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融“瘦身”
“從1999年到2009年,誕生十年後,完成兩輪不良資產處置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型發展成為集銀行、信託、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其中尤以華融最為激進,總資產從09年的不到千億擴張到2017年的1.87萬億,而激進的擴張也為後期的鉅虧1000億埋下隱患,隨着“AMC金控”模式的破滅,“產融結合”模式的舉步維艱,華融系開始“瘦身”自救。”
在延期數月後,中國華融披露了鉅虧超1000億的2020年財報。
(來源於網絡)
8月18日晚間,中國華融發佈公告稱,預計2020年度歸母淨虧損約為1029.03億元。在2015-2019年裏,中國華融歸母淨利潤總共約為591億元,不足2020年一年的淨虧損。
中國華融也刷新了A股、H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最大虧損紀錄。此前該紀錄由*ST海航保持,其在2020年度的淨虧損約為640億元。
此外,中國華融還與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集團”)、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5家公司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
從一家帶着政策性任務、存續期僅有“10年”的AMC公司發展到集銀行、信託、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華融用了不到10年,而在這兇猛擴張的10年內,華融在賴小民的主政下成為一地雞毛進而開始“甩賣”銀行、證券、消金等金融資產。
1 華融的“緣起”
9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堆積了大量不良壞賬。據美林公司估計,1998年中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平均壞賬比率為29%,J.P摩根估計數為36%,當時國內保守觀點估計的壞賬率也在30%左右。
1999年,中國仿照美國成立四大AMC,負責處理銀行原有的不良信貸資產。成立之初,每家AMC資本金100億元,財政部為惟一股東。
同年4月,第一家AMC(即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在北京掛牌成立),承接建設銀行3730億元的不良貸款。
隨後,華融資產、長城資產和東方資產也相繼成立,分別承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4007億元、3458億元和2674億元的不良貸款,加上此前信達承接的建行不良貸款,四家AMC合計接收了1.4萬億元的不良貸款。
在1999-2000年6月期間,四大AMC僅負責剝離四大行的不良資產且是按照1:1的對價比例收購,即政策性剝離。
AMC收購不良資產的資金來源通過向央行再貸款和發行金融債券兩種方式獲取。因此財政部擔保四家AMC從央行獲得6041億元再貸款,再向四大國有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共發行8110億元金融債券。
2005年,工商銀行從中央匯金獲得150億美金注資,同年工商銀行向四大AMC剝離不良資產4500億,並將1760億元損失類貸款以及700億元的非信貸風險資產,合計2460億元劃歸財政部和工商銀行共管基金,後續財務部將共管賬户資產委託華融資產管理。
2006年底,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21萬億,佔接受總額的83.5%,現金回收約2110億元,回收率約在20%左右。
由於不良資產市場定價不夠成熟,承接的不良資產除了20%能以現金的形式處理掉,其他的或是轉股、或是折價處理。
此外,隨着10年行政限期的來臨,為了加快處理資產,AMC通常以極高的折價率處理手中的不良資產,而在甩賣的過程中也滋生“權力尋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瀋陽辦事處將18.67億元國有金融不良資產以1800萬元低價轉讓,價格不足債權的1%。
2 華融系的兇猛擴張與衰敗
隨着工行、中行、建行在2006、2007年陸續上市,AMC的原有使命似乎即將完結。
不過由於AMC前期處理不良資產的現金回收率極低,發行的債券基本不可能在2009年之前償付掉。
老虎財經查詢工行2019年報顯示,華融於2000年至2001年期間,分次向工行定向發行累計金額為3129.96億元的10年期債券,固定年利率為2.25%,用於購買工行的不良貸款。到2010年,財政部通知,全部華融債券到期後延期10年,利率保持不變,財政部將繼續對華融債券的本息償付提供支持。
因此拓寬四大AMC的業務範圍並增加盈利能力是戰略需求,這也推動了四大AMC向金融控股模式轉型。
2009年,賴小民來到中國華融,彼時中國華融的總資產不到千億,是四大AMC裏面總資產規模最小的一家,而到了2017年,其資產規模1.87萬億,成為四大AMC裏面總資產規模最大的一家。
賴小民的激進讓華融在短短的8年時間成為一家“金控”集團。
中國華融2017年年報顯示,營收為1144億元,同比增長37%;淨利潤220億元,同比增長12%,達到歷史巔峯。
旗下設有31家分公司,擁有華融證券、華融金融租賃、華融湘江銀行、華融信託、華融期貨、華融融德、華融置業、華融國際、華融消費金融等多家營運子公司。中國華融對外提供不良資產經營、資產經營管理、銀行、證券、信託、金融租賃、投資、期貨、消費金融等多牌照、多功能、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在金控成型的基礎下,華融系也將觸手伸往二級市場。
據統計,“華融系”在二級市場先後投資多家港股公司,例如,PACIFIC PLYWOOD、北方礦業、千百度、中國飛機租賃、珠光控股、豐盛控股、正榮地產、陽光100中國、熊貓綠能、鼎億集團投資等。
無序兇猛的擴張下,風險早已積累,而隨着2018年4月賴小民的落馬,華融系隱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開始浮出水面。
賴小民落馬後的2019年,華融系交出了一份差強人意的業績,淨利潤僅剩14.24億元,而2017年的淨利潤為220億元。淨利潤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處理賴小民時期製造的大量不良資產,計提減值準備271億。
3 華融系演變為“不良資產”後開始“瘦身”
從最小的AMC演變成金控集團,而後隨着賴小民的落馬華融系開始了“甩賣”資產自救。
自2019年起,華融開始撤併首批非金子公司。2020年4月8日,中國華融公告稱,全資附屬公司華融致遠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融致遠)擬將其持有的華融華僑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華僑)91%的股份轉讓。
華融致遠是賴小民2009年調任華融時成立的。起初僅為掌管華融物業與後勤的子公司,後期成為華融在境內投資擴張非金業務的控股平台。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華融致遠曾實際控制的公司近300家。
在瘦身的同時,華融的業績也一落千丈。
華融2019年總資產為1.705萬億元,與2018年的1.71萬億元相差無幾。營收方面,2019年總額為1126.56億元,較2018年的1072.53億元增長5.0%。利潤方面,華融在2019年實現歸屬於股東淨利潤14.24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9.59%,2018年的15.76億元淨利潤較2017年220億元下降92.84%。
2021年,華融加快瘦身。6月,據財新報道,監管對華融提出明確要求,迴歸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在年內儘快處置旗下持牌機構、境內子公司。
此次處理的資產除AMC主業外,全部金融牌照幾乎都在其中。這包括五家金融子公司,如華融湘江銀行、華融證券、華融信託、華融消費金融公司、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兩家類金融機構,一家是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地方AMC,華融晉商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七家子公司處置資產合計近7000億元。如若處置完畢,華融的總資產將在萬億之下。
出售子公司率先從華融消金開始。
8月2日,華融發佈公告,擬將持有的華融消費金融70%股權對外公開轉讓。華融消費金融成立於2016年1月,華融所持70%股份。
不過成立五年來,華融消金業績慘淡。2016年至2018年,公司税前淨利潤分別為-0.37億、1.28億、0.17億元,2019年則虧損2.6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華融還通過股權投資參與了螞蟻消費金融,持股比例為4.99%,投資3.99億元。在轉手華融消費金融股權的同時,華融對外投資螞蟻消費金融的全部股權或將被出售。
4 金控模式面臨挑戰
華融系的衰落,成了金控模式發展下去的最大不確定性。
此前,金控模式主要是以“銀行系”、“券商系”、“AMC系”、“保險系”等金融企業為主;而民營企業如地產則是參股保險、銀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形成“產融結合”的模式。
不過這些“類金控”模式均未得到上層的實質性允諾。
隨着華融系旗下金融機構的剝離,其他AMC迴歸主業紛紛剝離保險、證券等金融資產,再加上一些地產公司出售銀行等金融機構股權以獲得流動性支持來看,監管對於金控和產融結合的模式趨於嚴格。
其實早在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我國金融業實行的是以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為主的架構。而金控辦法的實施,是對分業經營的完善和補充。
6月4日,央行官網發佈的兩份公告顯示,已受理中國中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集團”)、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光大集團”)關於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行政許可申請。
這是自2020年11月《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施行以來,央行受理的首批金控公司設立申請。
但從兩家公司的股權來看,中信和光大均為“國家隊”成員,顯然,當前的監管對於金控集團的發展較為謹慎。
責任編輯 | 趙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