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可以被複制麼?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莫衷一是。反對者説,讓馬雲回到過去,他一定再也做不出今天的阿里巴巴。
誠然,成功或許有機緣巧合,但成功者必然看對了什麼、做對了什麼。
一句話總結,或許是:選擇大於努力,觀念大於選擇。
不難發現,一個人的“形而上”往往決定了他的“形而下”。通向未來的鑰匙,就藏在一個人過去、現在的思考當中。
就像張一鳴10年前的一條微博“我相信,信息的聚合、檢索、關聯、推薦有很大的空間”,註定了今日頭條的萬億帝國。
鑑於此,正和島推出新專欄《商業風向標》,與商界最頂流、曾交過最貴“學費”的企業家、投資人、思想家們,聊一聊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對未來趨勢的看法、他們做人做事做企業的底層邏輯、原則,等等。
我們將這些思考分享給讀者,希望提供多一個看問題的角度、期盼大家少走“彎路”、多做對一些事情。
第一期《商業風向標》,我們與分眾傳媒董事長、正和島島鄰江南春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作為1400億市值、被稱為行業“晴雨表”的分眾傳媒的掌舵人,他有哪些深刻的思考?希望以下內容對你有所啓發:
01 抓住那些“白骨精”
正和島:首先恭喜您新書《人心紅利》出版。為什麼會有“人心紅利”這個説法?
江南春:分眾平常接觸的企業家很多。所以對於中國經濟,我們有一些體會。
中國今天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覺得是由原先的“人口紅利”變成“人口焦慮”。按目前中國的人口出生趨勢,25年後,中國可能只有7、8億人。
人口、流量紅利結束了。所以大家感嘆生意難做,就像阿里巴巴參謀長曾鳴教授説的:“容易賺的錢沒了,往後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許多行業進入存量博弈。這時,大家的第一個想法可能都是率先“以價取量”,爭先恐後降價。這種做法一開始奏效,但殺到最後,終究是量價齊殺,利潤越攤越薄,甚至大面積虧損。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另一股力量:品牌聚集度越來越高。比如白酒行業總量沒有上升,但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郎酒、劍南春等頭部企業依舊迅猛,業績持續攀升。
這一切,其實正是“人心”紅利!
現在有個概念叫“算法驅動”,但我認為技術、流量、精準分發這些都還只是“術”。
真正的“道”是人心。算準人心、讓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牢牢駐紮,才是更高級的算法。
所以現在每個企業、每個人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
自己與眾不同在哪?別人選擇你,而不選擇其他人的理由是什麼?
正和島:那麼在這種背景下,該重點抓住哪些人的“人心”?又該怎麼做?
江南春:剛才我們説人口增長的紅利已經結束,但“人心紅利”正在展開;流量紅利正在結束,所謂“精神”的紅利正在展開。
為什麼這麼説?中國現在已經有2.5億的中產階層,到2025年將出現5億“新中產階層”。這個人口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的總人口。
在這種新消費時代,花錢對很多人來説,已不再是為了解決温飽,而成了一種對生活品質、精神愉悦的追求。
所以更具象地説,今天中國“消費升級”的原點人羣是哪些?大概是20-45歲間,喜歡高品質、追求潮流的那些人。
説白了就是兩個族羣:Z世代和中產人羣。
第一個族羣是95後和00後為代表的Z世代。這些人的語言模式是,“不能買買買的一生不值得一過”“我就是愛裝逼,我就是看不慣別人裝逼,我要壟斷裝逼的權利”。
他們更願意把錢花在這些地方:像化妝品,因為他們認為“顏值即正義”“你美你先説,你醜你閉嘴”;零食,因為“嘴巴不能閒”;自我成長,他們對周遊世界、探索未知的需求非常強烈。
第二個族羣是中產人羣。對他們來説,實用主義的東西已經沒什麼特別大的需求了,要的是情緒的、氛圍的、自我標籤化的、很有逼格的,“哥吃的不是一碗麪,哥吃的是寂寞”。
就像現在有錢的同志,是不是就一定要大吃大喝呢?不是的,他們要5周減6公斤、30天只吃蔬菜、每週一次輕斷食,早上要跑步打卡,還要買樊登讀書會,因為在付錢的那一霎那,他們預見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很喜歡去上海的漢源書屋。因為我剛開始做廣告時,有一段時間很急躁,但在漢源書屋的那種環境下,我的情緒就很容易沉靜下來,讓我覺得回到了平靜的大學時代:
在一個座落滿梧桐樹的小街道旁,在落地玻璃窗邊,在某個午後到裏邊喝一杯茶,那裏有很多舊上海時期的打字機、舊鋼琴、舊沙發。
我就坐在一個上世紀30年代的沙發上,喝着一杯普洱,看《東歐戲劇史》,彷彿迴歸了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可以看到,目前中國消費最重要的核心關鍵詞就是“悦己消費”。兩三億中產階層羣體,我稱之為“白骨精”人羣,有能力的“白領、骨幹、精英”。
他們的消費心理是不需要低價,要能夠帶來心理滿足感——不要跟我談剛需,要有格調和品位,能體現我是什麼樣的人。
這些人只願意把時間浪費在“美好有趣”的事物上。
02 你花1000億元,也抹不掉“農夫山泉有點甜”
正和島:在您所説的這種“消費者主權”“人心紅利”時代,企業的競爭力該從哪裏來?
江南春:我自己所理解的“人心紅利”的另一個意思是,今天中國的商業戰爭邏輯改變了。
過去40年中,中國商業戰爭的核心要素髮生了3次重大改變:
改革開放初期,短缺經濟,最早的紅利叫製造能力的紅利,你能造出別人沒有的東西,你就成了。所以那時首富都在廣東,因為廣東人什麼都能造、什麼都能模仿。
後來是渠道紅利。浙江人越來越厲害,像宗慶後先生,他可以把一瓶水、一瓶營養快線賣到中國600萬個網點,賣給中國的千家萬户。於是他就成了首富。
10多年後,大家發現天貓、京東出來後,上面什麼都有。買一瓶水有很多選擇,買一輛汽車也有多種選擇,渠道端同質化,供應端變成過剩化。這就意味着消費者主權時代到來了。
這時商戰的根本就是:打贏消費者心智之戰。
為什麼鍾睒睒先生成了中國首富呢?不僅因為產品好,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農夫山泉有點甜”的認知牢牢地印刻在消費者心智中。一旦口渴,就想起“農夫山泉有點甜”。
現在你花1000億元也不能把這句話從消費者心智中抹去了。
所以,真正的競爭已經從生產端,到渠道端,最終到了心智端。誰搶佔了人心的紅利,誰就贏得了市場的話語權。
正和島:有哪些比較經典的新商業案例?
江南春:像妙可藍多。它當年準備進軍奶酪棒市場時,競爭對手是一個法國品牌——百吉福。
百吉福當時已經在中國做了10年的奶酪棒了,10個億的營收,但這10年間就沒打過什麼廣告。
妙可藍多當時既做牛奶,又有奶酪。它的董事長柴琇就下了一個決定:牛奶做不過蒙牛、伊利,最佳的競爭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而消費者對奶酪的認知還沒有形成,倒不如集中資源做奶酪棒。
所以2019年很多人都能在電梯口聽到改編版的《兩隻老虎》,“妙可藍多,妙可藍多,奶酪棒,奶酪棒,高鈣又營養,陪伴我成長”。很多小朋友就在電梯口跟着唱,最後他們都要吃這個奶酪棒。
妙可藍多憑藉這招,兩年銷量超過了百吉福,成為中國第一大奶酪公司,市值也因此從20多億漲到了200多億。
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要注意,打仗是講時間窗口的,來晚了就沒你啥事了,所以要抓住時間窗口“飽和攻擊”。
現在創業者的時間窗口越來越短了,可能只有3-6個月。大家看到你賺錢了,不會有人放過你的,就像鯊魚聞到了血腥都往你這兒遊。
當你在時間窗口內卻沒有去“飽和攻擊”時,就是在“裸奔”,沒有意識到在黑暗中有多少雙眼睛在自己身上“打磨”着。
所以新物種的崛起一定有驚險一躍,必須先在人們心中佔據關鍵詞,一旦先入為主就等於直接關掉了別人進入消費者心智的通路。
就像孫正義説的,要做遙遙領先的第一,否則失去利潤只是時間問題。
正和島:這樣一來,頭部企業勢必將攫取絕大部分的利潤。市場中的那些“新玩家”、新品牌,又該怎麼做?
江南春:由於人們的心智容量是有限的,總是“數一數二”,所以從紅利角度來説,肯定是頭部紅利,像茅台、金龍魚、農夫山泉、海天醬油。
今天我們能想象有人突然把這些企業幹掉嗎?這種可能幾乎不存在。但是不是其他人就活不下去了呢?也不是的。
因為這個市場越來越細分了,可以從別的角度殺進來。比如簡愛酸奶是無添加的酸奶。市場上有這麼多酸奶,簡愛酸奶説添加了復原乳、添加了香精的就不是簡愛。它的標籤是清潔,只有水、乳酸菌、生牛乳,其他沒了。你要是家長,聽完後會不願意給孩子吃這個東西嗎?
所以簡單來説,現在創業就是去開創一個新的細分品類,併成為這個品類的老大。
再比如元氣森林,開創了“0糖0脂0卡”的果味蘇打氣泡水新品類。我問它的創始人唐彬森是怎麼把元氣森林做岀來的?
他説先是把幾十種飲料反覆在互聯網上測試,最後發現“燃茶”和元氣森林的概念很好,試銷了兩三億時他覺得元氣森林會“爆”,就在分眾上飽和攻擊!
它一句廣告語出去,張雨綺問大家:有沒有好喝又不會長胖的飲料呢?有,0糖0脂0卡,元氣森林蘇打氣泡水,好喝又長不胖。
1年多前,中國有多少人知道元氣森林呢?只有一個小羣體。今天它“出圈了”,成為幾億人都知道的廣譜認知,銷量也就迅速從2.6億元跑到幾十億元。
03 品牌才是持續免費的流量
正和島:在搶奪“人心”這方面,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江南春:現在很多人都把品牌廣告當作成本項看待。其實廣告的本質是掙錢的。如果你做了廣告沒掙錢,那是沒做對廣告。
我認為,一個佔據用户心智、有效的定位,通常是非常口語化的句子。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説:“言語大於語言”。口語的力量遠遠大於文字的力量。
如果廣告語不夠口語化,那麼播出去後,傳播路徑也很容易被切斷,就像斷了一條腿一樣。
比如,開長途車或晚上加班,怎麼提神?如果接“困了累了喝紅牛”就很順,但要是接“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就很奇怪,人們通常不會這麼講。
當年紅牛這句“困了累了喝紅牛”多經典,為什麼就放棄了呢?結果東鵬特飲一句“困了累了喝東鵬特飲”,就使紅牛把40億市場份額拱手相讓。
一句廣告語好不好,不僅要易記易懂易傳,還需要滿足3個要求:顧客認不認、銷售員工用不用、競爭對手恨不恨。
顧客認不認?像五糧液“暢想美好人生”、青島純生“鮮活人生”,它們都沒有形成條件反射。
員工用不用?有沒有人説,我們今天喝酒一定要喝點兒五糧液,它可以幫你暢想美好人生,有這麼勸酒的嗎?這個銷售肯定要被炒掉的。
對手恨不恨?五糧液是幹什麼的?暢想美好人生。哥們兒,你慢慢暢想吧。別人是沒感覺的。
所以你會發覺,廣告語怎麼寫非常重要。它既是產品的優勢點,也是與對手的差異點,更是消費者的痛點,必須“三點合一”。
正和島:在這方面,企業比較容易陷入哪些誤區?
江南春:我認為至少有兩種“陷阱”:
第一個是,以為刷屏可以持續複製。大家好像覺得互聯網極度發達了,只要做一個極致爆品,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口碑就能一傳十、十傳百,就可以把廣告都去掉了。這是一種幻覺。
比如百雀羚當年做出刷屏3000萬的文章,但第二次刷屏在哪裏?這種爆火是偶然而不是必然的,就像“煙花”放完後就消失了。
或者説做了一個娛樂節目,熱度很高。請問《乘風破浪的姐姐》做得好不好?但如果你跟進做第二次浪姐,還好不好?沒人知道,它是很難複製的。或許你第二次就找不到曾經的那個浪姐了,浪姐就變成另一個姐了。
現在流量紅利結束了,信息量大到像進入了銀河系。請問你自己做一個極致性價比的東西后,在銀河系能否被看見。如果被看見,競品是不是馬上可以模仿,從而劫持你的流量?
但是品牌就不一樣了。品牌就是去打造出差異化價值,並把它固化成一種不假思索的選擇。
還有一個誤區是,許多人宣稱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大家覺得投流量廣告,別管投多少錢,最後可以看到點擊的結果,立刻能帶來銷量;但品牌廣告不行,不是一兩週或者一個月就能見效的。所以大家把大多數錢都轉到流量廣告去了。
為什麼我説這個邏輯是不對的呢?實際上,你會發覺流量廣告只是解決了買和低價買的問題。但是,今天他可以因為低價嚐鮮買了你的品牌,明天也就會因為別人給了更低價轉身去嘗試別人。
拉流量、搞促銷都是短期見效的,解決不了長期的生意發展,而品牌廣告解決的是要不要愛它、為什麼要愛它。
有次我開玩笑説,流量就像情人,她撩撥了你的情緒,你一時興奮發生了一次豔遇,給了你短暫的快感,但過後你也就不記得了。
而品牌是你的老婆。你跟你老婆一定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談戀愛,有過共同的認知後,兩人情投意合才結婚的,而且你追到你老婆肯定要花不少錢、花了很多代價,但一旦結婚,你們的關係是很長久的。
所以真正到最後來看,品牌才是持續免費的流量,而流量只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
像淘寶為什麼有流量,因為它是“萬能的淘寶”,什麼東西都買得到;京東為什麼有流量,因為你腦海裏有“早上買、下午就能到”的認知;再比如你想找一個超級便宜的購物平台,你立馬就找拼多多了。
那又該怎麼引爆品牌呢?就像凱度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暨BrandZ™全球總裁王幸所説:對於廣告主和品牌而言,通過“雙微一抖一分眾”引爆品牌,將成為未來傳播的最有效範式。
她認為,虛擬世界主要靠“雙微一抖”,現實世界主要靠分眾。因為你總要回家、上下班、去商場電影院,在這些消費者必經之路和核心生活場景中,讓品牌反覆觸達消費者。這是引爆一個品牌的有效方法。
04 做企業的本質,一場哲學級的洞見
正和島:您覺得,分眾的終局在哪裏?
江南春:這些年,可能是因為我年齡上來了,45歲後,我就越來越覺得,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
這次新冠疫情剛暴發時,我同事跟我説,他擔心疫情後廣告業會受到重創。我當時只説了一句話:你有雜念了。
所謂雜念,就是你心裏一直擔心會出現什麼問題,因此無法堅定地去做。而一旦有了這個雜念,你就一定會完不成的。
現在我跟同事説得最多的是,分眾不應該把營收和市值當成終極目標。價值創造遠遠比市值更重要。
幫助中國企業、品牌從同質化走向差異化,從價格戰走向價值戰,從製造驅動、渠道驅動到品牌驅動,助推中國品牌崛起。這是我們最大的機遇和商道。
比如大家看着看着廣告,就能越來越接受打車要用滴滴、吃飯要用美團餓了麼、買二手車想起瓜子、要喝個飲料想起“0糖0脂0卡”,成為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風向標。
正和島:聽説,您現在依然每年拜訪上千個客户,工作時間是早8點到凌晨1點。明明已經財務自由、分眾市值也都在1400億左右了,何必這麼拼呢?
江南春:以前是早8點到凌晨1點,現在通常是早8點到凌晨2點,因為年紀大了容易失眠。
直到今天,我確實還是每年走訪上千個客户,主要的休息時間一般在飛機上,這個節奏我已經很習慣了。這讓我保持對市場的直接體感!
有人認為這樣做很痛苦。但我覺得這是一種享受。回過頭看,我覺得安德烈•紀德的一句話和我的感受最為貼近,“為了使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曾經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喜歡這句話,它從本質上道出了我們奮鬥的意義。因為有樂趣,才會通宵達旦、沉浸於此,樂此不疲。
我在公司裏經常跟分眾的同事講,要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一個作品,要捫心自問,你的作品什麼水平,拿得出手嗎?
在興趣或者説理想,通過自己的全力以赴而得以實現的過程裏,那種或喜、或悲、或滿足、或壯烈的生命強度,是有極大的魅力的。
什麼叫高潮?
有一次,我跟蔡志忠老師在中國台北見面聊天。他説他在西溪濕地畫一幅漫畫,他就一個人坐在工作室裏,旁邊一堆饅頭,他可以兩三天不動,就在那邊畫,其他什麼都不幹。
我説我以前是寫詩歌的,我完全理解。以前我寫詩時,只感覺到詩歌天生就是存在的,只是通過我作為一個介質,在那個時間通過我的身體流淌出來。
包括現在我幫客户去創造一個新的品牌理念,或者找出一個新的競爭差異點,我能一晚上沉浸在其中,只覺得這是顱內高潮。
那種快樂是許多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只會覺得這個人好苦好累,但其實有什麼苦的,這是一件很高潮的事情。
正和島:您最近有深度閲讀哪本書嗎?
江南春:最近我正好隔離10多天,就把書架上的好多書都讀了一遍。
很多年前速讀過的一本書,重新給了我很大的體會,就是康納曼的《快思慢想》。這本書對理解人的認知非常重要。
康納曼説人腦中有兩個系統:系統一、系統二。系統一是直覺反應,2+2=4,這是直覺反應,不需要動腦筋;系統二叫理性思考,29×39是多少,你反應不出來的,你要開動腦筋好好算一算。
系統一不費腦力,系統二很費腦力。絕大多數時間,人們是用系統一來處理、判斷世界的,大多數時候靠直覺,是條件反射。
他做了一個實驗,如果眼前老是閃過一個詞叫eat(吃),幾分鐘後讓你填詞,“so_p”中間該填什麼?基本上你會填soup(湯)。為什麼?因為你老是看到“吃”,一填就會填成它。
如果前段時間老看到wash(洗澡),即便是無意識地看到這個詞,再給你“so_p”,你就會填成soap(肥皂)。
所以最後康納曼説,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要使人們相信一個概念或者一件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4個字“不斷重複”,因為人類根本分不清楚什麼是真相、什麼是熟悉感!熟悉了就認知放鬆了,就會做出輕易而簡單的判斷。
重複性會引發認知放鬆的舒服感、熟悉感。當一個信息反覆出現卻沒有帶來不好的結果時,就會變成一個安全的訊號。時間長了,安全的就是好的,熟悉了就容易喜歡。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曝光效應。
為什麼我看了這本書特別有體會呢?品牌傳播賴以生存的基礎理論其實就是《快思慢想》。
品牌傳播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受眾的本質在於遺忘,宣傳的本質在於重複,品牌就是要通過重複來對抗遺忘。
比如當你最近老聽到妙可藍多奶酪棒的歌時,你跑到超市就特別容易看到妙可藍多,你腦海裏沒有時就不容易看到。
而且當它的出現沒有給你帶來不好的後果時,你慢慢地就會對它產生信任感、安全感、熟悉感,最終你會發現購買它的概率就上升了。
所以我一直説,事實是什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認為的事實是什麼。認知比事實更重要,認知才是真正的事實,而且認知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
正和島:最後一個問題,您希望外界怎麼評價您?
江南春:李善友老師寫過一篇文章《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裏面有兩個問題,我很認同,問自己:
這個世界由於你的存在,會有什麼不同?
假如你消失了,這個世界會有什麼損失?
做企業這麼多年,我現在的心態已經很平靜,最期待的是創造作品,以後可以給別人講講當年的故事——“你現在穿的、用的這些品牌,都是我推的”。
甚至是50、60年後,自己的墓碑上可以寫上“中國成功的品牌,大多數都是這個人推的”。
我覺得,有這個評價,不枉此生了。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