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硬核青春|肖煬:讓“雲端”發動機走進鄉村
春節剛過,青島啓迪能源與動力技術研究院院長肖煬就在實驗室內忙碌起來,為斯特林發動機在農村地區推廣應用作準備。
斯特林發動機是一種外燃機,燃料在氣缸外壁燃燒,加熱氣缸,讓氣體推動活塞做功,將熱能轉化成機械能,其突出特點是能適應極端環境,而且運行穩定。但由於斯特林發動機成本高昂,國內目前僅在航天、潛水器等領域有所應用。肖煬的想法,就是要讓斯特林發動機走下“雲端”,走進鄉村。
青島啓迪能源與動力技術研究院院長肖煬(梯口站立者)在實驗室工作。(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肖煬1985年出生,本科和碩士就讀於烏克蘭敖德薩國立技術大學核工程專業。2010年回國後,在華北電力大學任教,開始接觸斯特林發動機併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公派到日本大阪大學留學,專門學習斯特林發動機相關技術。
在日本完成學業後,肖煬選擇回國。“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先進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多,這對留學生有着巨大吸引力。”肖煬説。
由於斯特林發動機對氣密性要求非常高,而且要適應六七百攝氏度温差的工作環境,這對加工工藝、合金材料等都提出了苛刻要求,也決定了它的高成本。為了讓斯特林發動機走出“貴族殿堂”,肖煬回國後開始研究成本和性能兼具的斯特林發動機。
“我們從設計思路和理念入手,避開對材料和加工工藝的苛刻要求。在降低成本同時,滿足斯特林發動機運行的條件和要求。”肖煬説。
這條路比肖煬預計得要困難許多,預訂的零件不符合要求,他們得一個個重新加工;機器組裝起來了,氣壓就是上不去,又從一個個細節開始檢查……
肖煬(左一)及其團隊正為斯特林發動機在農村地區推廣應用作準備。(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2016年10月以來,從定型、開模到加工組裝,他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敗。期間,由於樣機的排煙沒處理好,他們不得不戴着防毒面具工作,然後跑到外面換口氣。
2017年6月18日,樣機終於轉起來了,不少人當場流下眼淚。肖煬激動地給父母發短信:“發電了!”
肖煬團隊使斯特林發動機的成本下降了50%,使用壽命大大延長。試驗成功後,肖煬將斯特林發動機的應用場景瞄準了農村地區的供電和供暖。他們配套開發了有機物氣化設備,將農村的秸稈、樹枝、木屑等作為原料,為斯特林發動機提供燃氣,其產生的電力供農户日常使用,多餘的燃氣則供農户做飯和供暖。
“這既大幅降低了農村用電、用氣的成本,而且實現了零排放。農民將秸稈、樹枝賣給我們還能增加收入。”肖煬説,“今年,我們將在青島、淄博、聊城等地農村進行試點。”
採訪瞭解,除了用於農村發電,肖煬還嘗試將斯特林發動機用於超低温冰箱,更有效地降低能耗。目前,樣機已基本定型,下一步將申請相關專利。
肖煬(前者)及其團隊志在讓斯特林發動機走進農村,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記者:張旭東、李小波
編輯:廖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