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4月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4.8%。國際主要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報道了這條消息,這高於去年第四季度4%的增速,也好於外界此前的預期。在世紀疫情疊加俄烏衝突的艱難形勢下,只要不是“地緣政治競爭狂熱者”,沒有人不會在內心希望中國經濟以強勁表現,為處於迷茫和焦慮中的世界帶來好消息。
應當説,在國內外超預期因素的影響下,一季度4.8%的增長來之不易。俄烏衝突“牽一髮而動全身”,讓本就不穩定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雪上加霜,隨着衝突的長期化,全球經濟或將遭受增速減慢和高通脹的雙重衝擊,這從外部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壓力。此外,國內疫情也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加大了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的難度。
總體而言,中國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實現了“開門穩”。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推動下,前兩個月的投資、消費、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等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均出現強勁反彈,大大超出預期。從整個季度來看,“三駕馬車”的總體表現可謂給力:在進出口方面,儘管全球貿易在收縮,但中國保持了10.7%的增速;投資方面,一季度基礎設施建設增長8.5%,而去年全年這一數字為0.4%;消費盡管在3月以來受疫情影響,商品零售總額受到嚴重衝擊,但整個季度也實現了3.3%的增長,跟去年底的1.7%相比接近翻倍。
這些都顯示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恢復態勢沒有改變,發展潛力大、韌性足、空間廣的特點也沒有改變,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整體上保持了相當強的韌性。
但3月以來的疫情“倒春寒”讓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這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是對經濟造成影響甚至衝擊的最主要因素。如何穩住經濟大盤,穩住下行壓力,將成為二季度至關重要的任務。其中的關鍵在於,能否快刀斬亂麻地儘快控制疫情、實現復工復產,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二季度甚至全年的經濟運行面貌。如果疫情在5月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經濟運行出現持續反彈是完全可能的。
4月18日,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要求努力實現“民生要託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提出23條政策舉措。在採取堅決果斷措施遏制局部疫情反彈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這些都是為中國經濟的龍骨和船頭所打下的鉚釘。
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境外媒體和機構質疑中國嚴格防疫“代價高昂且不可持續”,但他們沒有看到,面對世紀疫情,中國並沒有選擇“拿未來換今天”的短期透支行為,“動態清零”本身就是以短期代價,來為經濟社會長遠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中國抗疫實踐也進一步印證了,一時的“管”正是為了更好的“放”。將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割裂甚至對立起來,偏頗地用某一個節點來描述中國經濟整體面貌,這是西方長期“對華濾鏡”的又一次失焦。如果把時間軸稍微拉長一些,不難看出,中國一定是走得最穩健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穩”是2022年中國經濟最突出的關鍵詞,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壓力和挑戰是給悲觀者敲響的退堂鼓,卻是給奮進者吹起的衝鋒號,無論外界如何嘈雜,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勇毅前行的中國人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