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曾與吉利汽車齊名,如今成“老賴”,負債293億,工廠全面停產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財經

隨着國內經濟水平的提升,普通家庭的生活越過越好了,作為貴重消費品的汽車行業也快速興起,很多大佬見到這個市場的龐大,也想從中分一杯羹,比如格力集團的董小姐,以及樂視控股的賈老闆,都大張旗鼓地加入這一行列,但是隨着市場的成熟化,汽車產業也正在經歷一場“優勝劣汰”的洗牌模式。

在吉利、長城等車企不斷推陳出新,提升創造力與新技術的同時,有一些出場就很高調的國產車企卻開始走向沒落,甚至面臨倒閉風險,成為“老賴”,今天要説的華泰汽車就是如此。

耀眼的歷史

一説華泰,估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電池,但在十年前,華泰生產的汽車市場影響力更大,尤其是聖達菲這款車,在當時可是自主品牌裏的銷售冠軍。

當時的華泰汽車可謂是非常風光,老闆張秀根可是能和李書福相提並論的人物,當時中國經濟處於快速上升期,張秀根抓準這個機會,和韓國現代簽訂了多重發展協議,造出了很多經典車型,其中就有大家所熟知的聖達菲。在2003年聖達菲總銷量達13.5萬台,並且當年推出了越野車型特拉卡,性價比極高,也填補了當時SUV的空白,所以銷量成績非常好,一上市就獲得1.5萬輛的訂單。

不過在高光榮耀的時刻,一些問題也開始爆發出來,華泰公司只有一輛聖達菲賣得好,其他的車型卻很一般,另外一味依賴於合資的技術和設計也讓華泰發展受阻。韓國現代在中國站穩腳跟後,就開始尋求更好的企業合作,所以北京現代就成為關注的重心,華泰的發展已經出現頹勢,就更加被邊緣化了。華泰汽車沒有在發展勢頭最好的時候,尋求自主技術的創新,所以在風頭一過,就被狠狠得拋下,摔得很慘。

技術上沒有創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在戰略發展上的三心二意,這成為壓垮華泰的最後一棵稻草。華泰汽車搬遷到內蒙古鄂爾多斯以後,這裏煤礦資源特別豐富,華泰汽車嗅到這一商機,爭取到兩個煤礦的採礦權後,華泰汽車就開始將重心轉移到煤礦開採商。這在初期的收益是非常顯著的,僅2008年一年就讓華泰獲益40億元,比生產汽車來錢快多了。而到2011年華泰汽車又開始進軍銀行業,拿下了內蒙古銀行、錦州銀行和山東地區銀行的份額。

既然重心已經沒有放在造車上,自然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華泰汽車會最終走向沒落,與這一點息息相關。現在華泰汽車已經面臨破產,雖然官方還沒有正式公告,但公司已經陷入債務危機,工資資產被凍結金額高達294億元,名下存款僅剩13萬元,根本無力償還如此鉅額的債務,而工廠也已經徹底停工,由此看來已經無力迴天,真不敢想象這家車企原來有過與吉利那樣的高光時刻。

結語

華泰汽車的發展歷程,其實正是中國不少大型製造企業的縮影,很多企業靠着中國那段時間的快速發展,走向了巔峯,卻因為三心二意,追求快錢的情況下,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最終走向沒落。如果華泰能夠一如既往地將重心放在汽車製造上,相信不會是現在的結果,至於它能否渡過難關,就看後續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