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斌:貨幣政策遠沒有到收緊的時候 下半年要保持寬鬆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財經

中國經濟正從疫情的衝擊之中緩慢復甦。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5月宏觀數據顯示,生產和需求不斷改善,消費需求延續回暖趨勢。與此同時,製造業和消費的復甦仍緩慢,就業壓力猶存,物價持續回落。如何看待2020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的恢復情況,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更積極有為、精準有效?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節點,新京報就這些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

在張斌看來,儘管中國經濟正在恢復中,但在今年年內中國經濟還是很難恢復到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平或者狀態。粗略估算,今年全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2%到3%的增速已經是比較不錯的表現了。此外,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下半年出口會有好消息,但總體來看還是不容樂觀。

對於下半年的政策取向,張斌認為,從物價、就業、經濟增長水平等宏觀經濟指標的表現看,貨幣政策還遠沒有到收緊的時候。下半年不要着急收緊貨幣政策,一定要繼續保持偏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在下半年變化的餘地不大,其重要的着力點應是從多個方面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下半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在哪裏?張斌認為,歷史上看消費的表現相對於投資、出口等變量要穩定很多,成為穩定和支撐中國經濟一個很重要的潛力。未來要通過一些政策的調整,使得中國經濟的這一潛力釋放出來。

“年內中國經濟不會恢復到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平”

新京報:

下半年中國經濟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增長水平嗎?

張斌:

當前經濟恢復情況表現出兩個特徵:第一,從各項重要宏觀經濟指標的表現看,中國經濟正在恢復過程中。第二,儘管中國經濟正在恢復中,但是距離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或者合理狀態仍有很大的距離。當前中國經濟增速距離中國經濟潛在經濟增速仍有比較大距離。消費、投資等大部分的宏觀經濟指標雖然在恢復中,但其同比增速距離過去的均值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沒有全國性的疫情再次暴發,中國經濟的恢復還會持續,還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上行的態勢。但是在今年年內中國經濟還是很難恢復到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平或者狀態。粗略估算,今年全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2%到3%的增速已經是比較不錯的表現了。做出這個判斷,主要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3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後,生產活動逐漸恢復,但目前有些行業、部門仍受疫情影響。比如,受居民擔憂情緒影響,接觸型、聚集型消費復甦較慢,制約了住宿餐飲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等相關服務業的恢復。1-5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7.7%。

第二,我們要認識到,如同一個人患了一場重病,即使在康復中,但病毒給人體的傷害會留下一些後遺症,要想身體康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中國經濟同樣如此,也不可能一下子從疫情的衝擊之後就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從各個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情況可以看出疫情帶來的後遺症影響。疫情衝擊之下,整個居民部門的淨資產狀況變化並不大,甚至有所改善。但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出現了明顯的惡化——在疫情期間,企業收入大幅下降,但員工工資、房租、利息等剛性支出並未大幅減少,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產負債表窟窿。今年一二季度新增貸款的大幅增長也反映了企業債務的增長,但是企業的收入增長很糟糕。疫情對企業帶來的影響不是一下子就消失了,企業負債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積累利潤,才能慢慢地修復資產負債表,才能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壓力”

新京報:

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

張斌:

第一,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疫情和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現在很多醫學界專家都認為,第二波疫情暴發的概率並不低。從中國經濟的角度,如果疫情再爆發,我們有沒有比過去更好應對政策,以平衡好疫情衝擊和經濟發展。

第二,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一)新增就業900萬人、調查失業率6%左右這一就業目標,本身並不高,但是完成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上半年物價持續回落,1-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1%,工業品生產者價格下降1.7%。如果按照當前物價的走勢,今年的名義GDP不會比實際GDP高出太多,預計名義GDP增速在1%到2%之間——這麼低的名義GDP創造出的就業機會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實行新增900萬的就業崗位的目標,需要名義GDP至少達到2%至3%。(二)即使實現了900萬的就業目標和6%的調查失業率,並不意味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就沒有了。過去我們合意的調查失業率均值應該在5%左右,此外,我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並不能充分反映出真實的失業率,仍有隱形就業壓力的存在。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對農民工的覆蓋面不完整,這部分人羣的就業狀況很難劃定,有的即使就業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業。比如,有些農民工在疫情前可能一天工作10個小時,疫情影響之下,現在可能一天只工作2個小時,工資也可能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不要着急收緊貨幣政策 下半年一定要繼續保持偏寬鬆的貨幣政策”

新京報:

下半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更積極有為、精準有效?

張斌:

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下半年總的宏觀經濟政策方向都應該繼續保持相對寬鬆。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緩慢恢復中,但從物價、就業、經濟增長水平等宏觀經濟指標的表現看,貨幣政策還遠沒有到收緊的時候。下半年我們不要着急收緊貨幣政策,一定要繼續保持偏寬鬆的貨幣政策:第一,前面提到,目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惡化,企業的負擔和壓力很大,當前很重要的一個事情是要給企業降低成本,低利率是很重要的保障。第二,偏寬鬆的貨幣政策可以提振總需求,改善企業盈利狀況。影響企業盈利狀況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產品或者服務價格的下降會導致盈利下滑。目前中國宏觀經濟中CPI、PPI都在下行,這對資產負債表已經大幅惡化的企業來説無異於雪上加霜——企業負債表不但不會被修復,甚至會進一步惡化。保持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可以保持需求的穩定,如果總需求上升,企業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就不會太低,企業的利潤就能夠得以改善,進而就業等問題也隨之能夠得到解決。第三,從消費的角度看,目前看隨着前期被壓抑的部分消費有所釋放等,消費需求回暖,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8%,降幅較上月收窄4.7個百分點。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如果企業一直不景氣,居民收入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消費的表現。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拉動總需求,從而改善企業盈利狀況、增加居民收入,進而有助於保障居民的消費水平。最後,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不一定要實行降準,要不要降準需要根據市場流動性狀況確定。關鍵是央行應該保持一個相對穩定且低水平的基準利率。

財政政策方面,兩會期間已經定調,下半年財政政策變化的餘地不大。積極的財政政策重要的着力點應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從多個方面提升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一,基建投資要跟着人和產業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尤其年輕人希望進入大城市,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不願意在小城市或者農村生活。因此,基建投資再投向小城市和農村,可能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要投向人羣湧入的大城市,通過提供和改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從而為這些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提供更低的准入門檻、更低的生活成本。

第二,減少產業政策的扭曲。對於產業政策,我們不能一概否定,有些產業政策是有必要的,但確實過去很多的產業政策造成了產能的過剩,這方面的教訓我們一定要汲取。在財政資金使用方面,產業政策要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它一定以保護市場競爭為前提,而不是站在市場競爭的對立面。

財政支出要覆蓋到最需要保障的農民工羣體。現在我們的社保體系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在政府、事業單位、大企業等部門就業的人羣有着完善的社會保障,但這部分人其實是不容易失業的羣體。而流動性比較強、最容易失業的農民工羣體反而被社保體系覆蓋到的面積有限,最需要保障的羣體卻缺乏保障。我們的財政資金在使用上要有所調整,財政支出要向農民工羣體傾斜。

“中國出口有好消息,但總體不樂觀”

新京報:

如何看待下半年的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張斌:

海外經濟最差的是4月份,5月份以後各項經濟指標開始反彈,如果沒有第二波大的疫情衝擊,反彈還會持續下去,這對中國的出口是個好消息。還有其他的一些好消息,中國一季度因為疫情影響,出口大幅下降,接下來會有一些回補的需求。中國在防疫物資、遠距離社交的電子商品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疫情期間對這些商品需求大增。國外因為疫情的影響,一些出口企業停擺,而國內企業仍能保持正常生產,中國在很多出口商品方面的市場份額大增。

上面這些都是出口的好消息,但總體來看還是不樂觀。一是因為海外總需求增長即便恢復一些,整體力度還是偏弱,與正常狀態有明顯的距離,這其中尤其是投資品的需求受影響會更明顯一些。二是疫情挑起了很多國家內部的既有矛盾,極端情緒集中釋放,海外一些國家國內政治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加,這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也會外溢——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合作關係、還是多邊合作關係都在惡化,全球進入更加動盪的時期。而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會給中國的出口、經貿合作、對外投資帶來負面影響。

“消費會是穩定和支撐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新京報:

下半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在哪裏?

張斌:

如果沒有第二波大規模疫情暴發,我對消費的表現不悲觀。我覺得經濟的韌性在居民消費,消費會是穩定和支撐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一股力量。疫情之下居民消費受限,消費增速驟降,居民的支出減少大於收入的下降,居民資產負債表反而得到了改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消費會有所恢復,但消費增速不會太高。歷史上看消費的表現相對於投資、出口等變量要穩定很多,成為穩定和支撐中國經濟一個很重要的潛力。

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力,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消費擴張和升級,以消費擴張和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不僅是依賴於生產力的改善、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同時也離不開需求方的力量支撐。沒有需求的支撐,沒有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也難以實現。只有需求和生產力的改善、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等形成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帶動產業升級,才會有更多的企業去投資、去試錯,繼而帶動更多的產業升級。

但目前制約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障礙是需求不足。一方面,由於需求不足,製造業產品價格過低、收入和利潤空間都很小,沒有資金和動力去做研發投入,帶動產業的升級。另一方面,大家越來越願意在教育、醫療、文體、娛樂等方面花錢,以提升生活質量,但這方面的供給存在問題,使得消費的潛力沒有被激發出來。因此,未來要通過一些政策的調整,使得中國經濟的這一潛力釋放出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