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我】
“學農林的人,要不要回歸農林?”這個問題,我在大學裏思考了4年。
終究,城市生活沒有磨去我選擇農林專業的初衷,我要回到那片父輩耕耘多年的土地。
2018年夏天的畢業季,我沒有絲毫猶豫,直奔家鄉,在父母建立的蔬果園基礎上再次創業。臨別時同學們問我:“真的要回老家嗎?”
是的。那時,現在,我都認為這是一個對的方向。生於斯,長於斯,只有真正與土地打過交道的人,才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字字灼心。父母躬身田壟的身影,鄉親們面對規模化種植銷售時無助惆悵的眼神,便是我一定要回到故鄉創業的原因。
我回到家裏時,地裏種的是捲心菜、青菜和梨、枇杷等普通蔬果。市場狀況唯有“脆弱”二字能形容:盛產蔬果省份的產品一旦湧入,價格將暴跌;天氣一旦有突變,產量將大幅下滑。
“受制於天、受制於人”。我們的土地上永遠不缺勤勞與勇氣,但是缺技術、缺渠道、缺視野。我下決心,定要改變這樣的局面。
地,只有30畝。我多次與村裏溝通,在村幹部的幫助下,終於租賃了500畝。父親用兩句話概括這片地:“完整!有前景!”
技術,我四處奔走尋找支持。經織裏鎮和湖州市政府牽線,我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團隊取得了聯繫,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引進高原農產品平原化種植技術。
在浙江大學專家的指導下,我嘗試種植靈芝、羊肚菌等高原農產品。這些原來產於高原的作物,生長環境條件極為苛刻,所以市面上產量低、價格高。一番努力後,它們在平原地區成活了,並且走上了市場。從此,“土地之夢”飛到了“雲端”。
高原產品種植獲得成功,有不少人來詢問我的經驗。我很少去談如何成功,卻會真心地告知怎樣經歷挫折。試種大球蓋菇時,競爭性雜菌無情地蔓延開來,對大球蓋菇的菌種造成破壞。50畝啊,顆粒無收!在近乎絕望的日子裏,我與技術人員和工人頂着壓力,另闢20塊試驗田,不斷尋找消殺方法。科學、勇氣、毅力,還有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心彙集起來,終於讓大球蓋菇在園區成活。
如今,公司在突破種植技術並且成熟之後,向周邊的村民免費提供培訓。創業路,拓展到省外;線下的產品,正醖釀通過線上去往更廣闊的市場。
助力鄉村振興,我義不容辭,因為我永遠牢記自己的兩個身份:一個農家子弟,一名農林專業大學畢業生。
(記者彭景暉採訪整理)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