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三角 探路一體化更多可能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財經

核心閲讀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設立一年以來,緊緊圍繞一體化制度創新,形成了32項具有開創性的成果。

在生態環保、互聯互通、創新發展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示範區率先探路,形成了許多新機制和新制度,高質量發展動能顯著增強。在示範區,“業界共治、機構法定、市場運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正式揭牌。這個橫跨滬蘇浙兩省一市,由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吳江區、浙江嘉興嘉善縣三地共同組成的示範區緊緊圍繞一體化制度創新,攥指成拳、改革攻堅,取得了良好開局。

“圍繞一體化制度創新,形成了32項具有開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聚焦生態環保、互聯互通、創新發展和公共服務四大領域,全力推進60個亮點項目,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動能顯著增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發改委主任、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主任馬春雷説,在示範區,“業界共治、機構法定、市場運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跨省域制定規劃,一張藍圖管全域

今年6月18日,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三地政府部門的網站上出現了同一份公示文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這份規劃涉及範圍並不大,主要包括青浦、吳江、嘉善“兩區一縣”。但這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地跨三個省級行政區,參與規劃制定的部門卻着實不少:省級層面,有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設區市層面,有蘇州市、嘉興市;再加上“兩區一縣”,地方政府就有“三級八方”。

“總規作為國內首個省級行政主體共同編制的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對長三角乃至全國都有示範引領作用。”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熊健説,規劃制定過程中參與部門眾多,尤其要強調協同性,共同形成廣泛參與、省級統籌、充分協同的工作機制。

“在空間組織方面,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推動存量用地佈局優化、結構調整和內涵提升。”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忠偉介紹,示範區總規在治理方式上,強調共建共享、共擔共贏,建立標準理念統一、資源信息共享、管理執法一體、協商保障有力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通過這份規劃,我們將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馬春雷説,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示範區總結形成了跨省域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導手冊,為實現跨域規劃編制提供參考範例和技術借鑑,促進一體化發展規劃在更大範圍內實踐和推廣。

打破行政邊界約束,讓市場要素自由流動

“原本以為公司遷出上海要跑很多部門,遞交很多材料,沒想到材料提交後,幾天就辦好了。”最近,一家電子科技企業要從上海青浦遷到蘇州太倉,便利的辦事手續,讓公司負責人孫俊驊十分驚喜。

更方便的是,企業原有納税信用級別等資質信息、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額等權益信息均得以承繼,到了太倉之後不用再“從頭來過”。

企業跨省遷移,一度是件難事——需要來回奔波遷出和遷入兩地的多個部門,手續繁瑣、材料眾多。去年年底,國家税務總局出台16項支持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舉措,其中明確規定長三角區域納税信用級別為A級、B級的企業,因住所、經營地點在區域內跨省(市)遷移涉及變更主管税務機關的,税務機關可為符合相應條件的企業辦理跨省(市)遷移手續。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改革“試驗田”,示範區率先推動改革舉措落地。

“依託數據交互,納税人向遷出地税務機關申請後,各項數據傳輸到遷入地税務機關。”上海市青浦區税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模式實現了遷出手續即時辦,遷入手續“自動辦”,辦理時限最短縮減至1個工作日。

優化企業自由遷移服務機制,是滬蘇浙聯合制定的《關於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一項重要內容,其目的是在不打破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行政邊界的約束,讓市場要素實現自由流動。

圍繞改革賦權、財政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新基建建設、管理和服務創新等多個方面,《若干措施》提出22條主要內容,文件中涉及互聯互通、共建共享、要素流動、管理和服務創新的內容和任務,佔總條數的約60%。

馬春雷説,示範區建設就是要聚焦“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所面臨的共性突出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實踐,形成在長三角乃至全國可複製可推廣、具有普遍價值的區域協調發展制度成果。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提升居民體驗度和獲得感

小女兒住在青浦區,家在吳江區黎裏鎮的陳鳳仙老人常去小住。但因身患糖尿病,每次出發前,她都要在吳江的醫院配好藥帶在身邊,藥快吃完的時候,還得惦記着回去。

陳鳳仙的這點不痛快,如今已經得到了徹底解決。今年6月,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江蘇吳江三地醫保局簽署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醫保一體化建設合作協議》,到9月份,醫保一卡通2.0版在示範區率先開通。

據介紹,三地率先實現異地門診就醫免備案直接刷卡結算,三地參保人在示範區內異地就診時,醫保待遇與參保地保持一致。彼時,三地共有85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已接入門急診聯網結算系統,覆蓋三地參保人230餘萬。

三地門診大病的異地結算也聯網成功,尿毒症門診血透、腹透大病患者可在示範區內任何一家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就診結算,方便患者就近醫療,減少患者等候時間,實現醫療資源便利共享。

針對青嘉吳三地公共服務標準差異,一年來,聚焦居民的體驗度和獲得感,示範區探索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用新機制。形成了第一批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涵蓋衞生健康、醫療保障、教育、文化旅遊、體育、養老、交通、政務服務等八大領域,共20項。

“希望通過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聯動機制,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產業資源和企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優勢相融,為示範區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陳建忠説。

發展創新經濟,率先探路新發展格局

一年來,示範區的創新產業加速集聚。28項產業創新類項目重點推進:華為青浦研發中心項目已於9月27日全面開工,建成後預計導入3萬—4萬名科研人才;國家重點支持的“關鍵戰略材料”,英諾賽科氮化鎵項目落户吳江汾湖高新區,一期已經建成。

“相較於傳統材料,氮化鎵半導體材料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在5G通信、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市場擁有巨大潛力。”英諾賽科工廠運營副總經理王培仁表示,長三角地區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和巨大的市場,對於氮化鎵這類新材料項目有極強的吸引力。

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率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經成為長三角區域的重要使命,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樣板間”,示範區更是要率先“探路”。

“我們要進一步釋放出空間的力量、激發出市場的力量。”張忠偉説,聚焦規劃管理、生態保護、要素流動、項目管理、土地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示範區已經形成了一批務實管用的制度性安排。

示範區成立一年來,一體化制度創新的紅利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今年前三季度,示範區兩區一縣合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8%,新增企業登記數量同比增長12.6%,實到外資同比增長31.8%,成為發展的新熱土。

“堅持把生態優勢、文化底藴轉化為彙集創新業態、高端人才的活力動力,孕育出有活力的創新經濟。”馬春雷説。

(記者 巨雲鵬)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03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