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穆瑀宸
創始人賀光啓重新坐鎮後,也沒有挽回昔日“連鎖火鍋第一股”的榮光。
2022年8月29日晚間,呷哺呷哺(0520.HK)披露了半年報。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收入為21.5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0.47億元減少29.22%;虧損由2021年上半年的4690萬元增加至2022年同期的2.78億元,同比擴大459.95%。
其中,呷哺呷哺餐廳的銷售額由2021年上半年18.67億元減少43.1%至2022年同期的10.64億元,湊湊餐廳的銷售額由2021年上半年的11.27億元減少9.1% 至2022年同期的10.24億元。
財報中,呷哺呷哺把收入下滑和虧損原因歸咎於疫情。
二級市場上,呷哺呷哺的表現也並不樂觀。自2021年2月1日創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點後,其股價就開始“跌跌不休”。截至8月30日,呷哺呷哺股價已經下滑至每股3.39港元。
業績失速
誠然,疫情對於餐飲行業的衝擊不言而喻。
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整體下行。據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餐飲收入20040億元,下降7.7%;限額以上餐飲收入4879億元,同比下降7.8%。
同為火鍋賽道的海底撈也發佈了不佳的成績。8月30日晚,海底撈發佈2022年半年報,營業收入為167.64億元,對比2021年200.94億元的營收,同比下降16.6%。淨虧損2.67億元,與2021年同期9650萬元的淨利潤相比,由盈轉虧。
不過,對於呷哺呷哺而言,早在疫情前,其業績上的頹勢就已經初顯。從2017年開始,呷哺呷哺的淨利潤增速開始放緩,2017年到2020年,其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別是14.2%、10.1%、-37.7%和-99.4%。2021年,呷哺呷哺營收為61.47億元,同比增長12.7%,但其卻出現了自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虧損為2.93億元。直到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的虧損達到2.78 億元。
連鎖產業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呷哺呷哺營收下降,除了疫情原因,還與其從去年開始關閉超過200家門店有一定關係。雖然關閉都是嚴重虧損的門店,但門店的減少直接影響呷哺呷哺的整體營收,這對其業績拖累十分嚴重。”
不過,呷哺呷哺的關店仍在繼續,其在財報中表示,由於商業原因,2022年上半年本集團關閉合共37間呷哺呷哺餐廳。
另外,今年3月,呷哺呷哺曾預計在2022年開設156家門店,但如今2022年已經過半,呷哺呷哺的開店進度卻只完成了五分之一,僅新開設了6家呷哺呷哺餐廳和15家湊湊餐廳。
迴歸初心
財報中,呷哺呷哺表示,2022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呷哺集團也推出了相應的舉措。
重新上線“高性價比”模式被呷哺呷哺放在了首位。此前,高性價比和平民化曾是呷哺呷哺的標籤,但在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品牌升級計劃”,試圖從快餐定位轉型為“輕正餐”。不僅在門店裝修和菜品上升級,客單價也隨之上漲。2017—2021年,呷哺呷哺客單價從48.4 元增長至62.5元。
“近年來,呷哺呷哺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強,品牌也有老化的趨勢。”餐飲分析師、餐寶典創始人汪洪棟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呷哺呷哺此前的價格優勢不再,導致其不再令消費者所接受。”
事實上,早在2021年8月,賀光啓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呷哺呷哺是一個大眾消費為主的品牌,近幾年的發展讓消費者產生了一些的誤區,呷哺呷哺將重新迴歸成立時的初心,繼續走大眾消費路線,客單價保持在60元以內。
不過從最新的財報來看,呷哺呷哺的客單價仍在上升,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顧客人均消費為63.1元,比2021年上半年輕微上升。呷哺呷哺在財報中稱,原因是推出更多新品令顧客產品選擇更為多元。
為保持業務競爭力、管控成本,呷哺呷哺計劃在接下來三年內,進一步投資1億元,用以升級該加工單位的物流、採購及質量控制流程。
呷哺呷哺拓展市場的野心也體現在財報中,其表示將進一步啓動“東擴南進”的擴張戰略,為了執行將業務拓展至華東及華南地區這一戰略計劃,將於上海設立第二個總部,讓本集團將業務拓展至沿海城市及長三角地區、大灣區等的一線城市。另外,湊湊作為呷哺呷哺成功及有利可圖的模式,將繼續擴張國內門店,並向海外發展。
在文志宏看來,呷哺呷哺業績的增長引擎在於其品牌的發展和門店的擴張。近年來,呷哺呷哺在門店擴張上趨於保守,即使在例如上海、廣東等一線城市上都沒有完成良好的佈局。火鍋市場在飛速發展中,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呷哺呷哺趨於保守的佈局直接導致其模式被市場迭代。
他表示,呷哺呷哺過去的重心在北京市場,倘若把上海作為第二總部,真正把華東、華南市場重視起來,對其未來業績提升將會有非常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