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抗疫全球第一”之後,美國又宣揚“經濟增速跑贏中國”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財經

  為了“超越中國”,美國近一段時間創造了不少“算法”“話術”。《華爾街日報》16日引述美國和西方多個機構的報告稱,由於採取不同的抗疫舉措,美國今年第二季度增長率超過中國,且可能未來連續5個季度超過中國,“這將是自1990 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中國的第一個持續時期”。不過,多名中國學者認為這是美媒體的“話術”,美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速超中國主要是統計方面的原因:去年第二季度美國疫情正處於高峯,在較低的基數下顯得今年二季度增長很快。一名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媒體和機構的這種説法,是繼創造了“美國第一”的抗疫排行榜,以及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為“壓倒中國”而在獎牌榜和金牌榜來回切換之後,在為自己打“強心針”。

  “美經濟增速將持續超中國”?

  “由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不同,美國經濟增速反超中國”。《華爾街日報》17日這篇文章的標題,就似乎是想給人一種印象:美國不僅經濟增速比中國高,抗疫也比中國做得好。《華爾街日報》稱,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速度為12.2%,跑贏了中國第二季度7.9%的經濟增速。“美國和中國正在眼下這場經濟增長競賽中互換位置”。

  文章稱,這種反超體現了美中在應對疫情方面的差異。中國疫情暴發較早,政府在武漢和其他地方迅速採取了隔離措施。中國的強硬手腕推動國內經濟復甦,經濟增速最初領先於遭疫情重創的美國經濟。美國基本沒有實施強制性的隔離措施。雖然美國經濟重回正軌所用時間比中國長,但美國為推動經濟復甦所投入的資源規模遠超中國。疫苗接種加大規模財政刺激以及近零利率政策,將美國經濟送入了增長快車道,反超中國。文章引述美國評級機構穆迪的報告預測,從2021年第二季度起,美國GDP增速將連續5個季度超過中國。“凱投宏觀”和牛津經濟研究院也預測會出現類似趨勢,不過持續時間為3個季度。

  “這完全不具有可比性。”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17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中美經濟受疫情影響的時間不同,導致計算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速的基數有非常大的差異,因此完全不具可比性。連平説,美國疫情高峯是去年第二季度,造成經濟急劇收縮,在去年較低的基數下,使得美國今年二季度同比增速出現了12.2%的增長。中國疫情主要暴發於去年第一季度,這也使得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達18.3%。

  受基數影響,中國今年經濟增速“前高後低”

  “美國和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一三五説威脅,二四六説崩潰。”正如一些中國網友嘲諷的那樣,美國媒體一邊用“中國威脅論”轉移民眾對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不滿情緒,一邊又頻頻炒作起“中國衰退論”。《華爾街日報》17日的另一篇報道稱,受極端天氣以及高傳染性德爾塔變異毒株在國內多地傳播影響,7月份中國經濟放緩程度超出預期。“中國經濟復甦正失去動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16日公佈了7月份工業生產、投資和零售額的新數據,顯示出經濟疲軟的跡象。7月份中國工業生產的增長是11個月來最慢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放緩至8.5%,低於6月份12.1%的增幅。

  連平認為,中國在疫情之後採取的是相對緩和的積極財政政策,沒有大水漫灌進行強刺激,更加註重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美國則不同,經濟復甦政策基本上靠大把撒錢。強刺激之下,美國經濟出現了階段性的恢復。不過,連平肯定地表示:“美國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將是刺激政策效應的最高點,未來的復甦速度肯定會回落。”他還稱,由於疫情反覆,美國經濟未來也會出現較大波折。

  對於中國今年的經濟走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16日表示,今年受基數影響,全年來看主要經濟增速會呈現前高後低的狀況。他説,綜合來看,下半年我國經濟仍然會保持穩定恢復的態勢,主要宏觀指標會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質量會繼續提升。他指出,分析經濟形勢不僅要看增長,還要看就業、物價、居民收入,綜合來看經濟運行狀況。

  一位不具名的學者告訴《環球時報》,從歷史經驗上來看,穆迪在涉及中美的經濟預測上偏差度一向比較大。在全球主要的評級機構中,其傾向性最為明顯。

  事實上,即使《華爾街日報》也不得不承認,雖然中國7月經濟數據“令人失望”,但預計中國全年經濟增長率仍將輕鬆超過之前設定的6%以上的目標。報道稱,一個關鍵問題在於中國政府能夠以多快的速度控制住德爾塔變異毒株帶來的疫情。近些天,中國每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穩步下降,中國人由此樂觀地認為,當前這輪疫情會像以往的疫情一樣短暫。

  炒作“超越中國”是心理失衡

  近來,美國一些機構瘋狂地製造和炒作“超越中國論”。美國彭博社曾創造“全球抗疫排行榜”,美國排名第一,中國排名第八,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為“笑話”;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美國一反此前歷屆奧運會慣例,將奧運排行榜按獎牌總數排列。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稱,大肆炒作“超越中國論”其實是美國心理失衡的表現。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美國精英羣體過於焦躁、憂慮、缺乏自信,以一種脆弱心態看待中國取得的成就。這種心理失衡在戰略競爭中是一種致命缺陷。

  《華爾街日報》稱,哪個國家GDP排名第一併不僅是一個吹噓成就的問題。如果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將在全球引領商業和消費趨勢,也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科技中去,並向海外投射力量。報道稱,美國經濟增速超越中國將令中國取得最大經濟體地位的時間延後。不過,銘基亞洲基金的中國問題專家羅福萬認為,中國終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經濟增速被美國反超只是一個小插曲。

  實際上,多數客觀的經濟學者都對美國經濟感到不樂觀。“美國經濟藴藏爆炸性的風險”,德國《商報》17日稱,美國近幾個月的經濟快速增長得益於拜登政府的刺激措施,但這會給經濟帶來巨大風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今年美國國家債務將增加到GDP的135%。波恩大學經濟學者布拉姆稱:“拜登政府的經濟刺激措施沒有明天。”他稱,如果美國停止印鈔,利率就會上升,債務負擔會變得不堪重負。“鉅額國債造成經濟失衡,可能導致大爆炸。”

  李海東表示,一個客觀現實是,美國第二波疫情正處於失控狀態。這個時候,美國媒體渲染“超越中國”,顯得十分可憐和好笑。美國的經濟到底如何,應該由美國民眾來説,而不是讓少數精英羣體操縱經濟數據來説。他説,中國人民對自身經濟當下表現和未來有信心,也有自己的判斷力,我們會按照自己的道路走,不可能被這些美國媒體“帶節奏”。

  一名浙江義烏的國際貿易商1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剛過8月,向美歐出口的熱門聖誕用品已基本銷售一空,沒有存貨了。他説,唯一讓人發愁的是,“疫情前2000多美元一個集裝箱的運費,現在要2萬美元,而且還搶不到倉位”。(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何珊 柳玉鵬)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