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儲能江湖:131家上市公司誰能脱穎而出?
半年漲幅超過60%,儲能指數的表現讓投資者眼前一亮。儲能產業進入“頂層設計”,則讓市場開始重新認識這一行業的發展前景。
10月26日,國務院正式發佈《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提出了“碳達峯十大行動”。其中對於儲能行業,規劃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左右,省級電網基本具備5%以上的尖峯負荷響應能力。
伴隨着“雙碳”政策和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目標的提出,作為調節新能源波動性並實現併網穩定的關鍵因素,儲能產業的重要性已上升到戰略地位。“儲能並不是全新的技術,但以電化學儲能和氫儲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是點燃行業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中企資本聯盟主席杜猛對《證券日報》記者説,儲能產業已進入快車道,其市場空間大,也是未來新型電力核心資產,相關公司業績彈性強,賽道景氣度較高。
電儲能技術“百家爭鳴”
目前來看,全球都在積極構建具有“蓄水池”作用的儲能系統,電儲能正成為風口。日前,華為數字能源公司與山東電建三公司共同建設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該項目的能源供應將採用風能和太陽能組合,並使用電池來實現能源存儲和穩定,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儲蓄項目,儲電量高達1300兆瓦時。
“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的特點,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會帶來擾動。”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着新能源發電發展,間歇性發電容易使供應端大幅波動、影響電網穩定,因此現在也需要考慮供應端的波動問題。目前來看,各地推進建設新能源基地是很好的方式,將發電、儲能和上網統一起來,能夠解決電力規模化的儲存問題,也方便集中解決上網問題。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首都機場外的西湖園,這裏有首都機場集團首個“水面光伏+儲能一體化”的光伏發電項目,這是水面光伏技術在機場應用的一次成功嘗試。北京首都機場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雪剛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白天光伏發電量一部分為周邊的環保小屋等負載供電,剩餘部分存儲到儲能電池中。夜間光伏無功率輸出,儲能電池為負載供電。此外,次日凌晨還會用谷電對儲能電池進行部分充電。
“為了減少土地資源的使用,當初設計時採用了水面光伏,在浮體的選擇上進行嚴格把控,確保浮體的承重,防寒、防曬等重要特性。在運行策略上,充分利用‘削峯填谷’電價差進行調峯用電。將夜晚的谷值電量進行儲能,在第二天峯值時段釋放,實現再收益,將儲能裝置與光伏設備匹配最大化,公司收益最大化。”李雪剛説。
電儲能的應用場景主要分為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户側,在發電側主要用於大規模風光併網,可解決光伏、風電因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導致的棄風棄光等併網消納問題,起到緩和波動和平滑功率輸出的作用;電網側儲能以電力輔助服務為主,提高電網系統穩定性,主要參與調峯調頻環節,調峯是指在用電高峯期為電網提供額外電量或響應新能源消納降低輸出功率,而調頻則是對於波動的電壓和功率進行精準調節;用户側儲能的主要功能為削峯填谷,利用儲能系統在用電低谷時段充電,在高峯時段放電的方式,以達到利用峯谷電價差獲得收益或減少度電成本的目的。
頭豹研究院研究員陳文廣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電儲能的商業化應用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發電側,儲能可有效解決光伏、風電電站的消納問題,降低棄光和棄風率。據統計,隨着儲能在新能源發電側的滲透率的提升,中國光伏的棄光率和風電的棄風率分別由2016年的10%和17%下降至2020年的2%和3.5%。在電網側,儲能商業化應用在於參與電力調峯,即在用電谷段或平段進行充電,在用電高峯時段進行放電來滿足調峯需求,利用不同用電時間的電價不同,獲取調峯收益。用户側涉及户用儲能領域,目前儲能在電網側和用户側方面仍在進行商業化探索。
陳文廣表示,電儲能技術早已走出實驗室,但沒有大規模落地商用,一方面是市場缺乏體現儲能價值的市場化運營機制,儲能系統本質上是靈活性供電的提供者,可為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系統提供靈活性服務,從而降低了能耗損失,優化了能源系統結構,但其收益主要來自峯谷電價差,沒有體現“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成本上,電儲能的度電成本仍然較高,約為0.6元/千瓦時-0.9元/千瓦時,距離規模應用的目標成本0.3元/千瓦時至0.4元/千瓦時還有相當的差距。
因此政策成為推動儲能商業化的重要推手,今年已有多個省明確新能源配儲比例要求,如海南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要求,同步配套建設備案規模10%的儲能裝置。儲能項目越來越深度的與新能源發電項目綁定,隨着光伏和風電項目每年新增裝機量的提升,儲能的需求量也日益擴大。
目前電儲能領域的技術路線也是“百家爭鳴”,電池類型有鉛酸電池、全釩液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等。鋰離子電池因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壽命長、適用温度範圍寬等特點,是電儲能中的最主要應用類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石墨烯鋰離子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也在積極推進電儲能技術的發展。
同樣“百家爭鳴”的還有資本市場。截至10月27日,同花順儲能指數(885921)已經涵蓋131家上市公司,不僅涉及天合光能和新風光等光伏和發電設備公司,更涉及以寧德時代、特鋭德為代表的鋰電產業鏈公司以及科大國創和格力電器這類軟件技術和終端應用公司。儲能指數自今年4月23日設立以來,半年漲幅已超60%。
深圳新蘭德首席投資顧問王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電儲能日益成為光伏等新能源發電項目必備的配套產業,參與的公司也越來越多。投資者從中遴選標的應主要考量兩方面因素:一個是營收構成,觀察公司能否在儲能領域獲得更多訂單,另一個是研發投入,決定了公司能不能跟上行業的發展節奏。
氫儲能上下游“通吃”
相比電儲能,氫儲能更加高效。氫能能量密度高,運行維護成本低,可同時適用於極短或極長時間供電的能量儲備,是少有的能夠儲存上百千瓦時以上的儲能形式。
隆眾資訊研究員畢雁飛對記者表示,清潔環保是氫儲能的特性之一,通過發展“新能源+氫儲能”可以利用可再生資源特別是“棄風、棄電”進行電解水制氫,再用氫氣發電,包括燃料電池發電上網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等在交通領域的應用。現階段氫儲能各環節產業化程度較低,需進一步規模化發展。
北京科鋭在湖州湖濱充電站分佈式綜合能源項目上,便探索了氫儲能的商業化。該項目以分佈式可再生能源(光伏)和清潔燃料能源(氫)作為補充供能手段,項目包括氫電耦合及儲能一體化裝置、電氣轉換及儲能一體化裝置和雙槍充電樁等,並配套建設新型配電網分佈式智能監控系統,構建一個完整的能源互聯網,實現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北京科鋭董事、總經理朱明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儲能領域,公司產品的應用場景主要還是電儲能系統,用於電網側的調峯調頻、新能源場站的一次調頻、無功響應和調峯以及用户側的削峯填谷、增容及緊急備電。同時也在關注和探索氫能的商業化運用技術及場景,包括基於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儲能和車用系統。
朱明説:“近幾年風光儲模式促進了儲能產業的快速增長,但絕大多數屬於強配儲能,儲能成本全部由發電業主承擔,高額的儲能投入遲遲收不回來。如果能建立一種儲能成本分攤機制,即發電側、電網側、用户側均承擔一定比例的儲能成本,這將克服儲能在清潔能源端發展的制約因素,市場機制健全了,行業的商業模式也就清晰了。”
利用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再通過電解水制氫進行能源儲運,已經成為許多地區重點推動的另一種“光伏+儲能”模式。陳廣文介紹,氫儲能主要適用於長時間、跨區域的儲能場景,而電儲能更適用於短期、高頻波動的場景。首先在儲能時長上,氫儲能沒有剛性的儲存容量限制,而電儲能的儲能時長較短;其次,氫能可以通過管道輸送、長管拖車運送,而電儲能通常以併入電網的形式進行電力的輸送;最後,氫能可根據不同領域的需求轉換為電能、熱能和化學能等多種能量形式,而電儲能通常只轉換成電能使用。
由於氫儲能同樣是一個長產業鏈條,因此也吸引了眾多上市公司的積極佈局。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對記者表示,氫儲能產業比電儲能產業更具有想象空間,也是資本市場上的熱門話題,特別是氫儲能技術可以在多個儲能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使得它具有更豐富的商業化路徑和應用場景。從投資主線來看,氫儲能的未來發展機會大於電儲能。
氫儲能與電儲能都是國家儲能產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技術特性的不同,它們之間既有競爭又有互補。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創新技術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有研工程技術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樹茂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電儲能技術當前發展迅速,對於光伏和風力發電短時和一般規模的儲能要求的電廠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而新型二次能源的氫儲能技術,通過燃料電池轉化為電能,能夠平滑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供電波動和可維持長達數月的長期跨季儲能方式,以及儲能規模可從幾千瓦到數百兆瓦以上規模靈活可變的儲能方式,是解決電網大規模調峯和“棄風、棄光”等問題的重要手段。
王樹茂説:“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光伏和風電項目配備氫儲能,目前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還是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效。未來隨着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的提高,必將帶來電解水、儲氫和燃料電池技術的持續進步,氫能在儲能技術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強,併成為中國快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儲能主流方式之一。此外,在氫能利用的另一個下游端,氫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技術也在高速發展中。”
氫燃料電池系統能夠直接將氫氣通過化學反應轉換成電能,其主要場景是公交車、叉車、環衞車和重卡等移動式應用場景,以及備用電源、微電網、熱電聯供、多類型能源互聯等固定式應用場景。即將於2020年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將是氫能產業鏈的一次全新亮相,在北京冬奧崇禮和延慶兩大賽區已經有4座服務冬奧點加氫站正式投入運營,將為超過800輛氫燃料電池車提供服務。
共享儲能靠“數字化”
目前,儲能產業向數字化轉型成為大勢所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正在給儲能市場帶來新業態新模式。
“數字技術屬於弱電技術,主要應用於儲能管理和電網智能化管理方面,包括區塊鏈技術及智能電錶設備等,已在一些歐美國家的社區小規模採用。”鄭磊表示。
記者瞭解到,數字技術不僅促使儲能電站等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也正在加速共享儲能等新興產業市場的形成。
“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為大勢所趨,數字化儲能技術有助於提高儲能電站運維水平,降低故障率,間接提高經濟性。”遠光軟件區塊鏈應用事業部總經理黃昭慈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當前,國電投、華能集團、大唐集團等都在進行數字化儲能電站試點。“以企業園區數字儲能解決方案為例,通過分析企業園區的用電數據,為園區量身定製相關的儲能解決方案,利用集裝箱式的儲能設備,可以利用峯谷電價來調節用電,既降低企業的用電費用又實現錯峯用電。”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是加快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大大加速了儲能電站運維升級進程。
黃昭慈表示,如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分佈式儲能系統架構,採用電池模組級能量優化、電池單簇能量控制、數字智能化管理等技術,能夠實現儲能系統全生命週期內更高放電、更優投資、極簡運維,進而加速相關產業發展。
以共享儲能為例,青海有着豐富的新能源資源,是共享儲能產業天然的試驗田。“海西多能互補示範工程是國網青海電力共享儲能建設重點項目,依託國內最大能源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國網鏈’,國網青海電力實現區塊鏈技術在共享儲能業務場景的數字化賦能,並開闢了我國首個區塊鏈共享儲能市場。”國網區塊鏈科技公司負責人王棟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
“總體來説,基於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共享儲能智慧解決方案,在激活儲能主體參與市場積極性,營造市場明朗、監管到位的儲能新興市場,構建儲能共享新業態等方面價值顯著。”王棟説。
他稱,一方面,區塊鏈多節點共享等技術原理,實現分佈式新能源、儲能電站等多元儲能主體間信息的動態共享,讓更多輔助側儲能主體進入儲能共享生態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區塊鏈從技術層面解決了多邊交易矛盾衝突、清分結算規則複雜等行業痛點,通過智能合約、鏈端簽約不僅優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由於交易行為的可追溯性,強化了市場監管可及性,為明朗有序的市場環境提供了保障。
儲能行業的春天正在到來。從產業端,加快開拓電儲能、氫儲能等新興儲能市場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從行業發展趨勢,數字化轉型也帶來儲能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正成為業內公司聚焦的方向。一言以蔽之,誰能在儲能產業實現技術突破、規模化生產、商業化運作,誰就有可能成為資本競逐的“儲茅”。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