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曹和平: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中國該如何幹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財經

201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全球126個國家創新指數(GII)排名,中國從2017年的第22位進步5個位階,排第17位。2020年,中國又前進3位,超過日本和加拿大,排第14位。連年進入創新型領袖國家羣體,中國的進步引起世界關注。

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到,到2035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創新型國家的標準是什麼?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創新型國家?中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整個“十四五”期間以及未來15年,我們怎麼努力攻關才能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出的要求?

中國排位進步快但有短板

GII指數體系涵蓋了全球93%的人口和超過98%的GDP。經過16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其比較全面地刻畫了不同國家創新的位階及大致特徵。

在全球範圍,GII描述的創新型國家大體上有三個聚類。大尺度國民經濟體系國家為一個類別;人口在3000萬-10000萬為中等科技強國類別;人口在3000萬以下為一個類別。以2020年為例,大國類別中有三個經濟體:美國(3)、中國(14)和日本(16)。由於人口基數大,GDP規模大,國民經濟體系相對完善,大尺度經濟體的創新指數欄目得分相對均衡。以中美日為例,在授權發明專利數量和被引用國際科學論文數量方面,交互出現第一、第二或者較為超前位置的情況。三個國家的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大致相當。

中等尺度國民經濟體系的經濟體有英國(4)、德國(9)、韓國(10)、法國(12)、加拿大(17),這些國家在某幾個類別上有突出表現,但指數分佈不太均勻。令人驚訝的是,有些小尺度經濟體,比如瑞士(1)、瑞典(2)、荷蘭(5)、丹麥(6)、新加坡(8)、以色列(13)等,多數進入到了前10位以內。細則數據觀看下來,這些國家不僅在研發投入和科技指標方面有超高表現,而且在市場和創新環境指數方面表現優異。當然,小尺度經濟體在指標排位方面因細化欄目的統計量優勢,出現了排位過高的偏差。

而中國的短板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文化創意產品出口(21)、人力資源與研究的投入(23)、引進國際受高等教育人力資源(97)、基礎設施(29)、GDP能耗(94)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場成熟度(25)、小微貸款(70)、商業成熟度、資本對境內企業研發的投入(94)、監管環境(100)等指標方面差距較大。因指標統計在制度成本上的差異,中國不佔統計量優勢。但一個不可忽視的進步是,近10年來,中國在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進調整。

建成創新型國家潛力大

2019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首次居世界首位,被引用的國際科學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投入2.17萬億元人民幣,佔GDP2.19%,相當於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同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中國在重大科技項目推進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推進更快。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繼實現14納米規模化生產,5G研發和產業化得到全面推進。同年,我國各級各類產業園區達到24000多家,加起來的國土面積有40個台灣省大。國家自主創新園區和高新區已成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導載體,全國169個高新園區中總產值達到12萬億元人民幣。高新技術企業22.5萬家,中小科技企業15.1萬家。

我國高校科研單位和眾多產業園區,在省市和地方綜合科創部門支持下,建立了覆蓋範圍廣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創新網絡。數十萬名科技人員成為科創中心的骨幹,帶動了更多的年輕科技人才進入創新行列。在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結合方面,我國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非常規新型費米子和原子石墨烯可控摺疊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對於全球任何一類創新型大國,中國在科技人力資源技術、高校學科和羣落構成、產業羣覆蓋以及文化積澱等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潛力。

十四五”及後續10年很關鍵

雖然中國近年來的創新指數排位不斷提升,創新資源相對於其他國家有比較優勢,但創新過程本身還是一個不為人類智慧熟練駕馭的未知世界。經濟學家熊皮特説過,創新發明就像下過雨後的蘑菇一樣,一棵樹下一簇簇的蘑菇湧出,而兩米開外的另外一棵樹下,卻是雜草橫生。大體意義是,創新過程是國民努力和智慧的結果,但它還不像人類的車間生產一樣可控制、可預期。

在競爭性產品發明領域,需要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積累,需要高端人力資源在靈感一閃之間爆發形成的創新力,在這些方面,中國人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十四五”及後續10年,中國要在新型工業化、數字信息化、智慧城鎮網絡、現代綠色農業等方面建成創新體系,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節點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努力應該得到我們更多的關注和更加努力地實踐。(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