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對“健全貨幣”的不懈追求——讀當代奧地利學派貨幣理論力作《貨幣:健全與非健全》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財經

《貨幣:健全與非健全》

[美]約瑟夫·薩勒諾著     

安 佳  張 涵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馬克思曾引用英國政治家、經濟學家格萊斯頓的一句話:“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鑽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一個半世紀過去了,受戀愛愚弄的人有增無減,受各種貨幣理論愚弄的人也不少。

大衞·休謨在《論貨幣》中開創的貨幣數量論,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結論是“貨幣是面紗”。上個世紀的主流經濟學,尤其是凱恩斯的理論在一個離經叛道的“貨幣非中性”的旗幟下,開創了建構現代貨幣政策體系的歷程。央行、不兑現貨幣、貨幣政策體系已經構成經濟“現代性”的主要特徵和內容,其深遠影響使凱恩斯理論的反對者、現代貨幣主義大師弗裏德曼也不得不説“貨幣確實很重要”“貨幣是面紗,但是一旦貨幣波動,實際產出就將振盪”。對現代貨幣政策實踐來説,無論是堅信凱恩斯理論還是弗裏德曼貨幣主義,抑或供給學派的理論,都會發現這些理論在運用中製造的混亂一點都不比對手理論少。現當代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旨趣是基於貨幣的交易媒介和價值尺度職能創造價值穩定的貨幣,對一些學者來説,這是不得要領的,甚至可能是各種政策失敗和混亂之源。這些學者沿着他們的學術先驅在上世紀30年代對金本位制的反思路徑,提出了“健全的貨幣”(Sound Money),試圖實現對當前主流貨幣理論和政策實踐的“撥亂反正”。大體説來,健全的貨幣的主張不在於幣值穩定,而在於能否削弱現代主流貨幣理論和政策導致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週期交替。

最早提出並呼籲“健全貨幣”主張的是經濟學大師、奧地利學派第三代掌門人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他的主要觀點系統呈現於1912年發表的《貨幣與信用理論》。針對上世紀30年代風靡世界的“凱恩斯革命”及各國採取的貨幣政策,米塞斯強調自己的一貫主張,即回到傳統的金本位制。在米塞斯的理論中沉澱了對18至19世紀金本位制的反思和最有效促進古典競爭的貨幣制度的嚮往。沿着米塞斯的理論傳統,哈耶克進一步闡述了米塞斯貨幣理論中的反對政府壟斷髮行貨幣的觀點,提出競爭性私人銀行發行的黃金貨幣制度。美國經濟學家穆瑞·羅斯巴德曾經對米塞斯傳統的貨幣作過一個經典而通俗的總結:

事實上,1912年出版的米塞斯的不朽著作《貨幣與信用理論》既是奧地利學派貨幣理論的開始,又是它的結束。米塞斯的基本成就是,把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和其他邊際主義者建立的邊際效用理論應用於貨幣需求和貨幣的價值或價格,而邊際效用理論本來是為了解釋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價格而建立起來的。從此,貨幣理論不再與個人行為和效用、供給、需求和價格的一般經濟理論分離,也不再孤立地存在於“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和“交易方程式”的內容之中。

米塞斯對壟斷貨幣發行造成通貨膨脹的動機堅信不疑。

總而言之,米塞斯貨幣理論的主旨是:越純、越不被沖淡的金本位越好。理由是,受政府控制的貨幣及其銀行系統容易服從不斷出現的貨幣擴張壓力。相反,貨幣當局無法人為地製造黃金供給。黃金只能從金礦中開採出來,像市場上其他商品的供給那樣,這是一個有成本的過程。

約瑟夫·薩勒諾教授是美國格羅斯大學米塞斯研究院副院長,是當代研究奧地利學派尤其是米塞斯貨幣理論的傑出專家,他的《貨幣:健全與非健全》一書代表了基於米塞斯貨幣理論,對當代貨幣政策和貨幣制度構建進行全面而深入探討的最高理論成就。全書基於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理論提出“100%金本位”,並對後佈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的各國的貨幣改革提出了系統建議,將之定義成“真金本位制”,以區別於“二戰”後各國現實中基於黃金定價準則的“偽金本位”,對貨幣理論和實踐界提出的各項提案進行了深入討論。

《貨幣:健全與非健全》一書是引進出版的薩勒諾第一本中文版著作,為此他寫了“中文版序言”,提出“健全貨幣理論的種子早在經院哲學幾個世紀前的中國人的著作中就已經播下了”。他希望中文版“能引起中國當代學者的興趣,使他們恢復和延續最早出現在他們古代前輩之輝煌著作中的這一傳統”。全書考慮到貨幣理論與實踐的不可分性,呈現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有意思的框架,這種框架結構增強了面向不同層次讀者的可讀性。

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托爾斯滕波萊特教授對本書的評價是“這部皇皇鉅著縱論貨幣理論和貨幣史,引人入勝,是貨幣經濟學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是真正的必讀書”,這個評論恰當地説明了本書對經濟學金融學研究生和本科生作為參考文獻和教材的使用價值。

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貨幣經濟世界,由貨幣政策的濫觴和貨幣競爭造成的亂序已經足夠讓世人警醒,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諸如比特幣的熱情,以及各國政府對電子貨幣的探索,已經摺射出貨幣史上對“健全貨幣”的不懈追求。本書顯然與貨幣經濟現實緊密聯繫,提供了“按圖索驥”的圖像和線索。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作者:姚震宇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