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只白馬股年內被千家以上機構調研 近360億元北上資金加倉18只股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收藏!3只白馬股年內被千家以上機構聯袂調研 近360億元北上資金加倉18只股
來源:證券日報股市最錢線
原創 趙子強 任世碧
“珍惜牛回頭,市場有望進軍4000點。”西南證券在最新研報中如此表述,“當前A股正處於歷史上第三次大牛市的中段。市場雖然會有回調,但要珍惜上行途中的上車機會。經濟復甦在延續,年底行情將漸入佳境;週期成長皆有機會,市場有望進軍4000點。從經濟復甦態勢來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進出口都明顯復甦,行至半程。從成長板塊來看,行業賽道依然良好,成長股調整比較充分,恰逢年底估值切換,佈局來年的機會到來。”
機構調研被稱為投資風向標,隨着價值投資的深入人心,無論公募、私募、QFII、社保等,實地考察相關投資標的已經成為必備選項。可以看到,2020年以來機構投資者對A股上市公司調研熱情高漲,其調研的品種極有可能是其2021年佈局重點的方向所在,而業績穩定增長的績優龍頭股更容易吸引市場主流資金的目光。《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後發現,2020年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459家上市公司接待了包括基金公司、證券公司、海外機構、陽光私募、保險公司、QFII等在內的多類機構調研。
行業角度方面,上述年內獲機構調研的1459只個股主要扎堆在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化工、計算機等五行業,涉及個股數量分別為164家、156家、145家、137家、120家。
對此,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機構調研扎堆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化工、計算機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板塊未來業績的確定性非常高,行業整體依舊處於景氣度上升週期,成長空間也較大,而且是符合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朝陽行業。醫藥生物直接受益於海外疫情的持續爆發,此外人口老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機械設備和化工則是因為國內經濟恢復常態,海外需求也持續增長,使得先進製造和化工行業整體受益明顯。電子板塊則受益於5G換機潮和國產替代的推動,行業需求依舊旺盛。”
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上述1459家上市公司中,有279家公司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超過100家,邁瑞醫療、海康威視、德賽西威等3家公司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均超過1000家,分別達到1876家、1564家、1072家,一心堂、中科創達、珠江啤酒、歌爾股份和廣聯達等5家公司期間也均受到800家以上機構聯袂調研。另外,包括衞寧健康、科大訊飛、傳音控股等在內的271家公司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也均在100家以上。
良好的業績增長或是年內機構頻繁調研的重要動力。在上述年內機構調研家數超過100家的279家公司中,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公司共有186家,佔比近七成。
年報業績預告方面,上述公司中,截至目前,已有43家公司率先披露了2020年年報業績預告,業績預喜公司共有31家,佔比逾七成。其中,有15家公司預計2020年全年淨利潤同比翻番,天賜材料、海欣食品、星網宇達等3家公司均預計2020年全年淨利潤同比增長在10倍以上,雙星新材、大北農、大立科技、東誠藥業等4家公司2020年全年淨利潤也均有望同比增長200%以上。
在機構積極調研的支撐下,今年以來上述279只個股股價表現同樣良好,208只個股期間股價實現上漲,佔比逾七成。其中,剔除今年以來上市的新潔能、立昂微、康華生物、新產業、良品鋪子、玉禾田、僑銀環保等7只次新股之外,有37只個股期間股價實現翻番,錦浪科技年內累計漲幅居首,達到528.81%,天賜材料、堅朗五金、晶澳科技、鴻路鋼構、碩世生物、妙可藍多等6只個股年內累計漲幅也均在20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年內“聰明錢”也紛紛湧入加倉機構調研個股。統計顯示,上述279只個股中,有18只個股年內備受北上資金的青睞,合計吸金354.50億元。美的集團、邁瑞醫療等2只個股年內均受到60億元以上北上資金追捧,立訊精密、京東方A年內也均獲超30億元北上資金佈局,TCL科技、長春高新、歌爾股份、分眾傳媒、濰柴動力等5只個股年內累計北上資金淨買入額也均在10億元,包括東方雨虹、兆易創新等在內的9只個股年內也實現北上資金淨買入,後市表現值得期待。
“機構投資者是A股最重要的參與者,主導着市場的風向,機構扎堆調研品種一般是機構重倉股或者潛在的重倉標的,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冬拓投資基金經理王春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機構扎堆調研公司中篩選出真正有投資價值、值得重倉的股票做一個股票池,認真研究並搞清楚其中的投資邏輯,價格大跌、跌出投資價值的時候進行建倉,會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思路。”
表:2020年以來機構調研數量超過100家的個股一覽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楊紅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