界銀行、聯合國近期均下調2022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
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一些地方財政收支和保民生壓力加大,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困難增多……2022年中國經濟仍面臨諸多挑戰,仍需爬坡過坎、攻堅克難。
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7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市場認為,此舉是貨幣政策支持穩增長的具體體現。前一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十方面促消費舉措,推動實現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經濟工作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從宏觀、微觀、結構、科技、改革開放、區域、社會等七方面作出政策安排,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不容樂觀,但中國仍有足夠政策空間支撐經濟穩定增長。”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芮澤認為,挑戰在於持續推動經濟再平衡,包括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大支持,推動綠色轉型和擴大內需。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1.46萬億元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提前下達各地;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税降費;加強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去年四季度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力求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經濟下行壓力越大,越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
2022年1月1日起,2021年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施行。同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釋放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信號。
持續深化的“放管服”改革,更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越開越大的開放大門,為中國經濟穩中求進提供持久動力。
摩根士丹利報告預測,有力的穩增長政策、平穩發展的房地產市場、穩定的能源供應以及保持強勁的出口,將使“2022年中國經濟好於預期”。
“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態勢沒有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因素沒有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變。從全年看,我國經濟有望實現穩中求進。”寧吉喆説。(記者安蓓、魏玉坤、申鋮、王雨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