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就是力量。
▲2020年2月26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進入隔離病區拍攝新冠肺炎產婦生產4小時後,新京報記者陶冉臉和手被防護服勒出深深的印記。
文 | 社論
時間如一股洪流,奔騰而下,抵達無數個渡口。如果説,這些渡口對應着無數個日子,那每個渡口對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義。
當時間之河來到2020年11月8日的渡口,有一羣人會莫名悸動,因為這一天,是屬於他們的節日。
你好,記者節;你好,新聞記者們!
這是第21個記者節,每年的記者節,我們都會發文,慶祝節日,但這不是一種例行公事。
作為媒體本身,我們需要在節日的儀式感中增進認同感;那些認真記錄與勇敢表達的記者,在記者節這天,也需要社會奉上一份真心的敬意。
尤其是在今年,大時代的風暴眼,更照鑑出新聞工作者堅定如一的眼神與大道直行的腳步。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社會陷入停擺,空氣裏充滿緊張。
在這樣的時刻,如同白衣執甲的戰士,一羣記者,拿起紙筆與鏡頭,走進未知,記錄核心現場,傳遞疫情信息,緩解了公眾的信息飢渴,增進了社會安全感。
那些逆行在武漢街頭的記者,那些靠着泡麪度過許多日子的記者,那些向家人隱瞞行蹤的記者,也是戰疫現場一道道風景線。
▲2020年5月10日,武漢一小區,新京報我們視頻記者湯文昕拍下在社區健身點玩耍的小朋友。
2020年的不平凡,還因為今年中國發生了南方水災,不少地方的降雨量突破歷史記錄,數千萬人受災。
抗擊洪災,眾志成城。在抗洪一線,有戰士,有基層公職人員,有自發組織的羣眾,有志願者,記者的身影也從未缺席。
很多直觀的洪澇畫面,出自他們鏡頭,這些場景,激發了社會普遍的共情;他們也用一篇篇發自災區的報道,呈現洪災進展與救災狀況,緩解着公眾的信息飢渴。記者,永遠站在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7月11日,江西鄱陽縣油墩街鎮洪澇景象。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影
這一年,黑天鵝亂飛,中國經濟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一季度經濟下滑,“六穩”“六保”壓力加大。
但隨着疫情防控得力,與一系列恢復、促進經濟發展政策的出台,中國經濟經受住了考驗,GDP從二季度開始由負轉正,逐漸恢復正常發展軌道。
在中國經濟的困難時刻,新聞記者始終與國家站在一起,報道政策,傳遞資訊,建言獻策,服務經濟復甦與發展。
這一年,也是國際環境劇變、單邊主義上升、地緣政治格局更加複雜多變的一年,合作與協商受到衝擊,衝突與撕裂在增加。
當此特殊時刻,記者們放眼環球,胸懷天下,努力穿過時代的洪流,去彌合分歧,去增進共識。
關切宏大事件的同時,新聞記者們也從來沒有放棄打撈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努力。
被羈押近27年的張玉環,經歷多年申訴之後,終於走出牢獄,與家人團圓。
記者用鏡頭記錄了他的前妻宋小女,一個普通農村婦女最悲欣交集的一瞬間。人世間最熾熱的感情,在記者的鏡頭中流淌出來,感染了無數人。這是記錄的力量。
被拐三十五年的布依族老人德良艱難尋親的故事,經過記者的描摹,得以被更多人看見。讀者在那些細膩的文字中,獲得巨大的共情,為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所震撼。文字與視頻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在這一年,還有許多人與事被記錄着,他們有為防疫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脱貧攻堅奔走在基層的公務員,有在職場上各種奔波的“打工人”,有以學術為志業的追夢人,還有許許多多通過數字經濟走上致富之路的“新農人”……記者,記錄一切值得記錄的內容。
記錄,也要觀察與引領。也是在這一年,輿論場上的波瀾依舊此起彼伏,攪動着大家的注意力。
面對某些公共事件,人們似乎更習慣於流於表面的圍觀,而難以抵達真正的事實。在這個過程中,常識被疏遠,情緒佔上風——“誰時間多、嗓門大”,似乎便可以在輿論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分歧多見,而共識稀缺。
▲2020年6月,受新發地疫情影響,北京西城區部分小區封閉管理,新京報記者戴軒在採訪小區內的老人。
對話、討論、共識,這些常識性觀念,在當下逐漸成為一種愈發珍貴的東西。輿論場,需要理性聲音的引導。
不讓理性退步、常識遠走,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
新聞工作者需要做些什麼?
正直、善良,具有同理心,這自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最起碼的素質。除此之外,還要用對專業報道的堅守,直面眼前所經歷的一切。
新聞記者之所以為記者,就在於我們能以客觀理性的報道,去呈現這個社會的真實;用不偏不倚的聲音,去塑造這個社會的三觀;用一顆對得起信任的真心,去觸摸這個時代的精神。
唯秉持客觀、公義與真誠者,方為真記者。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相,記者要俯下身去,書寫大地上的語言,以及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
那些具體可感的人與事,才是真生命。記者要在與每一個生命事件的對話中,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
或許,喧囂、嘈雜的輿論環境會讓一些記者丟失那份細膩,也會動搖那份對迷霧的求真之心,但時間會證明,你所做的,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毋寧説其不可或缺。
眼中有“人”,心裏有光。對這份職業,新聞記者仍需懷有敬畏與善意。畢竟,這種堅守,連着的可能正是無數人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常。
編輯:新吾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