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加徵關税越持久,美國越受傷
近幾個月,美國食品、住房、能源、汽車價格出現不同幅度漲幅。圖為1月12日,消費者在美國格倫代爾的一家超市購物。新華社/法新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5%,創下1982年2月以來40年新高。即便是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美國1月核心CPI同比上漲6%,為自1982年8月以來同比最大漲幅。美國分析人士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缺乏戰略性”,對華加徵關税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負面影響。通脹創新高是結束與中國之間貿易爭端的最新理由。
取消對華加徵關税呼聲漸高
近來,在美國國內,要求取消對華加徵關税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近日發表題為《特朗普對華關税措施持續越久,美國所受傷害就越大》的文章指出,結束與中國之間貿易戰的理由不斷增多。通脹是最新例證: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而非中國出口商正在承受特朗普時代關税措施的代價。這種代價表現為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和產品價格上漲。
有來自美國政壇的聲音。1月底,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共和兩黨140餘名議員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致聯名信,呼籲擴大對中國輸美商品的加徵關税豁免範圍,以幫助美國企業從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等風險中復甦。美國國會眾議員在聯名信中説,依據“301條款”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的關税對美國製造業、農業、漁業、零售業、能源、技術和服務業企業造成了廣泛影響,對消化關税成本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打擊尤為嚴重。同時,“301條款”提高了一系列中國輸美消費品價格,損害了美國家庭和消費者利益。
有來自美國商界的聲音。2月底,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表示,美中雙方應儘快解決關税問題,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他説,美中貿易爭端對美國的就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疫情發生前,美國大約有20多萬個就業崗位因加徵高額關税而流失。美國企業相對於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因高關税而受損。如果關税税率下降,至少可以給美國帶來14萬多個就業崗位。早在去年,代表160多家行業協會的美國人支持自由貿易組織就幾次發表聲明,呼籲美國國會通過立法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關税豁免程序廣泛應用於所有中國輸美商品,並對已過期的關税豁免提供追溯效力。2021年8月5日,美國大約30個有影響力的商業團體呼籲拜登政府開啓削減對中國商品整體關税程序,為部分企業給予加徵關税豁免。
也有來自美國媒體的聲音。例如,美國《巴倫週刊》近期報道,拜登政府應該摒棄特朗普破壞性的關税政策,制定明確的議程來修復對華貿易關係,必須結束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税,重新簽約。
對華貿易政策“一敗塗地”
“中國出口貿易的最大特點是能夠為進口國的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即消費者剩餘和經濟福利。美國自己也承認,對華加徵關税後,超過90%的代價由美國民眾和企業承擔。因此,美國內部出現了很多要求取消對華加徵關税的聲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説,要求取消對華加徵關税的強烈呼聲背後是受傷的美國經濟和美國老百姓。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指出,拜登上任第一年保留了前任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3500億美元的關税政策。這些關税由美國進口商支付,有的已經執行了近4年時間。美國商界苦於應對通脹和供應鏈中斷等問題,敦促政府取消這些關税。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表示,2018年以來,美國進口商為負擔這部分關税成本已支付了近1230億美元。
美國《巴倫週刊》近期報道指出,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其實徒勞無益,適得其反。例如:為了抵消徵收關税帶來的損失,美國公司不得不提高國內商品價格,實際上受到傷害的是美國消費者。
據《紐約時報》報道,穆迪分析公司調查顯示,美國對華加徵關税的超90%都由美國企業和家庭承擔。更重要的是,限制自華進口還帶來更多負面效應,讓美國失去大量就業崗位並導致通脹飆升。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指數雙雙大幅攀升,前者更是在1月份創下1982年以來最大增幅。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去年的一份報告分析,若華盛頓繼續努力脱離中國市場,美國將可能面臨未來5年內實際GDP損失1.6萬億美元,並導致2025年可能減少32萬個工作崗位……
對華加徵關税,美國付出了巨大代價。然而,美國期待的結果卻並未出現。“去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再創新高,以人民幣計算,總值為39.1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21.4%;以美元計算,總值達到6.05萬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30.0%。其中,中國對美貿易增長很快,順差非常大。這似乎形成了一種悖論:美國對中國越打壓,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就越大,美國就越離不開中國商品和服務。”張燕生説。
美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達到3553億美元,僅低於2018年的4182億美元。一些媒體報道和分析文章稱,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一敗塗地”。
“價值觀外交”禍害不淺
隨着通脹上升和供應鏈持續中斷,美國商界要求拜登政府取消關税的壓力不斷增大。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執政一年來,拜登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遭到諸多批評。美國產業界和專家批評其對華貿易政策“缺乏戰略性”。美國之音電台網站報道指出,在美國經濟出現幾十年來最高通脹率的時候,如果提高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税,將加劇通脹且不利於經濟復甦。彭博新聞社報道稱,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員私下承認,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税,對美國企業和家庭造成的傷害比對中國出口商造成的傷害更大,而且關税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槓桿作用。
然而,面對批評,拜登政府選擇了“甩鍋”。今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生效滿兩年。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總統拜登表示,鑑於“中國沒有達到該協議定下的目標”,就取消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税做出承諾還為時過早。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稱,她的團隊“正與中國進行積極交涉和磋商”,如果磋商失敗,拜登政府將考慮發起一系列懲罰選項,包括重啓對華貿易調查、可能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税。
“美國挑起對華貿易爭端未能達到預期目的,拜登政府就開始‘找茬’,拿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説事兒。雖然美國部分國會議員和工商界強烈要求取消對華加徵關税,但是美國政客和極端反華分子仍然認為,美國應該通過談判置換出更多好處。歸根結底,拜登政府的這種選擇源於其所謂‘價值觀外交’。在這種‘價值觀外交’的指導下,中國新疆的棉花也好、番茄也好、光伏也好,都帶有了‘價值觀’色彩。”張燕生説,“所以,哪怕美國政府明知自己在貿易戰中吃了虧,也不願讓步。簡言之,‘價值觀外交’‘價值觀貿易’‘價值觀供應鏈’等目前仍然佔據上風。”
美國之音電台網站報道引用分析人士的觀點指出,2022年的中美貿易格局很有可能維持現狀。不過,美國工商界的努力還在繼續。美國商會執行副總裁兼國際事務負責人邁倫·布賴恩特表示:“關税增加了美國製造商、企業和家庭的通脹壓力,我們希望政府能夠以更加堅定的關税排除程序做出回應,我們將通過行政行動繼續為此施壓。”
本報記者 張 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3月03日 第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