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對通脹的影響有限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財經

魏國學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關於通貨膨脹的擔憂升級。作為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中國的通脹壓力會變大嗎?短期特殊供需關係、流動性和投資炒作,是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因。消費品與大宗商品的價格相關性已經很弱,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並不意味着通貨膨脹率上升。由於經濟活動仍處於恢復階段,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會快速傳導至消費端。在過去20年裏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率都在低位,大宗商品價格短期上漲會引發擔憂,但不會深度影響通脹預期。因此,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通脹的影響有限,全年物價水平總體可控。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脹擔憂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引發全球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20年4月至今年3月期間,全部商品指數上漲68%,其中能源漲170%,非能源漲33%。布倫特原油價格去年4月份的觸底價格為16美元/桶,在今年3月份曾突破71美元/桶,5月上旬已穩定在67美元/桶左右。倫敦金屬交易所指標期銅最近觸及每噸10747美元的價位,超過2011年2月的最高紀錄,今年迄今漲幅為37%。鐵礦石期貨價格首次突破每噸200美元,較2020年內最低點上漲超過100%。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指出,4月份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0.8%,環比上漲1.7%,這是該指數連續第11個月上漲,達到2014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大宗商品價格快漲,加之美歐日等國央行投放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規模,關於通貨膨脹的擔憂升級。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同時,市場對美國通脹的預期升温,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年初的0.9%,升至5月上旬的1.6%左右,預計美國4月份CPI同比漲幅超過3%,這將是2011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受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影響,土耳其、巴西、俄羅斯4月份CPI分別同比上漲17.14%、6.76%、5%,這些國家央行已收緊前期寬鬆政策。

作為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中國的物價水平確實受到了一些影響。生產資料市場已面臨價格上漲壓力,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相比4月中旬,4月下旬在50種重要生產資料中,34種價格上漲。4月份PPI同比上漲6.8%,為2017年10月以來最高。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傳導到了中下游甚至消費品,熱卷、螺紋期貨合約接連創下新高,平板電視、嬰兒產品、成人紙尿褲、女性護理用品價格上漲也引發了關注。通貨膨脹真的要來了嗎?回答這個之前,需要先看看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

供需關係、流動性和投機炒作是大宗商品漲價主因

全球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大國實體經濟復甦,原材料需求加快增長,但部分國家大宗商品供給仍然受限,特殊的短期供需關係推高了價格。迄今為止全世界總共注射了4.5億劑疫苗,全球接種率達到16.6%,中國、美國、英國的接種率分別達到22.5%、77.7%、79.4%。在美國大規模基建計劃等刺激措施的推動下,建築業和製造業率先復甦,全球能源脱碳轉型也同步進行,對銅、鋁、鐵礦石等金屬的需求快速增加。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給來源。疫苗接種和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疫情反覆出現制約供給。疫情暴發以來多國限制糧食出口,4月下旬以來美國中西部遭遇大旱,巴西也遭遇旱災,引發大豆、玉米期貨價格上漲,國際貨運集裝箱資源依然緊缺。

為了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等央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流動性及通脹預期推波助瀾。美國連續推出經濟刺激計劃,2021年3月美國通過1.9萬億美元紓困刺激法案,拜登政府3月31日宣佈推出一項2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不僅包含傳統基建,還包括綠色基建,也涉及振興製造業、加強基礎研究等方面的支出。這些計劃短期內難以通過增税來實施,超發貨幣必然帶來美元流動性氾濫。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美元超發加劇了全球通脹預期,市場將形成“與其坐等未來價格持續上漲,不如當即購買”的自我實現機制,推動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大宗商品的題材故事更加多元、更加複雜,投機炒作的持續時間更長。疫情反覆與極端天氣、航運受阻等因素交織,相關炒作推動農產品期貨上漲。碳中和概念下新能源汽車用銅量快速增長的敍事,推動LME銅價持續上漲。

大宗商品價格和通脹率的關聯度已經很弱

消費品與大宗商品的價格相關性已經很弱,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並不意味着通貨膨脹率上升。消費者不直接購買大宗商品,而是購買消費品,現在消費品價格主要源自數據、技術、工藝、品牌、設計和品牌等,大宗商品在製造成本、零售價格中的佔比已經很低,比如鐵礦石對新型汽車價格的影響微乎其微。根據銅、原油、鐵礦石價格變動,來預測消費品價格乃至整體價格水平,在數字化轉型時代已經不適用。因此,對於本輪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上漲,我們更應該關注實體經濟所受的影響,不必過度擔憂通脹率上升。

經濟活動仍處於恢復階段,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會快速傳導至消費端。面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在經濟繁榮期,企業可以給商品提價而不損失客户,但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企業不願意提高商品價格或者工資,而是選擇吸收部分或者全部原材料價格上漲,並竭盡所能為消費者提供價格更穩定的產品。數據也反映了這一點,雖然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猛漲,但CPI卻比較穩定。製造商已經熟練掌握如何避免大宗商品價格對消費品價格的影響,一些頭部企業通過合理有效的套期保值,在原材料價格猛漲時保持產品價格穩定。中國工業門類齊全,下游產品市場競爭充分,廠商不會也不能因為暫時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提價,這延緩了原材料價格向消費品的傳遞。

想過去20年裏,無論經濟好壞,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率都在低位,人們已經習慣於低通脹,大宗商品價格短期上漲會引發擔憂,但不會深度影響通脹預期。大宗商品會漲價,這種預期早已形成,企業和消費者已有所準備,不存在突如其來的漲價導致發通脹恐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失業率處於低位,但通脹率也出奇地處於低位,各國央行雖然極盡各種寬鬆手段,但沒有像預想那樣有能力適度提高通脹率,消費端的通貨膨脹已經消失多年,很難突然形成較強的通脹預期。中國消費品價格的波動性會增加,但整體水平將保持在低位。通脹預期即使有,也是微弱的和暫時的。

中國全年物價水平總體可控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通脹的影響有限,全年物價水平總體可控。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週期存在不確定性,國內政策應對方案比較充分,加強了原材料等市場調節,打擊壟斷市場、惡意炒作等行為,防範恐慌性購買或者囤貨,能夠發揮一定的對沖作用。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外匯儲備豐富,近期人民幣升值有限,市場迴旋餘地大,物價水平抗衝擊能力較強。糧食可以完全自給,果蔬價格穩中有降,生豬產能持續恢復,服務業價格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深圳、廣州、杭州、北京等城市嚴打經營貸、消費貸入樓市,整體看來通脹壓力較小。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