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蔡 昉: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財經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表達,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守的目標。這一次黨中央再次強調共同富裕的一個新要點,就是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這個新部署。

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歸宿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這不僅要求發展方式和增長動能轉換到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也意味着更加註重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分享發展成果。在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發展。一方面,着力落實共享發展理念,以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着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通過改革提高生產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奇蹟,表現為經濟總量的高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1978年至2020年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幅增長,在人均GDP增長的基礎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保持了總體同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以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我國加大了改善民生和脱貧攻堅力度。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堅持共享發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相應地,收入分配從以初次分配為主,逐步提高再分配的作用,轉向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互為補充和協調配套,更加註重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以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前提,在搞好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做好再分配,實質性縮小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上的差距,同時倡導和鼓勵自願捐助、慈善事業、企業社會責任和志願者活動,擴大三次分配的自覺性和作用範圍。

提高生產率和共享成果並重

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推進、協同發力。一方面,提高生產率以保證我國經濟在合理區間增長,為共同富裕提供物質保障;另一方面,共享生產率提高成果也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然途徑。

隨着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口轉變都發生階段性變化,在過去幾十年中支撐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趨於消失,要素投入不再支撐以往的增長速度,潛在增長率的逐漸降低導致實際增長轉向中高速。因此,為了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的GDP增長預期,分別進入高收入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需要加快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的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我國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受到需求側的制約。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世界經濟陷入長期停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凸顯供應鏈的脆弱,一些國家出現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政策傾向,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我國經濟發展處於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因此,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特別是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實現國內國際供給需求的良性循環。

在高質量發展前提下擴大居民消費,必須在以下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首先,在保持與經濟增長同步的條件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2021年至2035年期間年均增長率約需達到4.75%,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基本相同的速度增長,就可以使人民生活分別達到與發展階段相對應的水平。其次,通過三次分配途徑實質性縮小收入差距。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經驗,把基尼係數降低到0.4以下,最終要藉助再分配手段。我國既要充分利用初次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的巨大空間,也要加大再分配力度。

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統一

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可以確保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兩個原則的有機統一。如果沒有生產率持續提高和經濟合理增長作為必要的物質基礎,共享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米之炊,背離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共同富裕目標也難以實現。比如,一些國家往往作出過多的福利承諾,對於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卻無能為力,結果作出的承諾都只是空頭支票。

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必須樹立共享發展理念,通過盡力而為和有所作為同時實現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國際經驗教訓表明,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提高,都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所謂的“涓流效應”,做大“蛋糕”並不必然保證能夠分好“蛋糕”。一些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篤信涓流經濟學這一新自由主義理念,沒有在再分配方面作出足夠的政策努力,導致收入差距擴大、貧富兩極分化並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及至造成政治分裂和社會衝突。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有機統一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則。堅持這個原則有利於全面運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這三個有效手段,通過深化改革促進共同富裕,把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引導到共享發展的軌道上來。三個領域既有形式上的差別,更有內涵和目標的相同與相通,把相關手段統一在促進共同富裕目標之下,加快實現居民收入均衡增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充分覆蓋、高質量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蔡 昉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