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論壇第十七屆全球年會:搭一座國際金融合作交流平台
11月21日至22日,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7屆全球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辦。近200位國內外財經政要、專家學者就新變局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資本市場變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南沙國際金融島發展戰略等多個議題展開討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需相互協調
“貨幣政策進一步刺激的作用有限,現在最大的風險是償債能力。”國際金融論壇理事、沙特阿拉伯國家發展基金最高執行官格羅夫認為,要通過財政政策繼續擴大支出,同時要注意防範各類風險。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認為,各國央行要避免資產價格出現泡沫,需要微調一些政策,有效把資金引向實體經濟。他提醒説,財政貨幣化是重要的政策手段,但同時要提出非常嚴格的財政紀律,這能避免政策變化帶來的不良影響。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全球協調是非常欠缺的。財政政策應該發揮主要作用,而貨幣政策也必須要和財政政策相輔相成,系統性風險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協調來應對。
避免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脱鈎
“根據我個人觀察,全球資本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最明顯的是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脱鈎,全球資本市場中金融資產市場價格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實體經濟卻沒有跟上這種漲幅,這擴大了貧富之間的不平衡。要盡力避免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脱鈎。”新光金控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李紀珠説。
國際金融論壇副主席、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祝憲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讓國際經濟面臨諸多新挑戰,但政府、企業都在尋求新機會,並努力降低資本市場面臨的風險。今後的一段時間,全球經濟可能面臨“兩低一高”的情況,“兩低”就
是低增長、低利率,“一高”就是高債務槓桿。他表示,疫情後的經濟恢復可以為新興市場經濟和發展中國家提供更為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轉型機會。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
與會專家還縱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發展,並就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與創新、南沙金融島發展戰略等多方面議題進行研討。
“香港、澳門與廣東的3地融合發展在不斷加深,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業已具備更快發展的條件。金融業要發揮好支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表示。數據顯示,金融業已成為廣州的第四大產業。今年前三季度廣州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716億元,同比增長8.9%,佔GDP的比重為9.8%;金融業税收374.4億元,同比增長9.4%,佔總税收比重為9.5%。在廣州南沙,金融業也已成為支柱產業之一。廣州金融業發展活力與實力日益顯現。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邱億通稱,廣州正全力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正在推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形成金融要素聚集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