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沈建光:5月社零有所恢復 基建投資表現突出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財經

  5月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零同比增速分別報4.4%、-6.3%、-2.8%,較4月分別回升0.5、4.7、4個百分點;供給側衝擊消退以來,二季度國內經濟持續處於恢復通道之中,預期6月中國經濟將延續復甦態勢,二季度中國經濟有望擺脱負增長。短期內中國經濟仍應格外關注“保需求”的壓力。

  ■文|沈建光、張曉晨、姜傳鉞

  6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5月宏觀經濟數據。其中,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零同比增速分別報4.4%、-6.3%、-2.8%,較4月分別回升0.5、4.7、4個百分點;供給側衝擊消退以來,二季度國內經濟持續處於恢復通道之中,預期6月中國經濟將延續復甦態勢,二季度中國經濟有望擺脱負增長。

  短期內中國經濟仍應格外關注“保需求”的壓力。4、5月出口數據雖超預期,但主要受疫情邏輯帶動,外需萎縮下未來出口壓力仍在加大;而5月通脹數據提示的通縮風險,同樣來自於總需求不足。政策面來看,提振內需仍是實現“六保”的關鍵。

  供給側衝擊消退,生產基本恢復正常

  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4.4%、已接近去年同期增速水平。三大門類中,製造業當月同比增加5.2%、較上期提升0.2個百分點,採礦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也有所回升;絕大多數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彈,41個大類行業中30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其中,高技術製造業繼續高增、同比增8.9%,專用設備製造業表現亮眼,當月同比增16.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也貢獻較大、保持兩位數增長;汽車製造業明顯發力,加速回補前期生產缺口,當月同比增12.2%;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則有所回落。主要產品中,汽車、計算機、手機、工業機器人(行情300024,)、金屬切削機牀等產量均保持高增,水泥、玻璃等受基建帶動恢復較快。

  目前而言,3月以來複工復產持續推進,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基本恢復正常;當然,疫情之中廣大中小企業生存狀況不佳,其生產恢復可能仍然有所滯後。

  

  外出購物就餐重啓,社零加速恢復

  5月社零同比降2.8%,較上期大幅回升4個百分點。消費的回暖,主要得益於疫情防控措施大幅放鬆,復商復市加速推進,居民紛紛重啓外出購物、就餐活動。

  其中,餐飲收入當月同比報-18.9%,跌幅較上期大幅收窄12.2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同比僅降-0.8%,與去年同期近乎持平。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來看,食品、飲料、煙酒、日用品等必需品類依然強勢,均保持着兩位數以上的同比增速;可選品類強勢反彈,服裝、化妝品、珠寶當月同比分別增-0.6%、12.9%、-3.9%,較上月分別回升17.9、9.4、8.2個百分點;居住類消費整體回暖,5月家電、傢俱、建材同比均回正,分別增4.3%、3%、1.9%;汽車銷售也保持了熱度(3.5%)。

  此外,1-5月實物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達到11.5%,佔社零總額比重24.3%、較去年同期提高5.4個百分點;線上渠道依然是未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消費最重要的增長極。

  

  

  基建投資恢復明顯,製造業投資仍顯疲軟

  投資方面,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降6.3%,降幅比1-4月收窄4個百分點。其中,基建是最大亮點。1-5月基建投資同比下降6.3%,降幅比上期收窄5.5個百分點,主要受國有企業和重點項目帶動,交通運輸投資增速收窄至個位數(-6.1%)。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僅降0.3%,新開工有所恢復、但當月同比仍降12.8%,土地購置費發揮了較大支撐作用;5月銷售有所回暖,後續新開工可能提速。

  製造業投資依然處於大幅負增狀態,1-5月累計同比下降14.8%。其中,高技術製造與疫情受益行業表現較好,如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醫藥、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2.0%、2.5%、6.9%、2.3%。其他多數行業投資恢復依舊不佳,主要受制於疫情衝擊之下的企業盈利下滑;此外,民間投資修復仍滯後於國有控股投資,1-5月民間投資增速為-9.6,較後者增速低7.7個百分點。

  

  

  提振內需仍是實現“六保”的關鍵

  整體而言,二季度以來國內經濟持續處於復甦通道之中,5月主要經濟指標均持續改善,顯示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特別是伴隨着外出購物就餐重啓,各地消費券陸續下達,5月社零增速有明顯反彈。筆者預期6月中國經濟將延續復甦態勢,二季度中國經濟有望擺脱負增長。

  需要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恢復是一季度供給側衝擊消退和政策面持續發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符合預期;但二季度及以後來看,需求衝擊的風險仍須格外關注。

  外需方面,4、5月出口數據均超出預期,但主要受益於疫情邏輯帶動的防疫和居家辦公物品需求,而5月手機、服裝、鞋靴、箱包等核心消費品出口同比分別下降25%、27%、49%、43%,外需萎縮下未來“保出口”壓力較大。內需方面,疫情防控常態化與有效擴大內需本就存在一定衝突,局部疫情二次反彈風險仍在,居民消費場景和消費心理隨時可能再次遭受打擊。此外,5月CPI、PPI同比分別為2.4%、-3.7%,較4月分別回落0.9、0.6個百分點,通脹數據持續預警通縮風險,同樣來自於總需求不足。

  

  展望未來,提振內需仍是實現“六保”的關鍵,尤其政策面應確保資源向“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這前“三保”傾斜。例如,貨幣政策保持寬鬆的同時,要針對中小微企業困境加大結構性調控力度,儘快落實好中小企業延期還本付息、貸款購買、現金激勵等多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貸供給。

  財政政策要在有效擴大內需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充分利用好上調赤字率和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的地方政府財政空間,讓資金直接惠企利民。例如,繼續落實對特定企業的定點幫扶,減免、降低或延期支付税費、完善公積金制度;加強對中低收入羣體的保障,支持發放消費券、現金券,以保民生、促內需;同時發力新基建,加快對5G、冷鏈物流、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領域重大項目的投資。

  作者沈建光為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科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張曉晨為京東數科研究院研究員,姜傳鉞為京東數科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