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化股份貼“新冠防治”標籤獲6連板!背後驚現知名遊資
3月8日,A股繼續震盪走低,兩市逾4000只個股飄綠,各大指數盤中均跌2%左右,一度創近期新低。板塊方面,前幾日火熱的新冠防治概念有所回落,但仍有部分個股走出獨立行情。
新冠防治概念股之一的河化股份開盤即漲停,已連收6個漲停板,股價報10.09元,漲停板封單金額達8251.48萬元,最新A股總市值達36.94億元。
河化股份——一個在過去十年當中,有六年淨利潤為負的公司,在2019年通過資產重組後,便從一家化肥公司搖身一變成為“醫藥公司”。
最近,該公司突然站上“新冠防治”概念的風口,3月以來股價直拉60cm漲停,而在背後又浮現了多家知名遊資的身影。
不過,隨之而來,諸如缺乏明確利好、高管趁機減持、遊資頻繁進出以及糟糕的基本面等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種種跡象都表明,河化股份的六連板背後或是投機資金博弈的結果。
“保殼”路上施展各種路數 畫風突變化肥股成了醫藥股
3月8日,A股再度上演“千股飄綠”的劇情,三大股指早間震盪走低,滬指一度跌超2%失守3300點。在板塊方面大多走勢低迷,就連前幾日火熱的新冠防治概念股也有所回落,但仍有部分個股逆市走出獨立行情。
其中,作為新冠防治概念股之一的河化股份開盤即漲停,至此,已連收6個漲停板,股價報10.09元,漲停板封單金額達8251.48萬元,最新A股總市值達36.94億元。資金流向方面,當日主力資金淨流入597.76萬元,遊資資金淨流入1048.38萬元,散户資金淨流出287.27萬元。
從消息面上看,河化股份近來股價出現異動,或是因為該公司沾上了新冠防治這一熱門概念。
但令人疑惑的是,許多公開資料顯示,河化股份是一家從事化肥產品生產與銷售的公司,是廣西重點化肥骨幹企業,該公司尿素年產量曾佔廣西自產尿素總量的60%。
那麼,一隻化肥股是怎麼搖身變成醫藥股,又貼上新冠防治標籤的呢?
河化股份算是A股中歷史較為悠久的老牌上市公司了,其前身是隸屬於河池化工集團旗下的廣西河池氮肥廠,1999年於深交所掛牌上市。
上市後,河化股份的經營業績如同“王小二過年”,從2000年開始,公司每年的淨利潤就在微虧與薄利間反覆切換。到了2008年,公司虧損金額已經破億,數據顯示,2008年、2009年河化股份的年度虧損分別為1.27億元、1.32億元。
連續的虧損讓河化股份“披星帶帽”,眼看瀕臨退市邊緣。為了保住河池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當地市政府施以援手,據公司2010年報披露,在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河池股份的部分債務得以豁免,才使得其順利實現了扭虧為盈,保殼成功。
經此,河化股份的經營業績又回到了微虧與薄利間反覆切換的狀況,但其主營業務收入不斷下滑的趨勢並沒有改變,只是在不斷通過諸如爭取財政補貼、債務豁免甚至是炒股的方式勉強維持經營業績。例如:河化股份在2014年通過出售國海證券(000750)股票獲利3700餘萬元,這一金額超過了當年河化營收的一半,由此河化才在當年實現小幅盈利。又例如:河化股份在2017年獲得了近6500餘萬元的債務豁免,2016年至2018年累計獲得5500餘萬元的經營性財政補貼。
實際上,自上市以來,河化股份便在“保殼”之路上與市場、監管“鬥智鬥勇”。但僅僅依靠上述的盤外招,並不能改變企業因內功不足而陷入的困境。
隨着2015年及2016年河化再度出現虧損金額破億的情況,公司原控股股東河化集團決定放手。2016年,河化集團將所持的河化股份29.59%股權轉讓給銀億控股,轉讓價格為9.66元/股,總價款為8.40億元。
銀億控股創始人便是國內知名的資本獵手、寧波前首富熊續強。銀億控股入主後便開始大力扶持河化股份,先是豪擲8000萬元現金,隨後又給予了河化10億元的借款額度。之後,銀億開始一系列資本運作,試圖通過資產重組讓河化股份擺脱落後的尿素生產,進入新的賽道展開經營。
河化股份近5年年報顯示,其先是在2016年成立了三家子公司,擬將主營的化肥業務包括資產與負債轉移至相應子公司,後又試圖收購某傳感器公司。
不過與眾多房企一樣,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銀億控股自己也遭遇了經營危機,連續四年虧損上百億。2019年,河化的控股股東銀億控股申請破產重整,今年2月27日,破產重整完成,熊續強黯然出局,失去了銀億控股的控制權。
但在銀億控股破產重整完成以前,河化股份便成功的進行了資產重組,實現了“騰籠換鳥”。
河化於2019年末併購南松醫藥,並對尿素生產相關實物資產、負債進行置出。至此,河化股份的主業由化肥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變更為醫藥中間體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推廣。從化肥股搖身一變為醫藥股。
除此以外,受益於南松醫藥的並表,加之疫情影響,南松醫藥的業績大漲讓河化股份在2020年上半年度成功扭虧為盈,當年實現總營收2.44億,同比增75.62%,淨利潤3394萬元,同比增150.79%,並在去年五月成功脱帽摘星,撤銷了退市風險警示。
看起來,在上市23年後河化股份的經營終於步入正軌,公司的營收向好,盈利水平也開始提升。可惜河化股份這個軌剛上了一年了,就又出現了經營業績大幅下降的情況,公司2021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度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80萬元–143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3.78%-68.32%。
“新冠防治”標籤含金量存疑 漲停背後多路遊資身影浮現
雖然成功揭開了河化股份從化肥股變成醫藥股的過程,但其收購的子公司南松醫藥的主要產品為抗瘧疾類、孕激素類、營養劑類等品類的藥物中間體,而這又是如何與新冠防治概念扯上關係的呢?
從河化股份在2020年2月4日披露的公告來看,其子公司南松醫藥的主要產品包括羥基氯喹側鏈和氯喹側鏈等醫藥中間體,其中氯喹側鏈是生產磷酸氯喹的主要原料。
而抗病毒藥物磷酸氯喹是治療新冠的臨牀藥物之一,該藥物最初的臨牀用途是抗瘧疾。在疫情爆發之初,通過研究發現,該藥物在細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因此,作為能夠生產新冠治療藥原料的廠家,河化股份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新冠防治概念股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磷酸氯喹是在疫情爆發之初,在缺乏有效藥物的情況下,被用於新冠肺炎應急治療的一種藥物。
隨着國內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疫苗接種率的不斷提升,磷酸氯喹在國內的需求便開始下滑,該藥物被用於治療新冠的臨牀研究記錄也多停留在2020年。
在國外市場上,由於磷酸氯喹的副作用不明確,多國也停止了相應的臨牀試驗,在去年底,輝瑞、默沙東等醫藥公司研究的針對性更強的口服特效藥已經上市。
由此看來,僅是為一種有些過時的“新冠藥物”生產原料的河化股份,其所含“新冠防治”概念的成色,恐怕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股價走勢來看,多路知名遊資在河化股份暴漲的過程當中現身。
其中,有“量化大本營”之稱的華鑫證券上海分公司,自1月以來先後7次登上龍虎榜,異動淨買入金額達2218萬元;此外財通證券杭州上塘路在3月3日-4日買入2100萬元,又在7日至8日一舉出貨賣出3959萬。
不僅僅是遊資在投機炒作,其公司高管也在出手減持,河化股份3月4日披露,公司股東王進文和王翠蓮於2021年4月21日至2022年3月3日減持公司股份共計366.12萬股。
而據河化股份在2021年9月14日披露的減持公告,上述兩位股東原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195.66萬股,可見本次股份減持計劃或許尚未實施完畢。
在兩市“千股飄綠”之際,已經6連板的河化股份刺激着投資者的神經。但是當前該公司的股價走勢或已在一定程度上脱離基本面,遊資的頻繁進出更是説明了投機資金在其中的激烈博弈。
由此,河化股份連續瘋漲後暴露出的炒作風險,值得投資者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