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神速!五大保險資管“第三方業務”超3萬億!從起航到提速,經歷了這些
本文轉自:券商中國
被視作資管機構“試金石”的第三方業務,在保險資管機構越發重視的情況下,正實現快速發展。
最初作為妥妥的“買方”,保險資管公司管理着母公司大量資金,不用考慮募資壓力,只管做好投資就行。隨着一些中小機構和市場化意識強的機構先行管理第三方資金,以及一些保險公司開始“選秀”招聘管理人,保險資管公司也普遍感受到競爭壓力——自己的飯還夠不夠吃?如何證明自己的管理能力?能否吸引到第三方把資金交給自己管理?
也因此,近年來,縱是管理規模萬億的大型保險資管公司,也紛紛將拓展“第三方業務”視作重要方向。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有數據可查的國壽資產、平安資產、太保資產、泰康資產,2021年末第三方業務規模合計接近2.9萬億,2021年一年增長接近6000億元,增幅超25%;加上人保資產後,五大保險資管公司的第三方業務規模則已超過3萬億。
其中,保險資管公司擴大第三方業務的一個重要抓手是組合類資管產品,從這一業務的發展上,更能看出各家機構的蓄力。這一業務2021年末已達3.2萬億,在三大類保險資管業務中規模最大,從2萬億到3萬億,僅用了一年時間。
第三方業務增長
上市險企為主的保險機構,近年都會主動披露第三方業務管理情況,從各公司發聲也可見對其重視程度。
截至2021年末,人保集團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為6211.87億元,較年初增長33.6%。其中,在年金與養老金業務方面,管理資產規模較年初增長54.6%。
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資產受託資產管理規模達4.0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7% ;其中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達5120.72億元,較年初增長32.7%。
截至2021年末,中國太保集團管理資產達 2.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8%,其中,第三方管理資產7894.6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0.2%;2021年第三方管理費收入26.73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太保資產管理的第三方資產規模為2671.2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5%。
不在上市險企範圍內的機構中,國壽資產合併管理資產規模超4.4萬億元,第三方資產總規模超5000億元;2020年末,國壽資產第三方資產總規模超過4500億元,較年初增長40%。
泰康資產官網披露,2021年末受託管理規模超2.7萬億,其中,第三方資產規模超1.6萬億(其中養老金管理規模6400億)。
此外,一些機構中小保險資管公司的第三方業務發展則更顯突出,如華泰資產、民生通惠資產、光大永明資產等。記者從業內瞭解到,2021年末時,華泰資產的管理規模超5100億元,其中華泰保險體系外的第三方業務約佔到90%。
重視有加
可見的數據增長背後,是保險資管公司對第三方業務的戰略重視,以及對應的連串動作佈局。
國壽資產總裁王軍輝在該公司2022年初工作會議上提出,希望“雙極增長,構建公司多元協調發展新格局”,即牢牢把握資管行業黃金髮展機遇期,堅持一方業務和三方業務並重,大力培育做大做強三方業務新增長極。
“第三方業務是檢驗保險資管全方面能力的試金石,是保險資管真正從內部受託走向市場化的重要標誌。計劃未來3-5年,公司第三方管理資產規模佔比能夠有較大幅度提升,努力爭取超越內部受託規模。”一家大型保險資管負責人曾表示。
平安資管董事長黃勇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從2006年開始做第三方業務,一直是逐年穩步增長的狀態。目前的第三方客户包括銀行、保險、大中型企業、海外機構等。從比例上來看,目前第三方業務佔比是百分之十幾,長遠目標是逐步提高三方業務比例。國際上一些知名保險背景資管公司第三方業務超過一半。
新華保險首席執行官、總裁李全今年3月在業績發佈會上介紹,第三方業務規模連續兩年實現快速增長,業務質量和結構也有優化。其在“十四五”期間的目標之一是,保險系統外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達到新華資產管理總規模的20%以上。
李全介紹,新華資產公司專門成立了第三方業務部門,覆蓋權益類和固收類業務。
一家中小保險資管公司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該公司2020年開始倍加重視組合類資管產品,成立了專業部門,正積極組建團隊,陸續發行產品。
發力全產品線,FOF為特色
保險資管發展第三方業務的形式比較多元,有專户管理、資管產品、資產證券化、養老金產品等。其中,組合類資管產品成為近年各家發展三方業務的最重要抓手,其設立數量和規模近年快速增長。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管理的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餘額3.2萬億元,主要投向債券、股票等。而中保登此前披露,2020年末,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淨資產規模2.14萬億元,同比增長71.21%。這意味着,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的規模2021年增幅也在50%左右。
從數量來看,目前暫未有2021年全年數據,據中保登披露2021年上半年情況,累計完成組合類產品登記336只,其中包括固定收益類產品211只、權益類產品72只、混合類產品53只。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保登累計完成組合類產品發行前登記543只。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去年上半年,組合類產品登記量居前的是中意資產、泰康資產、華泰資產,登記產品數量接近或超過30只;陽光資產、百年保險資管、民生通惠資產、光大永明資產、人保資產、新華資產等登記數量在20只左右,也較多。
經歷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保險資管公司的組合類業務產品線也已較完善。例如,中國太保2021年年報披露,太保資產面向機構客户,完善現有策略體系產品,做強傳統優勢產品,固定收益和流動性產品業務規模持續上升,逐步建設具有太保資產特色的全風險收益階梯FOF產品線。
李全也介紹,2021年末新華資產的組合類產品數量達到了百隻,差異化期限和風險收益特徵階梯分佈的產品線進一步完善,目前其組合類產資管產品規模超2660億元。
“FOF是我們的一種獨特產品,因為買基金過去也是保險投資的一部分,我們在自己投資過程中也培養了對基金非常熟悉的專業團隊。”李全説。
從2020年情況也可對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的類型做一定參考,其中,固收佔大多數。2020年末的2.14萬億規模中,固定收益類產品規模1.77萬億元,佔比82.68%;權益類產品0.24萬億元,佔比11.43%;混合類產品0.13萬億元,佔比5.89%。
業外機構投資者“貢獻”一半
保險資管的第三方業務面向的客户,大部分是機構投資者,包括保險公司同業,也包括銀行理財子公司、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類型多元機構。
據記者瞭解,在資管新規之前,銀行理財資金即成為保險資管產品的購買方,在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開始陸續購買保險資管組合類產品。
某大型保險資管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其產品的購買規模已經超過了千億,所涉產品類型既包括固收類也包括權益類產品。
黃勇在記者採訪時表示,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子淨值化轉型壓力大,亟需低波動、絕對收益特徵的產品,保險資管的能力優勢能夠滿足銀行理財的配置需求,為理財子公司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產品和投顧服務,目前80%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是平安資管客户。
據李全介紹,憑藉在固收方面的特長,新華資產的組合類資管產品吸引了大量機構投資者客户,達到100多家。
據瞭解,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投資人中,業內、業外投資者的資金量大體相當。以2020年末來説,保險業內機構持有規模1.08萬億元,業外機構持有規模1.02萬億元。
個人業務小步慢行
從組合類資管產品來説,這一業務還是唯一可以面向個人合格投資者私募發行的保險資管產品。據記者從業內採訪瞭解,2020年政策放行後,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泰康資產、華泰資產、大家資產等保險資管公司陸續開始嘗試面向高淨值客羣的個人類業務,總體上還是小步慢行。
泰康資產有關負責人近日介紹,其在這一類業務上堅持“穩紮穩打”的思路,陸續推出了一批面向個人合格投資者發售的專屬產品。此外,公司還與主要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開展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的合作,為高淨值客户提供資產管理服務。
而據記者採訪瞭解,目前保險資管公司個人業務的主要形式,則是通過TOF等方式實現的“間接對私”。其中一種業務架構是,一款信託計劃向高淨值人羣募資,由保險資管公司作為信託計劃的投顧,信託計劃資金投向保險資管產品,而這款“定製化”性質的保險資管產品設計初衷即是面向高淨值人羣。
據悉,採用這種方式的考慮在於:一方面,保險資管公司相對缺乏面向和服務個人投資者的經驗,而個人客户和機構客户的特徵以及對系統、銷售甚至投資者保護等方面的要求都有較大差別。另一方面,私募產品有200人的投資者上限,因此其規模相對於過往保險資管公司的產品來説,普遍較小;而資管機構發行to C產品募資之後,再作為一個投資者投向保險資管產品,則利於產品發行規模。
與此同時,記者也瞭解到,目前各保險資管公司在高淨值客羣業務上的進度不一,在一些大型保險資管公司和市場化中小保險資管中,也有機構暫未啓動個人業務。
責編:楊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