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觀中國 | 2021亞太經濟前景如何?世行專家給出兩種預期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財經


 

 

 

 

導讀

在中國和越南的強力拉動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現了經濟正增長。世界銀行預計,該地區2021年經濟增長有望加速,但各國仍需要繼續深化結構性改革,加強區域合作,防控財政金融風險,為疫情可能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做好準備。

 

世界銀行年初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其程度在過去100多年裏僅次於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據估計,2020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3%,且全球萎縮高度同步,超過85%的經濟體的GDP都在下降。

// 喜憂參半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是2020年唯一經濟活動呈現正增長的發展中地區,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和越南表現搶眼。總體而言,這兩個國家迄今在遏制新冠病毒傳播方面成效顯著,恢復生產和出口相對較快,且各自政府均實施了經濟刺激計劃,加大公共投資。受這些積極因素驅動,2020年中越兩國GDP分別增長了2.3%和2.8%。

相比之下,該地區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卻在2020年受損嚴重。除中國外,地區國家GDP平均下降4.3%。一些經濟體遭受打擊最為嚴重,但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要應對大量新增病例而不得不延長封鎖措施(如菲律賓),有的是因為國內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如馬來西亞、泰國、東帝汶),還有的是因為嚴重依賴旅遊業(如斐濟、泰國、帕勞、瓦努阿圖)。

此外,2020年熱帶氣旋“哈羅德”襲擊斐濟,菲律賓遭遇超強颱風“戈尼”和火山噴發,泰國發生嚴重乾旱……這一系列自然災害,也加劇了疫情的負面影響。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世行報告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但仍比疫情前的預測低5%以上。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預計將增長7.4%,其中中國和越南預計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而地區其他國家的復甦則將相對滯後。

對於那些受影響最嚴重的經濟體而言,今年它們的經濟產出水平將比疫情前預測值低9%左右。這其中包括一些太平洋島國,因疫情期間全球旅遊業崩潰而遭受重創。

 

// 兩種前景 //

 

如果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經濟復甦速度快於預期,那麼該地區將從中受益。世行報告估計,在這種樂觀情況下,全球經濟增長將接近5%,這意味着該地區的前景好於預期。

 

相反,如果疫情出現反彈,或疫苗推遲上市,將給全球經濟前景帶來巨大的下行風險。雖然疫情在該地區大部分地方的蔓延似乎已經放緩,但仍有一些國家的感染率持續上升,或不時出現偶發疫情。由於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接種,只能通過保持社交距離和出行限制措施來防控疫情。這些限制措施,疊加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大量失業和收入減少,已經大大削弱了消費者信心,對私人投資造成壓力。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還有其他幾項重要風險:一是因債務水平上升、財政赤字擴大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疲弱而導致的金融壓力,已經讓政策制定者進退兩難,在短期內支持經濟活動,和保持未來財政金融穩定之間難以取捨。二是去槓桿壓力加大,但如果政府過早收緊政策,可能導致企業和主權債務水平上升,令經濟活動承壓。三是過高的債務水平還可能使該地區更容易受到反覆衝擊,特別是如果疫情持續時間超過預期的話。

即使疫情消退的速度快於預期,去年經濟衰退造成的損害也可能比此前預計的更嚴重、更持久。原有的結構性挑戰,如生產率下降和私人投資疲弱等,在疫情中被放大,且未來預計還將繼續加劇,原因包括物質和人力資本緊張,以及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這一情況將令該地區早在疫情發生前就已顯現的增長放緩勢頭更加明顯。如果不加以補救,該地區未來10年的增長率可能因疫情影響而被拉低1個百分點以上。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長期增長 //

 

如何提高樂觀情況出現的可能性,避免更糟糕的結果發生呢?

首先,決策者應採取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協調全球疫苗接種工作,深化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生產率,為實現更可持續、更具包容性的增長營造有利環境。

其次,提高教育水平、改善資源分配也有助於抵消疫情帶來的創傷,為更高的長期增長奠定基礎。

第三,加大對綠色基礎設施項目的公共投資,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也能為可持續的長期增長提供進一步支持。

第四,有效而可及的疫苗可以拉動消費者信心激增,釋放被壓抑的需求。

最後,包括中國和越南在內的地區經濟體應共同努力,支持地區經濟重建和復甦。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Mixed prospects"

 

 

 

責編 | 劉夏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