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旗幟媒體集團網站11月27日發表題為《非洲可從中國消除貧困的成就中學到的經驗》一文,作者為肯尼亞國際關係學者阿德希爾·卡文斯。全文摘編如下:
離2020年結束還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候,中國宣佈所有貧困縣都已脱貧。北京把2020年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脱貧攻堅之年。這項任務現在看來已經完成,標誌着全球減貧努力的重要里程碑。
在貴州省新近脱貧的縣,居民們現在豐衣足食,教育、基本醫療服務、安全住房和飲用水都有保障。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現在是減貧成果最豐碩的國家。
在非洲,貧困仍是一個主要問題,大約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貧困中,人數達4.22億人,佔全球最貧困人口的一半以上。衝突、技能缺失、經濟和性別不平等以及腐敗繼續阻礙着整個非洲大陸的減貧進程。世界銀行估計,如果不進行改變,到2030年,全球90%的貧困人口將集中在非洲。這令人擔憂,因為2030年也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消除貧困——的最後期限。
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包括聯合國在內的發展機構的戰略制定提供參考,以便更好地吸引和利用資源來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減貧計劃。此外,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的成就釋放了大量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投入到非洲和全世界更值得幫助的社區。
中國政府和人民已經證明,通過精心設計和執行的政策,以及在強有力的監督和評估框架下開展的投資項目,可以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但在其他許多地方,貧困的概念只在演講中被提到,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全社會參與的方法。對其他國家來説,中國應是在減輕社會經濟貧困對人們影響方面的領頭羊。
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方法使中國能夠提高全國的生產力,同時確保不同地區和部門之間公平分享發展收益。在許多國家,城市和主要城鎮往往處在優先於農村地區的地位;然而,非洲約82%的窮人生活在農村地區。把重點放在農村地區可以極大地推動均衡發展,緩解人口向城市中心遷移,併為所有人提供在家附近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在內生性的程序、思維和資源的環境下才能實現。中國在發展本土技術、哲學思想和職業精神方面狠下功夫,而這些正是其成功的原因。中國人不是向外看,而是發揮國內創新能力,同時將全球最佳做法本土化。
在2018年訪問中國期間,我親眼目睹了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村社區如何成功地防治荒漠化,創造出生態良好的環境。這些環境還成為銀肯塔拉沙漠中的旅遊景點。這種新的戰略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同時保持環境和文化上的健康狀態。
除了在減貧方面給人的啓發之外,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的國際發展支持也成為全球民生改善計劃的一個重要支柱。北京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員,幫助其他地方推動多領域的經濟活動。通過利用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的經驗和知識,許多國家顯著加大了工作力度,並取得了實際成果。
最後,中國的發展當然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中國作出了很多犧牲。在努力實現非盟《2063年議程》所規定的發展目標的過程中,非洲同樣可以從中國汲取經驗。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