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市場化改革之路提速

險資市場化改革之路提速

“不要老是盯着行業裏的錢,要大膽把手伸進別人的口袋裏去。”最近一次內部座談會上,某保險資管負責人談及和券商資管、銀行理財拼搶第三方業務時一語道破——市場化是以競爭為前提的。

資管領域白熱化競爭態勢,只是保險資金市場化改革路上的一道側影。“年內監管部門還將陸續修訂保險資金投資有關品種的政策,放寬投資範圍,增加投資品種,將更多的投資權交還給市場主體,繼續以市場化改革激發活力。”一位接近監管的業內人士透露。

“擴容拓路”也絕非衡量市場化程度的唯一標尺。從近年來持續簡政放權的舉措中可以看到,監管部門對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的監管方式亦發生重大轉變,即從過去的牌照式功能監管,向機構、功能監管並重轉型,全面壓實保險機構主體責任。這既有利於解決部分保險機構“重投資牌照、輕能力建設”的問題,又利於監管部門將有限的監管資源集中用於對重大風險機構、風險事件和風險隱患的精準監管,提升監管效能。

跨界競爭探路:改革中殺出“黑馬”

今年以來,資管行業殺出幾匹“黑馬”。大家、光大永明、陽光這幾家保險資管公司一躍而起,由其發行的股票型保險資管產品收益率不僅超過行業平均水平,還將一批大型保險資管機構甚至是公募基金髮行的同類產品遠遠甩在後面。

“雖然有些出乎意料,但這就是市場化競爭下的自然現象。”一家大型保險資管公司投資經理頗有感慨,無論是產品創新還是激勵機制,這些中小保險資管公司由內而外都散發出“市場化”的氣質。

在經歷“亂—限—放—嚴”幾個階段後,近年來保險資金管理模式逐漸呈現市場化、多元化、規範化特徵。從固收到權益,從境內到境外,保險資金的投資範圍一路拓寬。通過一系列的簡政放權,保險資金快速增長與投資渠道狹窄、體制機制落後的矛盾逐漸緩解。

保險資金的市場化改革是雙向的。一方面“請進來”,引入券商、基金等保險業外的資管機構受託管理保險資金;另一方面“走出去”,支持保險資管機構受託管理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等業外資金,大力拓展第三方業務。

有的保險集團率先提出“內外公平競爭”的市場化理念,在內部推行“雙向選擇”,鼓勵旗下保險公司和資管公司通過市場化競標的方式,雙向選擇合作伙伴和協商管理費用。“以前,既然是一個集團的旗下兄弟公司的‘錢’,自然順理成章交由我們打理。今時不同往日,我們現在要和一些優秀的公募基金、券商去公平競爭,兄弟公司的委外業務也要靠‘搶’。”一家大型保險資管公司高管對記者説。

監管理念轉變:向機構與監管並重轉型

多市場、多資產、多類別,隨着保險資金市場化之路的開啓,機遇雖然被放大了,但風險亦不容小覷。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保險資管業人士直指近年來保險資金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幾大問題:違規開展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投資決策機制不健全,資產負債管理薄弱,投資管理能力建設未持續符合監管要求,資金運用業務不合規,保險資管產品管理運作不規範,風險管理不審慎,考核激勵機制不科學等。

監管部門曾為此開出多張罰單,部分保險機構“重投資牌照、輕能力建設”的問題昭然若揭。“所以,在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的過程中,監管部門的監管理念、監管方式也在轉變,該管的管,該放的放,基本上按照‘有多大能力幹多大事’的原則。”前述接近監管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説。

一直以來,獲得相應的投資管理能力牌照,是保險機構開展債券、股票、股權、不動產等投資管理業務的前提和基礎。但近一年來,監管部門對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的監管重點,由事前備案准入的方式,轉向事中與事後的持續性督導,體現了監管進一步落實簡政放權,持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年內監管部門還將陸續修訂保險資金投資金融產品的政策,將更多風險收益特徵符合保險資金需求的金融產品納入投資範圍,適度放寬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的要求,豐富產業資金和科創類基金長期的資金來源。同時,支持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發起設立長期限產品等。”前述接近監管的業內人士透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3 字。

轉載請註明: 險資市場化改革之路提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