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海航付息困難,方大系掌舵人方威面臨大考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財經

“我的前女友是貴公司的空中乘務員,今天(6月15日)聽她説起,她們馬上要降薪了。”一位投資者近期在互動平台提問,擔心海航控股是否存在重大經營困難,是否存在退市風險。

投資者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海航航空破產重組被“方大系”接手後,又遇到了新問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海航破產重組的過程當中,金融系統各大銀行支持了海航288億救助貸。但在6月25日,有不願具名的海南銀行人士透露,6月20日是新海航首次還息日,如今尚未收到一分錢。

付息困難的背後,是各地方航司國資股東對於100億元救助貸的留債問題存在分歧,“按照重整計劃不具備支付條件”而暫未支付。對此,海航航空正多方努力溝通,試圖解決。

最新消息顯示,重組後的新海航面臨的困難還不止於此。

新華網客户端近日刊文《黨建引航振翼重飛——新海航半年鉅變走筆》披露,2021年11月底,重整後的海航負債率100%左右,遠高於2021年4月海航集團戰略投資者推介會上65%-70%的樂觀介紹。加上2021年以來200多億的虧損,還有100多架長期停場飛機復飛需鉅額投入,以及共益債、各類經營性欠款支付等,380億的戰投資金顯然已是捉襟見肘,企業負債率高企,融資能力受限,新海航依然負重前行。

這也讓海航新實控人、東北人商人方威,面臨艱難一戰。

100億留債難以落實

作為建國以來最大破產重整案之一的主角,海航航空重整進展一直備受關注。

資料顯示,航運產業起家的海航集團,在陳峯與王健兩位創始人的帶領下大肆擴張,在2015年-2017年達到了頂峯,連希爾頓酒店、德意志銀行都收入囊中,一度成為媒體吹捧的對象。

業界稱,2016和2017兩年間,海航集團淨投資高達5600億元。2017年,海航集團總資產和總負債都創下歷史新高,分別是1.23萬億元和7365億元,是2008年的39倍和34倍。

20年時間,海航資產實現了10萬倍增長,萬億海航就此形成。

然而,大舉擴張之下,海航抗風險能力劇烈下滑。2017年末,海航集團陷入流動性危機,儘管大舉拋售資產,嘗試“自救”,但疊加新冠疫情影響,還是身陷鉅額債務的旋渦不能自拔。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團宣佈申請破產重整,3月份開始啓動戰略投資者招募工作,為航空主業、機場板塊、供銷大集等分別招募戰投。

在海航集團的業務板塊中,外界最看好的是航空主業,至於供銷大集至今未有資金來投。當時競標海航航空板塊的有“復星系”、吉祥航空背後的“均瑤系”,以及毫無航空管理經驗的“方大系”。

但最終,2021年9月,*ST海航披露戰略投資者招募進展,遼寧方大被確立為集團航空主業的戰略投資者。

業界分析,方大集團之所以能夠擊敗復星集團和均瑤集團,將海航控股收入囊中,原因在於除了其有豐富的扭虧為盈、幫助不良企業快速恢復正常經營的經驗,還在於方大集團出資410億高於其他兩個競購方。

這410億元,380億用來購買海航控股增發的44億股本,30億用來兑付海航理財。

官宣之後,2021年12月8日,海航航空經營管理實際控制權正式移交“方大系”,這家國內第四大航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變更為自然人方威。

當然,救助海航的除了戰投方,還有當地政府和監管機構。

新華網的報道稱,面對巨大的資金壓力,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各部委高度關心、積極協調,重整以來,海南省委省政府,民航局,各級黨委政府都在為之奔走呼號,海南省甚至成立專班,主要領導親自協調部署。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在海航破產重組的過程當中,各大銀行為海航提供了288億救助貸。根據已披露的法院裁定的破產重整計劃,對整個救助貸償做了優先安排,將採取留債付息的方式,分10年期進行償還。

其中,新海航上市公司承擔188億元,非上市公司部分承擔100億元,首筆利息合計5.35億元,首次付息日是今年的6月20日。

但到了付息日,方大方面表示已經全部支付上市公司188億元所對應的利息3.49億元,剩餘的100億元對應利息卻無法支付。

根據海航內部人士解釋,非上市公司部分的利息因“涉及債務未能簽署留債協議”、“按照重整計劃不具備支付條件”而暫未支付。

這是因為重整計劃規定,債權人與留債主體根據《海航集團等321家公司實質合併重整案重整計劃》規定重新簽署協議,並完成抵質押物的變更、重新登記後,方可按重整計劃規定獲得後續清償。

目前的情形表明,海航控股作為188億元留債主體執行了重整計劃,而其餘100億元對應的留債主體各地方航空公司,卻有不同意見。

“破產重整期間各類信息保密,很多信息不知道,內部不好決策;應該按照誰使用、誰承擔的原則來分配;重整後仍然是高負債,甚至高於重整前,留債將加劇公司的經營困難。”新華網客户端前述文章稱,面對原海航集團100億元救助貸的留債問題時,各地方航司國資股東普遍提出訴求。

據悉,海航航空正多方努力溝通協調,試圖解決。

新海航負債1300億

付息困局顯示出重整後的海航航空,依然困難重重。

2021年9月27日,海航航空主業召開二債會,海航管理人和聯合工作組公佈重整方案。

根據方案,債轉股清償近400億債務後,重整後海航控股帶息負債壓降至600億。重整完成後,清償債務後的海航控股總資產為1700億,總負債為1380億,負債率為81%,負債率與其他三大航接近。

600億留債,按10年期清償,且僅按2.89%計息,已跟市場上十年期國債的利率相當,這讓海航航空的財務費用遠低於三大航。

但實際情況是,2021年11月底,報告顯示重整後企業負債率100%左右,遠高於2021年4月海航集團戰略投資者推介會上65%-70%的樂觀介紹,也高於二債會上81%的預期。

再加上疫情之下,航空公司普遍旅客運輸量、飛行班次等指標同比大幅下降,2021年以來海航航空產生200多億虧損。目前還有100多架長期停場飛機復飛需鉅額投入,以及共益債、各類經營性欠款支付等。

這導致在380億元資金注入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ST海航資產負債率仍高達94.91%。其中的1366億元總資產,與二債會上介紹的目標差了300多億,1296億負債額反倒與預期的接近。

據悉,數據“逆轉”的原因是航空主業合併淨資產-100多個億,前後信息正負相差400多億。

但新海航之困,遠不止於此。6月7日,ST海航發佈公告,披露本次累計新增訴訟涉案金額合計1.65億元。據瞭解,整個海航航空因部分債權人對債權性質、金額的認定存在異議,引發的衍生訴訟多達80餘起、標的額上百億元。

與此同時,部分公司股權仍未完成過户,部分引戰資產存在產權瑕疵或權利受限。這些不利因素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便是,金融機構沒有信心,新海航的融資能力受限。

日前國務院增加民航應急貸款額度1500億元,這讓整個民航業歡欣鼓舞。但據媒體報道,亟待輸血的新海航去申請上百億元優惠利率應急貸款時,卻遭到了各家銀行的婉拒。

有分析人士指出,某種意義上,重整並沒有讓海航實現輕裝上陣。相反,剛性的資金支付一次次考驗着新海航。面對動輒百億計的共益債、經營債,新海航是花錢修復信用,還是爭生存求發展,已成兩難抉擇。

今年一季度,ST海航扣非淨利潤虧損34.44億元,公司稱是由於受疫情反覆影響,以及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航油價格的上漲影響了公司的生產及運營成本。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因重整計劃執行,ST海航增加淨資產365億元,公司截止2021年底淨資產約110億元,退市風險暫時無虞。但歷史包袱和疫情衝擊的內憂外患之下,考驗仍在持續。

方大集團與富豪方威

“方大系”背後低調神秘的方威,因大手筆接盤海航資產而走到聚光燈下。在此之前,媒體常常報道其酷愛高調發錢,擺出1米高的現金牆發給員工。

縱觀方威的商業軌跡,其底層出身,鄉人指其“吃百家飯長大”,通過倒賣廢舊鋼鐵賺下第一桶金。

按照業內一致的説法,方威最早是在遼寧撫順收購廢鐵,再轉賣給當地的鋼鐵廠。由於鋼鐵廠拖欠貨款,最終只能用一處鐵礦抵債。隨着鐵礦價格的飆升,方威因此發家。

在積攢下原始資本後,方威又通過收購虧損國企發展壯大。一家家經營不善的國企在他手中扭虧為盈,《英才》雜誌戲稱其為“國資捕手”。

2002年,方威重組了國有企業撫順炭素廠,從此開啓整合炭素產業的序幕。第一次“抄底”國有資產時,方威年僅29歲。

次年,方大集團正式成立。接下來幾年,萊河礦業、瀋陽焦煉煤氣、合肥碳素悉數被方威收入囊中。

2006年6月,方大與蘭州炭素集團簽署協議,接過國企蘭州海龍科技(現名方大炭素)的經營權,首次走進資本市場。

當時方大集團旗下已經有 3 家碳素生產企業,而蘭州碳素集團是國內名列前茅的碳素企業,但因經營不善,海龍科技流動資金短缺,拖欠職工工資,股權被法院公開競拍。

方大集團通過競拍,成功拿下海龍科技司51.62%的股權,並承諾歸還蘭州碳素集團佔用海龍科技的2.77億元資金。然而,後續方大集團並沒有支付現金,而是將原有的3家碳素廠以 2.81 億元的估值注入海龍科技上市體系,可謂一舉多得。

2007年,海龍科技改名為方大碳素,成為方大集團旗下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此時的“方大系”雛形初顯。

2009年,國企南昌鋼鐵改制,57.97%的股權在江西省產權交易所掛牌,競購中不乏寶鋼集團、五礦集團、華菱鋼鐵等實力國企。但和多年後重組海航的劇情一樣,不被看好的方大集團以黑馬姿態勝出。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鋼鐵對受讓方的前置條件要求為,“2007年、2008年及2009年1至6月連續盈利”、“資產總額不低於100億元、淨資產不低於40億元、資產負債率不高於60%”。

當時就有鋼企人士表示,這樣的條件簡直是拒同行於門外,質疑是為方大集團“量身打造”。

這起收購案在多年後還被媒體質疑。《新財富》雜誌2012年3月發表文章稱,方大屢屢“蛇吞象”,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靠的是非完全市場化的協議收購;以及非市場化或半市場化的行政力量的強力介入。

另據新京報,方威“抄底國企”的發家歷程,曾被認為和2014年落馬的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的仕途有多處交集。

2014年6月14日蘇榮落馬。當年6月27日,遼寧省人大常委會罷免了方威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按照代表法的有關規定,方威的代表資格終止。

但在這次風暴中,方威仍“全身而退”,受罰者另有其人。2017年12月19日,江西省原國資委主任李天鷗涉嫌濫用職權罪受審。

據江西都市報等新聞報道,檢察機關通報案情簡介稱,2009年6月至10月,被告人李天鷗在擔任江西省國資委黨組書記、主任、省國資委南鋼公司改制重組領導小組組長期間,濫用職權,使得方某集團低價受讓了南鋼公司57.97%的省屬國有股權,導致特別重大的公共財產損失。

此後,方威繼續推進其國企收購生意,將東北製藥、中興商業和北方重工等國企納入“方大系”旗下,目前已擁有方大炭素、方大特鋼、東北製藥、中興商業和ST海航5家上市公司,炭素、鋼鐵、醫藥、商業和航空5大業務板塊。

儘管如此,收購海航,無疑是方威的一次豪賭。有方大集團的高層曾表示,方大集團2021年大概有150億左右的淨利潤,這五年每年都有100多億的利潤。

這意味着,接盤海航集團的航空板塊,方大集團一次花掉了過去4年的利潤。

本文源自雷達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