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才30億市值,我們接待不了”?大數據實錘:50億市值以下公司調研佔比不到1成!A股生態正快速改寫
“你們30億市值都不到,我們接待不了。”面對找上門來“求關注”的上市公司老總,某公募基金直接開懟。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這背後折射的正是當前A股的生態:資金越來越向頭部公司靠攏,機構也逐步向頭部公司看齊。
30億市值不接待 折射A股新生態
近日,《你們才30億市值,我們接待不了》一文在財經圈刷屏,該文寫道,一家上市七八年的公司,市值曾達一百多億,因為各種原因,過去幾年收入增長了三倍,市值卻跌至三十億元不到。公司老闆開始操心市值問題,希望與機構投資者交流。
但沒想到的是,在約路演的時候,機構卻因為公司市值太小,不予以接待。機構給出的理由是:30億市值沒有交易量,甚至都不是未來賣不賣得掉的問題,而是除了大宗交易,二級市場上根本買不到量,交易量低的時候,一天可能只有不到千萬人民幣的交易量。
而這個故事背後折射的正是目前的A股生態:大市值、賽道好的公司受資金追捧,小市值、傳統行業卻遭到“鄙視”,ST股更是無人問津。
“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一個上市公司市值沒有達到一定規模,沒有基金、券商等機構來調研過,它就入不了機構的股票池,研究無法覆蓋到。”浙江一家制造業董秘説。
“這種情況我們也遇到過,應該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深圳一家電子行業小市值上市公司董秘向記者表示。
另一家上市公司董秘也告訴記者,早幾年公司業務紅火的時候,經常會接到機構調研的要求,但後來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未能跟上形勢,業績大幅下降,市值也大幅縮水至40億左右,已經很久沒有機構過來調研了。“最近開始電話諮詢會比以前多一些,一是公司發了非公開發行議案,二是公司業務轉型到一個熱門概念,所以有一些諮詢,但上門調研並形成調研報告的沒有。”
一位市場人士表示,如果這篇文章所説的情況是真實的,即“收入增長3倍,市值不到30億元”,那這家公司其實還有另一個隱憂,真被市場嚴重低估的話,一旦被“野蠻人”舉牌,還要擔心控制權旁落的問題,即使控制權穩固,如果舉牌成二股東、三股東,萬一策反也很麻煩。
曾幾何時,殼資源、ST股的炒作風靡一時,因收購成本較低,便於借殼方獲得實際控制權,殼資源股普遍受追捧,如今註冊制下,A股超過4000家上市公司,低市值上市公司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A股資金向頭部公司靠攏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A股市場日均成交額達到9032.24億元,處於歷史較高水平,與2020年的8479.88億元相比,增加了552.36億元。若剔除2021年來上市新股以及長期停牌的股票,A股今年來的日均成交額為 8866.23億元。
註冊制實施以來,小市值公司成交額佔比明顯下降,不同市值區間公司間的股價分化非常明顯。2020年,A股市值在後10%分位的公司年成交總額佔市場整體的2.0%,比2015年的3.0%下降1個百分點,同期市值前10%分位的公司成交額佔比則從36.4%提升至39.0%。與此同時,低市值公司的低股價趨勢逐漸確立,2015年不同市值大小的公司間股價差異並不明顯,但2020年股價已與市值大小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市值越大,股價往往越容易走高,反之則否。
進入2021年,A股分化行情愈演愈烈,年初大消費為主導的大盤藍籌行情繼續上演,行業龍頭成為資金關注的主要對象。牛年開年以後,大盤藍籌股出現一定程度回調,但從市場成交情況來看,資金仍主要扎堆在大盤股中。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截至目前,市值在1000億元的公司有137家,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33%,但日均成交額卻達到2745.43億元,佔比達30.96%。而A股近50%的公司市值在50億元以下,日均成交額僅為968.04億元,佔比也僅有10.92%。兩極分化之下,反應的是A股市場上尾部的小市值公司正被邊緣化,這也是正是目前A股的新生態。
從各市值區間個股日均成交來看,這一現象體現更加明顯。相對於港股而言,A股流動性相對較好,尤其是近幾年滬深股通的開通為A股提供不少增量流動性,A股逐步與全球資本互聯互通。但從近幾年外資湧入的個股來看,白酒、醫藥、家電等稀缺股票是其關注的重點,這也引領着國內資金向行業龍頭股看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熱衷於持有流動性較好的大盤藍籌股。
數據顯示,今年來,A股資金正越來越向頭部公司靠攏,市值在1000億元以上的公司,今年來平均每家日均成交額達到20.04億元,是同期A股公司平均額的9倍,也是市值低於50億公司的39倍。在價值投資理念的引導下,A股市值結構“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正如上述機構所言,目前有批量上市公司日均成交額不足千萬,該部分個股集中分佈於50億元市值以下的公司中,其中ST個股成交在兩市日均成交額中可謂墊底部分,有的ST股在行情比較低迷的時候成交額甚至在100萬元附近徘徊。
機構調研向頭部公司看齊
公司市值規模太小,沒有交易量,上市公司邀請機構調研被否,這無疑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對大市值公司、好賽道的行業,機構調研樂此不疲,而對低市值公司、傳統行業,機構則少有出現。機構對頭部企業的追捧,在機構調研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據證券時報統計,今年以來,共有783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調研。其中,中盤股、大盤股獲機構調研佔比明顯偏高,在總市值位於100億元至50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有30%的公司能獲得機構關注,而50億元以下的公司機構調研佔比僅有不到10%。
而從各市值區間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獲機構調研數量來看,頭部企業獲機構青睞體現更為明顯。數據顯示,在總市值大於1000億的上市公司中,機構參與調研,平均都能獲得122家機構關注;而市值低於50億元的公司,雖然也有機構參與調研,但相對大盤股,可謂寥寥無幾。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通過觀察總市值50億元以下的公司機構調研情況發現,多數為近幾年上市的公司,2020年上市的公司相對較多。公司上市初期,機構對企業基本面瞭解還有一定欠缺,通過調研無疑能加強對公司的瞭解。
“所有的核心資產都是從中小市值之中不斷競爭成長成為大市值龍頭,依靠的是雄厚的淨資產收益率、銷售毛利率及持續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長能力,逐漸在自身細分賽道擴張市場份額和生產規模。”申港證券曲一平認為,這一基本邏輯還將在未來繼續上演,在細分賽道有着極高盈利能力的中市值企業會不斷提升行業佔有率,通過優質的財務管理和運營管理能力不斷做大做強,創造長期的Alpha收益來源。
註冊制下投資者關係出現新變化
隨着註冊制的推進,上市公司家數增長,改變了以往由賣方主導、新股發行供不應求的局面。在此情況下,投資者關係管理服務顯得更為重要。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的主動性、專業性將進一步加強,並將會隨着註冊制的完善而不斷深化。
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向記者表示,不管市值高低,公司本身做到公開透明,讓投資人充分了解公司,是每一家上市公司應該做的。積極良好的投資者關係,需要持續、大量的工作,長期互動才有良性循環,“我們左右不了投資人的想法,但可以影響他們的判斷,怎麼影響?就是靠平時全方位地展示我們所做的事情,內在價值必然會體現在公允價值上。真正做好了該做的事,花香蝶自來。”
愛爾眼科是A股中較早開設投資者關係公眾號的,裏面包含有活動資訊、互動問答等模塊,他表示投資者要了解一家公司,光看定期報告肯定是不夠的,定期報告只是結果,平時公司各方面的動態情況也要展示。
吳士君認為,投資者關係和交朋友是一樣的,是基於信任,不能“臨時抱佛腳”。信任從何而來,從瞭解而來,瞭解又來自於透明。所以要通過方式創新、形式創新,搭好投資者與公司之間的橋樑。
一位券商研究員向記者表示,選取調研標的時,還是更關注公司本身的質地,但一些長期市值較低、市場透明度低的公司一般會在第一輪就被“斃掉”。
該研究員表示,歷史上看,小市值的公司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成長性的小公司,隨着業務的發展,逐步成長為大公司;另一種是不具備成長性,純粹題材炒作型的小公司。前一種類型的公司數量少,且當前很多公司已經成長為大公司,成為機構投資者持續關注的重點;而後一種公司經過市場長期驗證,缺乏成長性,市值仍停留在小市值區間。
這兩年投資者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價值投資為主的機構投資者佔比持續提升,而遊資及散户對市場的影響力在逐步減弱。具備價值投資的大市值公司、具備真實成長性的公司會受到機構投資者的重點關注,而原先遊資及散户偏好的純粹題材炒作的小市值公司炒作之風已不如昔。
從海外成熟股票市場經驗來看,有大量市值處於長尾區間的公司,市場活躍度不佳,主要是因為機構投資者佔據主導地位,大量缺乏成長性的小市值公司無法受到市場關注。隨着A股機構投資者話語權越來越重,海外成熟股票市場的經驗值得參考。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