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0年翻倍基金,來了!它是如何煉成的?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的進度條剛走到56%,翻倍基金就來了。

截至今日,融通醫療保健基金今年以來漲100.29%。

這隻翻倍基金來得有點快。

歷史上,能在這麼早就出現翻倍基金的年份,只有2007年、2009年、2015年這三次牛市期間。

加起來的數量也不過15只。

2020年的這隻翻倍基金又是如何煉成的?

還是讓基金經理來説説吧。

融通醫療保健行業基金經理 蔣秀蕾

中國藥科大學藥物化學碩士,13年證券/基金行業從業經歷,其中8年投資管理經驗。

2009年2月至2016年9月就職於融通基金任行業研究員、行業研究組組長、融通醫療保健等基金的基金經理;2017年12月再次加入融通基金,現任融通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經理、融通醫療保健基金基金經理。

融通醫療保健行業基金經理蔣秀蕾,是基金行業第一代醫藥基金經理,一直深耕於這個板塊。

他見證了這十多年來醫藥板塊的成長,對醫藥行業的投資很有心得,今年的業績便是最好的證明。

2012年-2019年該基金的業績分別為2.90%、45.08%、-1.85%50.28%、-25.80%、-13.79%、-13.25%、58.60%,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 -1.95%、29.31%、14.96%、46.84%、-10.67%、2.26%、-21.65%、29.40%;2020年上半年的業績為73.68%,同期基準為31.65%。更多業績詳情請查看公司官網基金定期報告。本基金存在因淨值變化導致的收益波動風險,該風險由投資人自行負擔。

以產業邏輯的心態理解公司

Q

留意到融通基金的幾名基金經理都較多強調“以產業邏輯的心態去理解公司”,這是你們的研究文化和特色嗎?請簡單介紹下融通的投研體系。

蔣秀蕾:

“以產業邏輯的心態去理解公司”是我們公司典型的投研體系。

我們是投研一體的,研究真正地為投資服務,可能其他基金公司也有這樣的基本架構,而我們公司做得很深入、很徹底,結果也體現在業績上了。

據海通證券,近三年,融通基金旗下主動權益類產品收益率為65.44%,在同業10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

海通評級説明:基金管理公司絕對收益是指基金公司管理的主動型基金淨值增長率按照期間管理資產規模加權計算的淨值增長率。期間管理資產規模按照可獲得的期間規模進行簡單平均。大、中、小型公司的劃分:按照海通證券規模排行榜近一年主動權益的平均規模進行劃分,按照基金公司規模自大到小進行排序,其中累計平均主動權益規模佔比達到全市場主動權益規模50%的基金公司劃分為大型公司,在50%-70%之間的劃分為中型公司,其餘為小型公司,小型公司還包括旗下存續時間最長的產品成立不滿1年的公司。

我們每個季度會做一次大的行業比較,找尋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們各自負責領域二級子行業賽道中的變化,比如平均增速、估值水平、行業動態、競爭結構的變化等。

我們投研團隊會通過這些指標進行仔細討論。比如,每個季度和每個月月底進行行業比較的討論,基本上每次大的討論都要花2-3天的時間。

我們專門花時間做這個事情,通過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們的討論來獲取信息,對未來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能持續跑贏大盤指數的子行業、子賽道進行判斷。

這對專業機構非常有意義,也是我們公司的特色,是真正意義上從產業邏輯的心態理解公司,自上而下找公司,而不是自下而上看公司。

學習、升維、從善

Q

對待投資,你曾經總結了六個字——學習、升維、從善。怎麼解讀?

蔣秀蕾:

學習、升維、從善,這是我總結出來的,做投資最重要的六個字。

學習,指的是對專業領域、對醫藥產業的認識提升過程,本質上是學習的過程。

我一直強調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深挖,同時要補足自己的短板,延伸自己對產業的認知。

我信奉一個觀點:我們普通人註定不能跟最優秀的人對比,因為你永遠跟他有差距。但你可以跟自己的過往對比,只要比過往進步就是好事。因為你處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

升維,即提升自己的認知。

從這幾年資本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好公司不斷把估值往上提,實際上也是取決於最看好股票的那羣人對這個股票、對這個產業賽道的認知。如果想要獲得明顯的超額收益,那麼自己的認知一定要提升到優秀投資人的認知水平上,甚至超越他們的認知。

換一個角度,投資升維意味着要有格局。有的投資人對投資的理解停留個股上,有的人能提升到對產業上的認知,從個股到產業這就是升維了。

對基金經理來説,格局要求更高,不光是對產業的認識要具備格局觀,對市場風格、大勢研判、流動性判斷都需要有格局方面的把握。

從善,即投資一定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雖然看起來很簡單,實踐起來卻很難。醫藥一年有這麼多投資機會,不參與一些題材的炒作後面也有機會追回來,要有這個能力和信心。

認知走在市場前面

Q

關於升維,能否分享一個投資上的例子?

蔣秀蕾:

比如疫苗公司。

我2018年管融通醫療保健基金時,就持有疫苗。但當時認知不夠,近兩年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

這次疫情,使我對疫苗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新冠疫情一定要靠疫苗來應對,這也是疫苗在過往歷史上產業地位最高的一次,這也是今年我對這個產業的全新定位。它能真正做到為國分擔,造福人類,我很看重這個產業。

今年上半年由於其他原因,疫苗概念股階段性表現不是太好,但我“不離不棄”。支撐我做出選擇的是我的認知較以往提升了,我更認可這個賽道了,當然也能拿得住。

最近國內一些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陸續上臨牀,大家在短時間內對這些事情快速作出反應,相關股票收益也頗豐。這就是典型的“自己的認知走在市場前面”的例子。

曾經也“煎熬”過

Q

你會控制回撤嗎?2018年因為疫苗的黑天鵝事件,我們注意到醫藥基金整體回撤都較大,你是怎麼熬過來的?有何感慨?

蔣秀蕾:

説實話,以前我不怎麼控制回撤。因為我比較感性,如果研究清楚了,我會對這個產業賽道特別喜歡,會做突破極致的配置。

2018年上半年,我的產品在醫藥基金的排名中一直靠前。回頭看當時好像佔了很大的便宜,因為當時我特別看好疫苗,且疫苗行業的公司業績都很好。

但是,2018年7月發生了疫苗事件,同年12月份出了帶量採購政策,這是當時醫藥行業中兩個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對我打擊也比較大。

特別是疫苗事件發生時,大家仇視疫苗行業的情緒很濃,當時我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但現在也算熬過來了。

怎麼熬過來的?

還是基於對產業的認識。

我當時的想法是——疫苗是一個好行業,需求註定來自於廣大老百姓,以年輕家長為主。這個行業隨着社會的發展,需求會呈現剛性爆發的狀態。疫苗行業能解決的痛點是——通過疫苗注射能預防更多疾病,使人類的健康係數提升,而且疫苗的爆發力特別強。

此外,從經濟學規律來講,疫苗行業也符合一個特點,就是增長越快,收益越高,當然,對應的風險也就越高。它的風險來自於常規疫苗注射帶來的偶合反應,這是最起碼的認知。

除此之外,疫苗經不起質量問題,一旦有質量問題,對整個行業會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疫苗行業不是需求端的問題,而是供給端的問題。只要理清了思路就非常容易理解,我一直在等這個機會。

經過了疫苗行業的重整,如今我對這行業充滿信心。2019年疫苗法出台,這是中國首創的全球首部疫苗管理法案。可想而知疫苗對國家戰略的意義有多麼重要。

另外,當時帶量採購政策對行業打擊也很大,兩個打擊加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回撤。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是按照經濟學規律思考的,醫藥行業無論如何都有剛需,這是不變的。國家的政策、行業的“黑天鵝”完成了供給端的調整,而需求擺在面前——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只要熬過了供給側改革,就可以找一些機會做投資。

2018年的回撤對我來説,更多的是過去經驗的總結,如何避免未來的回撤。

現在看來,因為組合比較均勻,看好的細分行業比較多,體現出對醫藥行業的認知。以前是集中於一兩條專業賽道,而現在比以前更加分散、更加專注於好賽道的投資。

好公司值得估值溢價

Q

目前醫藥股投資爭議最大的就是估值問題,你如何對這塊進行估值?請問以5-10年的維度,怎麼看醫藥股估值。

蔣秀蕾:

醫藥股估值一直都很貴,在消費品行業也是屬於最貴的行業之一。

醫藥股各個賽道不一樣,創新藥是用DCF的估值模型。即以DCF現金流貼現的模式回溯,看對市值有多大促進作用。某家公司可能有30%的增長,估值甚至超過100倍。

也許從5-10年的角度看,醫藥股還是處於這個估值水平。

具體分析時:

首先,要看到它們未來的增速在各自產業賽道是不是最優秀的;

其次,各自的產業賽道是不是相比於醫藥行業整體增速更好;

第三,產業賽道是否具備非常大的空間。

空間大、增速高的產業賽道註定成就這些公司在未來5-10年的維度,會長期享受很高的估值溢價。

Q

就下半年來説,你在選股和操作標準上會不會有變化?

蔣秀蕾:

我永遠喜歡好公司,不會因為估值貴而暫時捨棄,我看的是產業邏輯的延續性。

如果產業賽道因為需求或供給的變化階段性發生改變,我就會選擇放棄。

如果產業賽道沒有任何問題,我不會僅僅因為它估值高而選擇賣掉。

Q

如果估值比較高,只要你認可這家公司,還是會持有?

蔣秀蕾:

我相信好公司才能給二級市場專業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帶來持續穩定的長時間回報。

Q

你曾説,好公司值得“一定”的估值溢價,這裏的“一定”是否有具體範疇?

蔣秀蕾:

這個範疇很難量化,也不是非得要量化的,不是必須要給它加上多少倍估值。

我的投資風格是建立在市場整體認知的水平上。

首先,我認為市場存在是合理的,在合理的前提之下找尋自己跟市場認知的差距。如果有差距,就第一時間提升起來,同時尋找有沒有能進一步提升或超越的地方。

一定的估值溢價要盯着市場來看。我相信市場的認知未來是逐步提升的,我沒有辦法提前量化。

投資醫藥更多要從需求端來思考

Q

你是不是會更多地從需求端來考慮醫藥的投資?

蔣秀蕾:

是的。我們分析產業賽道時,要從需求端出發。

拿一個藥來説,你要去思考這個藥在中國有多少適應症人羣,根據發病率的統計、未來發病率的增長,算一個大概的區間。算好後再根據每個人羣的用藥金額進行測算,這就是典型的從需求端尋找空間的思維模式。

Q

你講過,明年重點要看一些醫院門診、器械等是否能在今年基礎之上快速復甦並保持長期的穩定增長。為什麼要重點去看?

蔣秀蕾:

醫院的增速隨着患者的增速而穩定增長。

今年上半年醫院門診、住院都受到疫情的影響。有時醫院會因為疫情而關閉門診,取消一些手術,這勢必會影響醫院用藥和器械的需求。今年受到了影響,明年在今年的基礎之上,增速會更快,醫院的醫療需求是恢復起來最剛性的需求。

至於根據這個指標對醫藥投資如何進行調整?我會根據恢復情況進行調整。

醫藥和科技未來不再是“蹺蹺板”

Q

業內有聲音説,科技和醫藥是“蹺蹺板”效應,你是否同意,邏輯是什麼?

蔣秀蕾:

以前是“蹺蹺板”,但現在和未來不是。

以前的醫藥是純防守、純消費,幾乎沒有科技屬性,而科技則帶有強烈的科技屬性。就行業分類而言,醫藥和科技壓根不是“同一宗”、“同一派”,相互“打架”是正常的。

但是,現在和未來,科技在變化,醫藥也在變化,這是時代的變化。科技很多時候表現出消費品行業的屬性,因為公司的積累已經達到穩定的階段,而且很多需求來自於消費。比如消費電子。

醫藥,也從以前的純消費屬性進展到科技屬性,這是產業賽道中各自行業的進步。

比如,醫藥行業,以前大家都是搞仿製藥,創新藥沒人做,創新醫藥器械更沒人做。因為不具備寬鬆的投融資環境,很多公司有想法,卻沒有付諸實施,回到二級市場,投資者也不會給高估值。

但是現在政策倒逼企業轉型,現在有一大批中國創新藥公司已經在國內立足,並且產品在全球上市,這就是科技屬性的展現。此外,很多創新醫療器械公司也是這種情況。

中國利用改革開放的成果積累了很多專業領域人才的儲備,把它化成生產力,化成醫藥產業科技的成果,會給醫藥行業插上很多想象的翅膀。

醫藥行業未來會越來越多具有科技屬性,醫藥行業和科技行業更多是處於共存共生的環境,而不是“蹺蹺板效應”。

任何的投資都需要“底線思維”

Q

你曾強調,任何的投資都需要“底線思維”。在醫藥投資當中,有哪些“底線”是特別需要注重的?

蔣秀蕾:

底線思維在於自己目前對市場認知的把握,這一點非常重要。

比如,投資中有固定的幾條底線——預期增速的底線、未來成長空間的底線。醫藥還多了一個政策預期的底線。這是醫藥跟其他消費品行業不同的一點。

因為市場有認知,這個認知註定要有底線。如果沒有底線,就會挑戰大家的認知,出現“黑天鵝”事件。所謂“黑天鵝”不是這個事情本身有多大影響,而是突破了大家的底線,大家不知道原來還會發生這種事情。

在醫藥投資上,需要特別關注政策底線。因為對醫藥產業賽道的空間、預期的增速等市場認知,我是高度認同的。這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短期內很難發生變化。對於這一塊沒有什麼好猜疑的,我只能按照市場的認知和自己的認知找尋好的賽道和原有底線。

醫藥政策的底線波動很大。

比如,2018年底的帶量採購政策,對醫藥行業架構的改造影響太大了。

我2006年加入醫藥行業做實業時,當時的一般認知是——在醫藥行業輕輕鬆鬆做醫藥代表,每年幾十萬的收入,在社會同類行業中已經算是收入很高了。原因就是很多本身應該賣得很便宜的藥賣出很貴的價格,中間的利潤空間非常大。

但是,2018年醫保局成立後,發生了真正的改革,這觸動了上述人羣的利益。

帶量採購政策出來後,超越了市場的認知——因為大家習慣於按以前的政策理解醫藥行業,認為醫藥行業不會出現傷筋動骨的改革,只是細枝末節的改變。

哪知道帶量採購政策出來後,平時的明星醫藥品種一下子可以降價80%甚至更高,大家的心理衝擊很大。這就需要建立新的政策底線。這個政策底線在2019年底通過第二次、第三次帶量採購,已經建立起來了。

所以,未來醫藥行業的投資要建立政策的底線思維,在此基礎上,尋找機會。

小基快跑改編自《融通基金蔣秀蕾:投資需要“底線思維”,醫藥和科技未來不再是“蹺蹺板”》

謹慎投資。指數過去走勢不代表未來表現。本材料由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基金投資有風險,投資者在投資前請認真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等法律文件。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旗下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公司旗下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對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有風險,投資者在投資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過程中應當注意核對自己的風險識別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己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並獨立承擔投資風險。本基金存在因淨值變化導致的收益波動風險,該風險由投資人自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