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逐鹿養老社區如何“C位出道”?服務差異化將成核心競爭力 護理資源匱乏則是“心頭痛”
財聯社(上海,記者 丁豔)訊,老齡化加速背景下,我國養老產業政策利好不斷,正成為一片藍海之地。近期,中國平安、新華保險等多家大型險企也紛紛拋出新動作,加速圈地進軍養老社區。
多位險企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積累資產佔比低,未來養老保險發展空間巨大。同時,業內一致認為,養老險產品單一、同質化情況下,險企可通過服務構築核心競爭力。在早期市場耕種完成後,醫養康資源的配套可撬動更大保險產品需求。”
值得關注,險企佈局養老社區也面臨諸多難題。首先,險企經營和管理養老社區門檻較高,其背後涉及工程建設、公寓管理、健康護理等專業性非常強,對險企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其次,險企自建養老社區,土地獲取難度也較大。
此外,目前養老社區專業康養人員十分匱乏,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龐大護理資源的缺乏或需要長達超10年時間的積累。中國養老產業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要實現醫養結合,最大挑戰是構建人才教育體系。
突破口:服務差異化,構築核心競爭力
近日,險企佈局養老社區似乎邁入加速度階段。從動作來看,平安近期發佈“平安臻頤年”康養品牌及首個高端產品線“頤年城”,並表示,將優先聚焦一線城市及部分核心二線城市的核心區位項目,建設市中心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綜合康養社區。
緊接着5月9日,中國太保正式推出太保家園“頤養、康養、樂養”三位一體、全齡覆蓋的康養產品體系,並宣告已落地成都、大理、杭州、廈門、南京、上海東灘、上海普陀、武漢等8個全國養老社區項目。5月18日,新華保險首個大型CCRC社區新華家園·頤享社區揭開面紗,該公司養老產業佈局中的“樂享”“頤享”“尊享”三大社區產品線落地。
中國銀保監會資金部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監管處處長高建光在去年底對外透露,截至2020年9月末,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等10家保險機構已投資47個養老社區項目,分佈於北京、上海、海南、江蘇、廣東、安徽等20個省市區,總牀位規模約84155張。
險企發展養老產業不僅有國家政策支持,且與自身業務能夠形成協同性,對於保險業來説養老產業是一片亟待去挖掘和開拓的廣闊藍海。
一位銀行系險企戰略規劃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政策紅利下,空間大、供給不足的養老產業鏈是保險公司目前應該緊緊抓住的好機會。從長遠來看,養老產業是險企下一輪業績的重要增長點之一。”
縱觀養老社區的發展,早在十多年前國內就已有險企開始探索,合眾人壽武漢養老社區項目開工為其標誌性事件。2012年起,險企投資養老社區思路逐步清晰,泰康、新華等養老社區項目先後開建;2015年以來養老社區進入加速佈局階段。
據財聯社記者瞭解,養老社區發展模式主要分為重資產、輕資產和輕重結合模式。重資產模式即自產自銷、直營管理,以泰康人壽為代表;輕重結合即包括投資、參股等方式參與,以太平人壽為代表。因為養老社區的投資週期較長,且國內目前仍處於加速佈局階段,商業模式尚未得到長時間的驗證,小險企多采用參股、戰略合作等介入康養產業鏈的輕資產模式。
今年以來,上市險企對於養老社區的佈局力度正在加大。對於其原因,一位券商非銀分析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首先,今年保險負債端表現較為萎靡,這使得市場對於險企醫康養大生態圈的建設頗為關注;其次,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險企也意識到養老產業前瞻佈局的必要性,而養老社區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6億人,佔總人口的18.7%,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我國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人。同時,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波嬰兒潮(1962-1975)導致的老齡潮正在到來,該年齡段人羣享受了經濟改革的紅利,財富實力的提升對養老品質有所追求,對醫康養資源的訴求較高。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指出,“目前諸多險企均關注養老社區,除人口老齡化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數據值得關注,即目前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積累的資產佔GDP比重不到10%,而美國佔比為163%,數據差距恰説明我國未來養老保險發展空間巨大,發展趨勢則是保險加服務。”
朱儁生解釋,“從客户角度看,其對養老健康服務有較高訴求,這是諸多險企康養服務背後發展的基礎,養老社區對高齡、有基礎病甚至失能的客户會提供醫療護理服務。從保險公司角度看,其產品較為單一且同質化嚴重較容易複製,由此服務則能成為差異化突破口,諸多險企也希望通過服務構築核心競爭力。同時,保險屬於低頻消費品,諸多險企希望通過場景化的高頻服務來帶動低頻保險的消費需求。”
朱儁生同時指出,養老和健康產業的投資較為長期,這與險資投資風格較為匹配。“險企可將資產端和負債端打通,與險企養老健康產業的投資形成協同,這是目前諸多險企的主要戰略邏輯。”
上述券商非銀分析師也指出,“保險+養老社區的模式,實際還包含着醫療資源的配套。保險單品的競爭已經不能滿足中高端客户需求,早期的市場耕種完成後,必然是醫康養資源的配套才能拉動更大的保險產品需求,從這一角度來看,保險與醫康養生態建設相輔相成。”
天風證券在其研報中指出,目前養老服務設施和養老機構牀位不足,特別是核心城市高端養老需求增長迅速、供需關係不匹配,催生了我國高端養老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投資機遇。“預計未來養老社區形成規模優勢且運營品質高的保險公司,將搶佔養老產業(包括商業養老保險)的藍海市場。”
“我國養老社區產業發展還有較大空間。我國險企的養老社區大多同時為投資方和運營商,雖然目前也處於虧損狀態(不考慮地產本身的增值),還未成為當前盈利增長點,但隨着規模的擴大和入住率的提升,養老社區在未來有望逐漸實現盈利。”興業證券在其研報中如是表示。
心頭痛:專業護理人員匱乏 政策支持力度有限
目前險企佈局養老社區雖處於加速度階段,然其仍面臨諸多難點。隨着險企醫養結合模式的逐步落地,該模式存在的制度、人才培養等方面問題也逐步凸顯。
上述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首先,養老社區的開發和運營涉及到地產、公寓、物業的開發及管理,這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同時養老社區配套的醫療、護理等服務,對專業人才的要求較高,這方面並非保險公司專長。所以保險公司要做大養老生態圈的建設,這意味着其要跳出既往商業模式的舒適圈。其次,目前養老社區發展較好的為泰康人壽,但其發展時間也較短,商業模式尚待時間檢驗,且目前政策對保險公司佈局養老社區的態度尚不明確,未有明確定位和支持。”
朱儁生亦指出,目前險企佈局養老社區問題和難點挺多,險企經營和管理養老社區的門檻高,背後涉及的工程建設、酒店管理、公寓管理、健康護理等專業性強,這對保險公司綜合能力要求很高,部分險企的養老社區管理團隊基本來自地產公司等其它行業。“同時,險企若要自建養老社區,土地獲取難度也較大。”
復旦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陳冬梅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各地出台了一些針對養老社區供給側的免税優惠政策,但對於需求側的個人繳費方面則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並且在打通醫養資源的激勵機制上也未有明確説明。在陳冬梅看來,若缺乏明確的政策激勵,老齡人口還會受制於傳統觀念影響,更多選擇居家養老的方式。”
其同時指出,目前養老社區的專業康養人員十分匱乏。“2017年人社部發文取消養老護理員資格證,這意味着我國對養老護理人員的規範化培訓和指導較為缺乏。”
2017年10月份,國務院取消“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的辦理,最新《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已沒有護理員(護工)、養老護理員等工種。但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相關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則可依據市場需要自行開展能力水平評價活動。
近年來,也不乏專家、業內呼聲。浙江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護理部副主任兼上柏住院部護士長潘美兒曾指出,沒有經過培訓的養老護理員,不可能提供專業性、可靠性的服務技術,對失智失能的老年人服務過程中,無法保障老年人的品質生活,還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的二次損害。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東昇也曾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養老產業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要實現醫養結合,最大的挑戰是構建人才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