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成長為全球排名前列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用30餘年時間走過了發達經濟體上百年的路。中國資本市場能夠發展壯大,根本動力之一是對外開放。
股票市場是資本市場開放的起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境內股票市場在仍處於起步階段時,推出了B股,以供境外投資者以美元或港幣進行買賣。之後,開放迅速擴展到合格投資者制度、基金產品互認、引入存託憑證機制等領域。債券市場的開放晚於股票市場,開放路徑與股票市場有相似之處,即債券市場也採用直接引入投資者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並存的模式,但與股票市場先開放二級市場再開放一級市場不同,債券市場的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幾乎同步開放。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再到債券通,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互聯互通的“橋樑”越建越多,形成了包括合格投資者制度、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金融機構專業化跨境資產配置服務在內的多渠道、多維度的開放格局。開放的收穫也越來越多,資本市場開放加快了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成為國際收支平衡的穩定器,也豐富了國內外投資者的財富管理“工具箱”。
伴隨着對外開放而來的有“新鮮空氣”,也可能有“蒼蠅、蚊子”飛進來。資本市場開放可能帶來跨境資本流動規模的迅速攀升,跨境資本基於逐利性和順週期的特點,在短期內大規模的無序流動、高頻投機交易,可能給市場帶來衝擊,甚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堅持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能忘記防控金融風險。除了實施金融安全戰略外,當務之急應對機構設置、開辦業務、產品持開放支持的態度,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豐富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工具箱,以市場化方式逆週期調節外匯市場的順週期波動。
防範外資大進大出,還要妥善處置中概股問題。在提升資本市場韌性、人民幣匯率彈性、市場利率的靈活性以及加強投資者教育的同時,宏觀審慎監管體系要努力做到未雨綢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