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康美又放大招:突然抹掉203億“存貨”,300億資金造假終於了清?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突然“消失”的300億元貨幣資金,被轉入“存貨”兩年之後,終於還是瞞不下去了,藉資產減值將之一筆抹掉。短短兩年間,數百億資產分兩次“清零”,除了ST康美,A股再也找不到第二家公司了。

  ST康美4月17日晚間披露業績更正公告,將2020年淨利潤預計虧損額上下限,分別從此前的148.5億、178.2億元,大幅提升到244.8億元、299.2億元。短短兩個來月,預虧金額急劇擴大了一百多億元。公司將虧損放大的原因,歸咎於新冠疫情、資產減值,僅資產減值計提金額共計超過260億元,僅存貨一項,該公司計提的金額就高達203億元。

  ST康美鉅額存貨突然消失,引發監管火速關注。上交所當日晚間發佈關注函,要求公司説明公司資產減值測算的具體過程、減值跡象出現的具體時點,是否存在前期計提不足的情形、前期業績虛假或調節利潤的情形。監管還要求年審會計師發表專項説明,並表示公司2020年期末淨資產預計為負,股票可能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2018年年報披露時,ST康美承認歷年財務造假,後將近300億存款轉入“存貨”項目下,市場對其鉅額存貨真實性的質疑就沒停止過,即使之後國資接手,公司何時二次財務“洗澡”也一直受到外界關注。對於虛假貨幣資金轉入的鉅額存貨,過去兩年間ST康美甚少披露真實情況,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公司是否存在有意隱瞞而虛假陳述的情形?是否構成財務造假期限延長,最終令ST康美最終退市收場?一系列問題再次引發全市場強烈關注。

  300億“消失”後,再次憑空抹去203億

  將2020年淨利潤的預計虧損規模,急劇擴大一百多億,ST康美只用了短短兩個半月時間。

  在4月17日晚間披露的業績預報更正公告中,ST康美預計公司去年淨利潤將虧損244.8億元至299.2億元,扣非淨利潤預計虧損240.3億元至293.7億元。

  而在此前1月30日披露的業績預告中,ST康美還曾預計,2020年公司淨利潤、扣非淨利潤虧損額分別為148.5億元至178.2億元、148.7億元至178.7億元。

  ST康美將業績虧損放大,歸咎於新冠疫情影響以及合計超過260億元的資產減值。ST康美稱,新冠疫情、歸還債務影響了經營現金流,為加快資金迴流,公司代理權即將到期的醫療器械折價銷售,造成利潤大幅下降。

  同時,按照審慎原則,對2020 年度合併報表中的商譽、信用、工程和固定資產,分別計提了減值損失4400萬元、10億元、15億元,並計提了2016年至2018年年報虛假陳述涉及的投資者索賠訴訟支出35億元。

  不過,上述幾項因素並非公司2020年度預計虧損急劇放大的主要原因,鉅額虧損絕大部分因存貨減值引發。ST康美稱,由於存貨管理不善和內部控制缺陷,公司部分存貨歷史入賬成本高於公允價值,儲存在青海西寧等地的存貨資產倉儲管理混亂,可變現價值貶損較大,對應計提的存貨減值高達203億元。

  幾乎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2019年4月29日,ST康美在2018年年報披露中,突然以少記存貨、在建工程、應收賬款195億元、13億元等理由,將2017年末的貨幣資金調減299.44億元。一個月後,ST康美新出一個數據,將“消失”的近300億元現金中的201.43億元,調整到存貨科目。

  2016年年報未追溯調整前,ST康美的存貨為126億元,調整後金額高達314億元。2020年9月底總額仍高達306.7億元。而追溯調整前,ST康美2016年末總資產不過548億元,去年9月底為717.8億元。同期存貨餘額在總資產中的佔比,分別高達60%、49%左右。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追溯調整後,ST康美藥業2016年末的存貨總額,達到其他五家重要飲片上市公司同期存貨總額的5倍以上,公司披露的2016年中藥材採購額,更是達到全行業銷售額的近一半。

  雖然存貨規模巨大,ST康美卻甚少計提減值。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底,ST康美存貨餘額分別為352.4億元、342.1億元、314.08億元。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計提的存貨減值分別僅有5023萬元、4.66億元、4.7億元。

  “這些存貨是不是還在?價值多少?究竟是在途,還是錢已經付了貨還沒到,還是存貨已經在庫?康美一直沒説清楚。” 投資者此前對ST康美的鉅額存貨表示憂慮, “300多億存貨,這些藥材生物質資產隨着時間的流逝,怎麼計提減值的?不會又來個百億減值吧?”投資者對記者表示。

  隨着鉅額存貨減值計提的到來,二次“財務洗澡”的擔憂終於變成了現實。去年9月底,公司存貨餘額為306.7億元,此番計提減值後,靜態餘額僅剩136億元左右。

  巧合的是,ST康美此番計提的約203億元存貨減值,與公司2019年追溯調整的存貨金額高度接近。在突然“消失”的近300億元現金中,有201.43億元在2019年5月28日被該公司追溯調整到了2016年年報的存貨科目中。

  財務造假從未停下?

  相較於1月30日的業績預告,ST康美最新披露的存貨減值陡增了100多億元。雖然其中詳情尚不得而知,但從以往披露來看,此次突然抹掉的鉅額存貨的主要構成,極有可能來自庫存中藥材。

  按照ST康美2019年5月28日披露,從消失的300億元“消失的現金”中,調整到存貨的金額為201.43億元,具體分佈為:調整截至2016年12月31日,已支付採購款但未入賬存貨——中藥材179.34億元,調整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未入賬存貨——中藥材183.43億元; 調整截至2016年12月31日實際已支付但未入賬工程款(存貨——開發成本)8.55億元;調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實際已支付但未入賬工程款(存貨——開發成本)18.04億元。

  剔除佔比較小的存貨——開發成本, 2016年、2017年,ST康美從貨幣資金調入存貨的中藥材,金額分別為179.34億元、14.09億元。合計調增中藥材存貨約193億元。

  對於ST康美“現金”變存貨所引發的巨大謎團,第一財經保持了持續關注。2020年9月3日,第一財經“國資進場未明確解困方案,ST康美二次‘財務洗澡’提速?”報道顯示,對於外界的質疑,時任公司董事長馬興谷在公司股東大會上回應稱,還有很多情況需要了解,比如倉庫的位置、有哪些品種,“是其接下來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如同突然憑空蒸發的近300億貨幣資金,被ST康美突然抹掉的218億元存貨、在建工程等資產,是否真實存在?對ST康美化解債務危機至關重要。2020年9月地方國資接手後,市場最為關注的,也仍然是ST康美何時會進行二次“財務洗澡”的問題。

  早在2019年8月,監管就已查明,ST康美消失的鉅額貨幣資金,完全是虛構出來的。證監會2019年8月出具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認定,2016 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ST康美配合營業收入造假,以偽造銷售回款等方式,分別虛增貨幣資金225.48億元、299.44億元、361.88億元,虛構金額累計高達886億元以上。

  除了鉅額存貨,ST康美此次還計提了工程和固定資產減值15億元,比1月30日披露數據調增了2億元。而兩年前消失的現金中,也有部分被調入了在建工程、固定資產。追溯重述後,這些貨幣資金記入工程款的金額為36.05億元。

  但這些從貨幣資金轉入的工程款項目,同樣並不存在。根據監管相關處罰,2018年年報中,ST康美將前期未納入報表的甘肅隴西中藥城、玉林中藥產業園等 六個項目納入表內,但六個工程項目,不滿足會計確認和計量條件,合計虛增金額達36.05億元。

  在1月30日的業績預告、4月17日的更正公告中,ST康美並未説明減值存貨的具體構成、項目。然而,既然“消失”的現金本來就不存在,對應調入的存貨,又是從何而來?

  退市風險大增

  自財務造假事發之後,對於ST康美是否退市,市場一直高度關注。此番鉅額資產減值,是否會讓ST康美退市提速?

  從業績來看,鉅虧還不是ST康美眼下最為緊迫的事。除了2019年虧損46.6億元之外,此前該公司至少一直實現了賬面盈利,只有最近兩個會計年度連續虧損,尚未達到財務指標退市標準。

  按照修訂後的退市規則,除了財務指標,持續經營能力是決定一家公司能否保持上市地位更為重要的指標。

  三季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ST康美總資產615億元,淨資產約181億元。即便在靜態條件下,扣除高達260餘億元的資產減值,去年底該公司也已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

  不僅如此,財務造假敗露後,ST康美的債務危機也愈演愈烈,多次發生債務違約。2020年初本金24億元的15康美債違約後,本應在2021年3月兑付的兩期中票,也先後發生違約,涉及債券本金共計20億元。截至今年2月10日,該公司還累計發生了24.3億元的訴訟。而在去年9月底,公司貨幣資金已不足4億元。

  除了資不抵債、持續經營能力之外,2019年4月之後對存貨、資產等項目的披露,是否將成為其最後的致命一擊,如同高懸在ST康美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即使債務違約,ST康美也未將存貨變現以解燃眉之急。公司在4月17日的公告中稱,部分存貨歷史入賬成本高於公允價值。既然如此,為何財務造假爆發之後兩年之久,這些存在嚴重問題的“存貨”,仍然幾乎原封不動的計入在財報之中?

  監管早已明確認定,ST康美抹掉的鉅額貨幣資金,是為了配合營業收入造假,以偽造銷售回款等方式虛增而來。而本就子虛烏有的資金,又在財報中的存貨裏呆了兩年之久,這是否構成虛假陳述乃至財務造假的延續?是否將成為ST康美退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上交所要求ST康美説明資產減值跡象出現的具體時點,遲至本期才計提相關減值的合理性、審慎性,是否存在前期業績虛假或調節利潤的情形。