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直擊業績會|科倫藥業:今年嚴格控制有息負債規模 正全力推進川寧分拆上市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成都,記者 蘇啓桃)訊,“我們的年報和季報有進步,但這點進步還不能讓您滿意,我本人也不滿意。現在正處於科倫的‘天啓’時刻,這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科倫上市以後全部的努力在未來三年都會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發驅動’戰略一定會大見成效!”5月7日,科倫藥業(002422,SZ)召開2020年度業績説明會,面對投資者對公司業績和股價的不滿,公司董事長劉革新如是表示。

受疫情影響,2020年科倫藥業業績再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64.64億元,比上年下降6.6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29億元,同比減少11.57%。而今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5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3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股東的淨利潤1.75億元,同比增長701.49%。

雖然科倫藥業一季度業績有所回升,但其高負債率一直為投資者所詬病。2018-2020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5.85%、55.83%、56.22%。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貨幣資金26.25億元,應收賬款60.65億元,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累計則高達75.51億元。

對此,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賴德貴回應稱,公司通過分拆川寧上市,博泰引入戰略投資資金,以及未來會根據公司與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考慮再融資等方式降低負債。其明確表示,“今年會嚴格控制有息負債規模,力爭較上年度不增加。”對於公司就降負債所採取的創新融資方式,其談到四點,包括已經發行全國首單“高成長債券”;通過反向保理方式,嘗試線上供應鏈融資;已與金融機構探討,是否可以取得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支持、新型供應鏈融資;以及如果市場價格合適,後續會嘗試外幣借款。

對於市場普遍關注的分拆川寧項目上市進展,公司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馮昊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因受疫情影響,整個項目進程受到一定拖累,從今年4月開始中介機構已完全進場,目前整個項目組正在全力推進川寧分拆上市工作,預計今年三季度前提交申報材料。此前,公司公告擬將其控股子公司伊犁川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川寧生物”)分拆至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待分拆上市完成後,公司的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仍將維持對川寧生物的控股權。

自2018年國家開展藥品集採工作以來,醫改持續深化,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的意見》,標誌着集採開始進入制度化常態化,醫藥製造企業面臨持續的銷售降價壓力,於科倫藥業亦然。對於公司大輸液產品是否全面納入國家集採的問題,公司副總經理戈韜表示,公司已向主管部門充分彙報了輸液產品供應的可及性等現實情況,醫保局將認真研究。

但集採是把雙刃劍,降價同時卻能給企業帶來產品增量。年報顯示,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公司13個產品進入第二、三、四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的年度採購。業績説明會上賴德貴還提到,在2021年的第五批集採中,科倫有10個產品有參與的資格。公司方面也表示,將持續跟蹤國家及地方集採政策,把握各類集採機會尋求新增量。

另外,由於印度疫情蔓延,抗生素原料藥價格上漲,科倫藥業的海外業務頗受關注。劉革新説,疫情對印度的正常經營有影響,從而市場轉向國內抗生素原料藥帶動生產,由於環保長期壓力趨勢以及各大主要成本要素的上漲,抗生素中間體藥價格恢復性上漲。

在藥品出口方面,2020年公司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其他中亞國家累計分別完成28個、11個和16個產品註冊,為下一步的市場開拓提供了充足的產品資源。但其坦言,“受疫情影響,中國所有海外業務都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疫情,二是運力瓶頸。隨着全球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緩解,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得到改善,因為中國的某些產品在現階段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