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得醫藥成功闖關科創板,靠“薄利多銷”撐起IPO故事?
科創板有望迎來又一家創新藥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5月5日,上海畢得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過會。這是一家藥物分子砌塊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戴嵐、戴龍姐弟,分別持有公司43.30%、19.23%的股份。其中,戴龍現任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其姐戴嵐擔任公司董事一職。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藥物分子砌塊品牌商之一,畢得醫藥在2021年11月30日就向科創板遞交了招股書,僅等待了半年就迎來了上會審核。近年來,隨着科創板審核監管趨嚴,對科創屬性的考察越發注重,畢得醫藥的成功過會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自身的“含金量”。
不過,除了科創板上市委之外,畢得醫藥接下來還要面對上市後資本市場的“大考”。在目前科創板藥企上市後跌多漲少、表現慘淡的背景下,畢得醫藥的表現又將如何呢?
業績首次扭虧 毛利率連年下滑
畢得醫藥是一家聚焦於新藥研發產業鏈前端,依託藥物分子砌塊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等核心業務,能夠為新藥研發機構提供結構新穎、功能多樣的藥物分子砌塊及科學試劑等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
據招股書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1-9月(以下簡稱“報告期”),畢得醫藥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6,297.57萬元、24,859.86萬元、39,146.50萬元、42,661.46萬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883.13萬元、-110.25萬元、5,900.36萬元、6,670.09萬元。
自2020年開始,公司扭虧為盈,淨利潤由負轉正。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淨利潤已經超過2020年全年,增長勢頭較快。
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1.02%、59.80%、54.46%和49.29%,近年來持續下滑。對此,公司解釋稱,當產品由實驗室階段轉為量產銷售階段時,客户開始關注採購成本,銷售價格會逐步降低。
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公司綜合毛利率處於中游水平,2021年前三季度顯著低於行業平均值。
值得一提的是,畢得醫藥海外業務佔比較高。報告期內,公司境外銷售取得收入分別為7,048.06萬元、1.02億元、1.92億元、2.01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43.29%、41.17%、48.98%和47.12%,呈現上升趨勢。
不過,作為一家創新藥企,畢得醫藥卻疑似存在“重銷售、輕研發”的問題。
報告期內,畢得醫藥的銷售費用佔營收比例大幅高於同業。報告期內,公司銷售費用佔營收比例分別為23.53%、23.77%、12.96%和12.64%,逐年降低,但仍然遠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
報告期內,畢得醫藥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8.48%、9.53%、5.49%和5.99%,持續低於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對此,公司解釋稱,銷售費用較高系公司主要通過“線上展示,線下銷售”的模式,直銷模式佔比較高,需要較多的銷售人員;研發費用率較低則是由於研發領用的物料相對較少。
此外,據智通財經APP瞭解,畢得醫藥存在客户集中度較高的問題。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銷售額佔銷售總額比例分別為55.07%、29.69%、26.93%和21.07%,其中2019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的境內第一大客户均為藥明康德。
對大客户的嚴重依賴帶來的則是議價能力的降低。報告期內,公司兩類主要產品的售價均持續下降,藥物分子砌塊產品從2018年的12.53元/克降至5.31元/克,科學試劑則從9.74元/克降至4.17元/克。
“以價換量”打法能否持續?
畢得醫藥的主要產品為藥物分子砌塊和科學試劑,主要應用於新藥研發過程。藥物分子砌塊能夠用於新藥研發中候選化合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其單品種用量通常較小,並會隨着新藥研發項目推進而減少種類、提升用量。
科學試劑則不直接參與構建化合物,但屬於新藥研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試劑,如催化劑、配體及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等。
財報顯示,2018年到2021年9月,藥物分子砌塊業務是畢得醫藥的主要營收來源,對公司的營收貢獻一直在88%以上。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藥物分子砌塊研發和生產行業是一個准入門檻較高的行業,產品的品種豐富度、質量水平是業內企業關鍵的“護城河”。
從新藥研發的過程來看,首先,藥物篩選往往需要根據靶點進行大量嘗試,以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化合物,對藥物分子砌塊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的特徵,對單類產品的需求量有限;
此外,藥物分子砌塊的質量及特性對研發的結果有着較大影響,因此對於藥物分子砌塊的各項功能性指標要求高,客户更為看重於品牌認可度高、市場口碑好的產品。
畢得醫藥於2021年7月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擁有專利41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終端客户主要為創新藥企、科研院所、CRO 機構等新藥研發機構。
在品種豐富度上,據披露,畢得醫藥為目前國內產品庫最大的藥物分子砌塊自主品牌供應商之一,能夠為客户提供超過7萬種結構新穎、功能多樣的藥物分子砌塊,常備科學試劑現貨產品近1萬種。
在產品質量水平上,畢得醫藥在分子砌塊和科學試劑的純度上基本可以達到甚至超過同行業最高純度,作為該類產品非常重要的質量指標,畢得醫藥的產品質量可謂優等。
儘管具備一定的優勢,畢得醫藥仍遇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公司在招股書中承認,如Sigma-Aldrich、TCI、Alfa Aesar等國際巨頭在業內具備先行者優勢,具有較大品牌影響力,使得下游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採購路徑依賴的情形,而畢得醫藥相比之下美譽度不足,並未形成較強的客户黏性。
對此,畢得醫藥採取了薄利多銷的策略,依託國內較低的人工成本、供應鏈體系等有利要素逐步蠶食境外廠商的市場份額。
根據與境內外同行業公司產品純度與銷售單價的對比,畢得醫藥產品純度與同行相當,但價格普遍較低,其中最低的為4-炔基苯腈,同行業最低價格為62.96元/克,而畢得醫藥的價格則為39.35元/克,約為同行業公司的六折。
不過,這番“價格戰”存在無法長期持續的隱憂。從持續下降的毛利率水平來看,畢得醫藥亟需尋找新的途徑來維持業績的增長。
創新藥市場:收益與泡沫並存
作為新藥研發上游廠商,畢得醫藥的業績較大依賴於創新藥行業的發展。
儘管國內創新藥產業起步較晚,但隨着近年來國家藥監審批制度的改革、醫保新政的出台,創新藥產業未來將擁有無限的增長潛力。
從政策方面來看,2021年我國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再創新高,為近5年來最高水平;醫保調整逐漸常態化,納入醫保的國產創新藥佔比逐年提升,將有助於創新藥企快速放量。
而從資本市場方面來看,2021年全年共有19家創新藥企業成功登陸港股和A股,登陸資本市場的創新藥企業數量為歷年之最。
不過,進入2022年,新冠疫情帶來的創新藥投資熱潮正在逐漸冷卻。不少創新藥新股的破發,正揭示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已經察覺了市場中存在的估值泡沫。
據證券時報統計,2021年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9家創新藥公司中,目前已有11家處於破發狀態,佔比六成,更有8家上市首日即破發,數家醫藥股龍頭股價亦接連下挫,幾度創下新低。
從繁榮到低谷,為何資本對創新藥行業的愛消失得這麼快?其根本緣由還是落在“創新”二字上。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在創新藥井噴、創業公司成立僅數年就能研發出創新藥物的背後,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大多數創新藥企仍是以“跟風”為主,在國外已發現的成熟靶點上做開發,通過微調藥物結構來拿到專利,進行快速變現,實際仍存在基礎研究能力薄弱、轉化研究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研究領域上,國內創新藥企亦是同質化嚴重,《中國新藥註冊臨牀試驗現狀年度報告》中指出,大量新藥研發集中在抗腫瘤領域,以免疫治療藥物PD-1單抗為例,僅2021年上半年,PD-1的新藥臨牀試驗註冊受理就高達276件。
在日前的發改委專題發佈會上,工信部副司長提出,要加強前沿和原始創新領域佈局,從“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邁進。
長期來看,創新藥行業市場估值正迴歸理性,但未來留給機構和投資者的想象空間還很大。創新制藥屬於“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行業,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注重源頭創新、差異化競爭、研發實力強的創新藥企才能在寒風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