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牧原這個瓜,真相到底咋樣?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財經

週末最大的瓜,是牧原股份。

雪球大V天地俠影的一篇《牧原會是驚雷嗎?》,引發了上至公司發公告澄清,下至券商分析師、股民的大討論,眾説紛紜。

今天開盤,牧原低開2.48%,其後震盪,一度低探至102.5元,跌幅逼近5%,其後回升,下午大盤下挫,牧原也逐步走低,全日收跌3.58%。成交量39.5萬股,換手率1.55%,數據較上週有所放大,不過算不上太大異動。

但是,財務造假始終是資本市場的大忌,是壓在投資者心頭的大石。

牧原到底咋回事?是不是真的此地無銀三百兩?

1“多空”雙方激烈對壘

雪球大V的着眼點是財務數據,咋眼看好像也確實是那麼一回事,但作者的侷限也在於此,除了財務數據,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明材料,通篇都停留在“我懷疑你”的論調上。

我們不能説質疑財務數據就一定錯,但如果只是拿出幾個財務數據,就要定上市公司的罪,相信證監會的領導也不會這麼草率。直到現在,證監會還是按兵不動,和去年君實生物被獸爺質疑後,旋即收到上交所問詢函的待遇相比,一個天一個地。

所以作者也很乖巧,很快發了個新帖:“只是我質疑的想法。尋找真相,是深交所、證監會及地方税務的職責。”

在隨後的大討論中,各路觀點針鋒相對,火藥味甚濃。

首先被扒光的,是大V的“身世”。天地俠影,真名汪煒華,曾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網絡通信領域研究員,後來辭職從事個人投資,喜愛在網上撰文評述中國資本市場,多是對上市公司提出質疑、針砭資本市場時弊的文章,連大名鼎鼎的茅台也被他質疑公開造假,算是人如其名。

來源:雪球

2013年,因為持續質疑新疆上市公司廣匯能源,引發後者向當地警方報案,烏魯木齊警方“跨省”抓捕後,汪煒華在當地被定“損害商業信譽罪”,刑期一年六個月,2015年4月,刑滿釋放。

來源:南方週末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天地俠影對上一篇文章發表於2015年8月23日,之後就沒在雪球發文,雖然時常有跟帖,但發文上卻“消失”差不多6年。

來源:雪球

回想一下2015年,天地俠影出獄時是4月,正是牛市暴動期,等到最後一篇文章,卻反轉到了大股災,當中他經歷了什麼,為何不在雪球上發文,或許只有他本人知道。

其次,各路分析師、大V、股民,開始授業解惑。針對文章的質疑點一一進行回應。

(1)固定資產/銷售收入佔比過高的問題,是由牧原的自繁自養的重資產模式決定;

(2)少數股東ROE過低的問題,是合併規則造成的,在母公司負債水平高,且長期股權投資佔比高的情況下,會產生這種情況;

(3)關聯交易問題,是為減少建築商環節層層外包、以及建築環節的財務規範,從而達到為股份公司節約成本的目的而採用的方式。

解釋得貌似也沒啥問題,而且牧原也親自發公告,説公司採用平行結轉法核算,生產成本中與養殖直接相關的成本計入原材料,折舊等對應科目,管理費用、製造費用等計入其他費用。

但是既然短短一篇600多字的文章,能夠引起軒然大波,確實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格隆匯探雷區公眾號早在去年7月21日便發表過文章《牧原股份 | 神奇的關聯方、存貸雙高與鉅額在建工程》,同樣提出了類似的質疑。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由於天然的信息不對稱,我們很難全面而細節地獲取上市公司信息,但我想,投資的事,大道至簡,任何複雜的問題、任何財務數據,最終都要回歸常識,所以我們不妨用常識重新審視一下企業的根本——商業模式。

2牧原的“宿命”

大多數生產性、服務性行業,要做生意,必須先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得花錢,反映在報表上,是龐大的資本開支、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等等。

但是,不斷地花錢,是一件不好向對股東交代的事,所以幹這些行當,必須想盡辦法花得少、花得巧、花得值,於是衍生出了下面幾種模式。

第一種,是輕資產,比如温氏的“公司+農户”,説白了就是建設的錢別人出,然後賺了一起分。

第二種,是體外培養,比如愛爾眼科的併購基金,由併購基金在上市公司體外收購、建設、經營,度過早期的虧損期,等到有利潤了再放進上市公司。

第三,是自建,老老實實自己投錢、自己承擔風險、自己享受收益,牧原選的就是這種模式。

2019年起,非洲豬瘟導致豬肉短缺,價格暴漲,在這種情形下,誰能快速且大量地供給,誰就能賺大。傳統的“公司+農户”模式,雖然輕資產,但是天花板也很明顯,一個是擴張慢,一個是管控難。

在豬瘟面前,時間就是金錢。

於是,豬老闆們對於擴產形成了一致性,採用自建,也就是牧原模式,連温氏也不例外。隨後,砸錢擴產成了豬企們的一道風景線,這是牧原的第一個“宿命”。

筆者去年曾經走訪了不少上市豬企,在問及鉅額的資本開支怎麼解決時,上市公司也眉頭緊鎖,承認這是件頭疼事,為了找錢,他們是想盡辦法申請各種政府補助、找各種政策性低息貸款、找各大商業銀行提升授信額度、發債、定增,總之能想到的,都會去試。

同時,為了對股東有所交代,他們也儘量採用最能平攤成本,減少財務壓力的會計方法,至少在報表上,不要太難看,所以牧原選擇了平行結轉法核算成本;也會竭盡全力地尋找各種有效降低成本的“套路”,比如牧原在外成立牧原建築,負責自家豬場建設,這裏面也不排除會出現各種打擦邊球,遊走在法律和規則邊緣的做法,這是它的第二個“宿命”。

至於牧原的第三個“宿命”,是體量太大了,市值近4000億,去年出欄量超過1800萬頭,雙雙超越温氏,穩坐頭把交椅,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牧原自然成為各方注意力的焦點。

這些最終成了引發大V質疑的導火索。

當然,這個不能怪質疑方,畢竟,因為企業對眼下和未來預期樂觀,於是投入大量資金押注,很常見,但結果上,一飛沖天的有,粉身碎骨也不在少數,加上中國股市不成熟,監管不夠完善,造假時有發生,特別是農業板塊,看不懂,取證難,防不勝防。

就目前的公開資料、各方討論來看,牧原有或沒有造假,都沒出現很強有力的證據,多空雙方仍然在激烈對峙。

但天地俠影文章裏的一段文字,卻引發筆者的新思考,文中舉了樂視網的例子,想起當年賈躍亭的行徑,或者可以從公司領導人身上尋找到一絲痕跡。

3公司要爛,必是人先爛

很多年前,投資界就流行一個投資哲學:投資就是投人。

如果牧原選擇造假路線,創始人+董事長秦英林必定三觀不正,圖謀不軌。

我們先捋一捋他的簡歷。

1989年,秦英林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被分配回家鄉地市--南陽市食品公司工作。

1992年,秦英林攜老婆辭去公職,回到老家南陽市內鄉縣馬山口鎮養豬,並最終在南陽市創立牧原股份,直到現在。掐指一算,他在自家豬圈裏也摸爬滾打了快30年。

在此期間,秦英林身兼數職,是牧原的黨委書記、全國人大代表、河南養豬協會副會長、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也收穫了不少榮譽,包括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脱貧攻堅獎奉獻獎。

從這些身份,以及他30年來的一舉一動,和賈躍亭還是有很大差別。

這三十年,數不清的外貿加工業熱潮、房地產熱潮、互聯網熱潮,每一個熱潮賺的錢,都比養豬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鮮見秦英林去做外貿生意、去創建房地產公司和互聯網公司,30年前他養豬,現在還是養豬。

以他身上的一連串身份,如果選擇造假,最後東窗事發,後果將會非常嚴重。

首先,人大代表、勞動模範、全國脱貧貢獻獎得主造假,秒站黨和政府的對立面,個人形象崩塌、名譽掃地的同時,整個家族都有可能被帶進坑裏,當然,他也可以選擇效仿賈躍亭,跑去國外。

第二,全國頭號上市豬企造假,公司崩潰、股價崩盤,投資者討伐,輿論謾罵,30年功勞一朝喪,由此可能引發產業鏈上下游動盪、當地經濟社會波動,還有不斷倍增的地方政府壓力。

不管是他個人、家族,還是公司、產業鏈,甚至是地方政府,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當然,我們也不能單憑身份就斷定牧原不會造假,畢竟10年前的今天,河南最大豬肉加工企業的雙匯,被央視315晚會曝光使用瘦肉精醜聞。

牧原的真相究竟如何?只有交給時間去證明。

作為投資者,要遠離風險,最好還是隔岸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