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視覺AI第一股”?曠視雲從正面相爭科創板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盧曉 見習記者 閆曉寒 北京報道
隨着近日商湯科技通過港股上市聆訊,對於“AI四小龍”來説,IPO這個集體功課有了新變化:商湯科技“花落”港股,曠視科技與雲從科技則在科創板正面相爭“視覺AI第一股”。
11月25日,《華夏時報》記者在科創板公告中看到,雲從科技和曠視科技分別在今年7月和9月過會,目前均處於提交註冊狀態。作為“AI四小龍”之一,依圖科技則在今年3月中止了科創板的上市進程。對於登陸科創板的最新進展,雲從、曠視方面在11月25日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暫無消息透露。
一個是“AI四小龍”中資歷最老的曠視科技,一個是最年輕的雲從科技,同站在科創板上市大門外,誰會成為視覺AI第一股?它們手裏的錢能否讓自己熬到上市的一刻?
誰“燒錢”更狠
201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的印奇,拉着兩位老同學創辦了曠視科技。四年後的2015年,“AI四小龍”中最晚成立的雲從科技才終於從周曦組建的中科院最大的人臉識別研究團隊中孵化出來。
作為四小龍中資歷最老的曠視,其營收比雲從更高,但“燒錢”也更狠。
從營收規模來看,2021年上半年,曠視6.69億元的營收是雲從4.55億元收入的近1.5倍。但這與過去三年間兩者營收差距相比略有下降,過去三年曠視的營收保持在雲從的1.7倍左右。
不過二者之間虧損差距的倍數,卻比營收大得多。
從過去三年半累計淨虧損金額來看,曠視146億元的虧損金額,是雲從29億元的五倍。而從單年來看,2018年曠視的淨虧損金額是雲從的15倍,2019年兩家企業都達到了各自報告期內的虧損頂峯,當年曠視66億的淨虧損金額是雲從這一數字的3.9倍。2021年上半年,雙方虧損差距拉大到5.8倍。
對於虧損原因,兩家企業在招股書中均提到公司正處於發展期,需要較大規模的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投入。
過去三年多,曠視在研發上更捨得花錢。2018年到2020年,曠視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98億、9.33億、8.96億,佔營收比重均維持在七成以上。2021年上半年,曠視的研發投入為5.77億,佔營收比例超過88%。
反觀雲從的研發投入規模不及曠視,但也逐年上升。2018年雲從的研發支出為1.48億,營收佔比為30.6%,2020年,它5.78億的研發投入,營收佔比已經達到76.6%。
另一方面,雖然營收規模比不過曠視,但過去三年,雲從的銷售費用率始終高於曠視同期。2018年,雲從的26.63%的銷售費用率比曠視的24.6%高兩個百分點;2019年,雲從28.29%的銷售費用率僅比曠視高0.5個百分點;2020年,雲從36.28%的銷售費用率則比曠視的30.54%高出六個百分點。
這或許與兩家企業的創立時間及體量有關。2015年,周曦將雲從科技自中科院研究團隊中孵化出來時,行業內已有商湯、曠視等體量更大、在業內已頗有些知名度的AI公司。IDC數據顯示,2020年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中,商湯位居第一,曠視、雲從分別位居第二和第四。
雲從相關人士也在11月25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雲從的銷售費用率較高是因公司目前處於快速擴張期所致,銷售費用與公司的業務發展相匹配。面對較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公司也在不斷提升公司自身的競爭能力,繼續擴寬業務範圍,維護客羣穩定。未來隨着公司銷售體系的不斷完善,相關銷售費用將會不斷下降。”
何時盈利
“AI四小龍”均以計算機視覺識別起家,作為新興的人工智能企業,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四家企業不僅要面臨彼此在核心算法技術能力、人工智能應用和行業解決方案的競爭,還要與海康威視等在硬件研發和供應鏈方面有着更深積累的視覺設別廠商展開較量。
這使得包括雲從、曠視在內的AI企業逐漸向不同的路線發展,如今各有側重。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曠視面向城市、消費、供應鏈三大物聯網場景,向客户提供AIoT 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其中,城市物聯網為曠視的營收主力,營收佔比逐年上升,2021年度該業務營收比重超過七成。
但隨着營收規模的增加,曠視科技的毛利率連續多年大幅下滑,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曠視的毛利率由62.23%降至34.45%。對於毛利率的波動,曠視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一切以招股書為準。
記者在招股書中看到,由於三大場景的解決方案各類解決方案涉及不同的成本架構,故各種解決方案均有不同的毛利率,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組合變化都會對毛利率產生影響。有業內人士認為,曠視“軟硬一體”的模式,在前期拉低了企業的毛利率,但這更能適應中國產業數智化轉型背景下不同行業高度複雜的場景需求。
雲從則主要是向政企提供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其中毛利率較低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原本是雲從的營收主力。2018年這一業務的營收佔比超過九成,但在2020年這項業務佔比已經下降到68%。 毛利率在2020年達到75.9%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是雲從科技近幾年聚焦的重點,其營收佔比從2018年的6.41%提升至2020年的31.50%。
而對於外界最為關心的老問題:何時盈利,雲從看起來更為樂觀,在招股書中,雲從給出了盈利時間表:“預計2025年實現扭虧為盈”。而曠視的招股書顯示,公司未編制盈利預測報告。
一邊是盈利遙遙無期,一邊是持續不斷需要投入的鉅額研發費用。AI四小龍進行多輪融資後,紛紛踏上上市之路。歷經多次曲折,雲從和曠視已經站在科創板上市的大門外,除了何時盈利,外界最感興趣的莫過於AI四小龍誰能摘得“AI視覺第一股”桂冠。
不過,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近兩年對企業來説,是不是第一股已經沒那麼重要,“因為創業是一場長跑,不在於誰先出發,而在於企業能不能走得更遠、更穩、更久。”
他認為,在AI領域,比拼的核心是技術、研發和專利。“AI企業的模式本身能夠需要盈利,但目前AI企業更看重的是技術發展及推動AI落地,併為行業帶來智能化的升級。”
對於技術驅動的公司來説,企業需要不斷投入,用虧損換取新技術的進展。不過,從招股書來看,截至2021年上半年,雲從手裏3億多、曠視手裏9億多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或許已經不夠他們再“燒”一年。
【來源:華夏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